閱讀下面材料,寫一篇文章。
有人問鏡子:“為什么你能以一片而包收一切,以有限而容納無限?”鏡子答道:“朋友,因為我空明,攝進而不擁有,納入而不私藏。”
請以“鏡子”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標題自擬,文體自選,不少于800字。
像鏡子一樣活著
王雨卉
有一種東西可以容下世間萬物,不是天空,不是時間,而是鏡子。因為它可以以有限包容無限,擁有而不占有。
我們是有限的,無論是走過的路途還是度過的時間,仿佛一切都在指縫間匆匆流逝,似乎我們只有一種選擇——追趕。奔跑中我們忘記了風景,忘記了思考,天地間好像就只有那一個目標。其實不是這樣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既然生命的長度無法再伸展,不如將它拓寬,道旁的風景依舊,我們也不再忙碌。世界是無限的,我們總想用有限的生命去攬下無限的世界,但是這辦不到。我們不是鏡子,鏡子平,可以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去接收一切。鏡子直,可以不加任何修飾去表達出它所容納的。我們忙碌是為了什么?生活!但到最后我們的生活狀態也不會完全地傳給后人,所以我們對這種“不可再生資源”也不要太強求,只要我們自己欣賞就足夠了。生命之路是不同的,有道旁插遍廣告信息牌的冰冷的柏油路,也有綻放野花塵土飛揚的土路,選擇什么全憑我們的喜好。
和珅阿諛諂媚一輩子,他對金錢的貪婪注定他成為黑洞而不是鏡子,搜刮萬貫家財最終還是悉數被抄又落一身罵名。陶淵明喜歸田園,采菊話桑不問官場,留下千古名章。因為他們腳下的路不同,和紳是奔跑著穿過一條黃金大道,一直跑到嘉慶帝的利刃之下。陶淵明則優哉游哉,漫不經心賞花,賞到了后人仰視的目光之中,他鄙視官場,他淡泊名利,他知道欲望使人痛苦,所以他享有自己所應得的,卻不肆意占有,他笑看萬物各得生存之道,盡顯盎然生機,所以說他像一面鏡子,所有映入的東西都完整地映出,不帶任何歪曲。他有慷慨激昂也有抑郁悲傷,但這都不是他要表現的,他要表現的是他的生命,平靜如水的生命,而他僅僅是在享受這個過程。
有人說:自己的路是自己走的,自己的生命是奮斗爭得的。想必這就是“掙命”一詞的來歷吧。但我不是這么想的:生命就是用來度過的,就像海是用來聽的,天是用來看的一樣。沒必要把一切都訂成目標,就像一把沙子攥得越緊流下去的就越多,不如松松散散一捧,飛揚天地間,萬物隨之變幻,不論天是晴是陰。
我們人生的戲劇,用天籟之音作配樂,用大地蒼生作道具,海闊天空作背景,我們只要像鏡子一樣活著,活得愜意,活得自然。比我瀟灑?誰敢放言!
評語我覺得這篇文章總體說來比較成功。話題材料中提示出的鏡子的特點“包容”“無私”均涵蓋在了文章中。我覺得類似的話題是不大容易把握的,因為話題內容相對來講比較抽象,抽象的東西大多側重于“理”的述說,如果要表達的東西是“抽象”深刻的,而用來表達的東西是具體可感的,那應該是寫作的很高的一個境界。文章的開端部分,說理更具象一些會更好吧……深入淺出最是理想。
(蔣文心)
明鏡吟
田 林
水與汨羅接,天心深有存。
遠移工部死,來伴大夫魂。
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
江山不受吊,寒月下西原。
——徐屯田《過杜工部墳》
江流有聲,卻夾雜了無邊的落寞;天地無語,卻傳遞了歷史的嘆息。一位詩人的離開,帶走了一個時代的色彩,一顆巨星的隕落,讓我們至今仍在哀嘆。
杜甫,那面歷史的鏡子。
杜甫一生坎坷,后逢戰亂,奔波輾轉,游離故國,目睹了破國百姓的傷心苦難,感受了山河破碎的抑郁蒼涼。遠望“城春草木深”,沉吟“群云慘歲陰”,遙想“乾坤含瘡痍”,只得“憑軒涕泗流”。這是一顆怎樣的赤子之心啊!就是這顆赤子之心成就了他詩歌藝術的頂峰,成就了他千古不衰的“詩圣”之名,讓他在垂暮之年仍是心系社稷,最終疾病纏身,郁郁而終。
我們稱杜甫的詩為“詩史”,因為他的詩作包容乾坤,回旋天地,有如一幅浩瀚的歷史畫卷,將那個時代的苦難呈現在我們眼前。都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而那歷史興亡、繁華遺夢、狼煙浩蕩、風雨飄搖全都化成了他詩中一行行冷峻的文字,宛若明鏡,照耀著世人,傳誦了千古。
就是這面明鏡,照出了士兵在烽火中對家書的祈盼,照出了破敗宮苑無盡的荒涼,照出了百姓思念親人的憂慮和感傷,照出了人們渴望和平的愿望。他的喜怒哀樂無不與國家天下相關,他飽含血淚的詩作無不充斥著歷史的沉重之感。他遙望故國,不禁怨恨自己的無能為力,他想為國征戰沙場,不禁悔憾自己到垂暮之年。或許,他本身就是一面包容無私的明鏡,徹體通透,不含一絲雜質,才能映照出那個天崩地坼的時代。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江漢》
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對自己的寫照。獨立茫茫世間,詩人深深地悲哀著自己的孤獨與無力,而我卻從這孤獨中看到了他真誠豪邁的詩情和包容乾坤的胸懷。他的淺吟低唱,他的舉酒高歌,穿越了千年的時空,一字字一聲聲,如急雨如沉雷,在我的心頭轟響和敲奏。
今天,我們通過那些沉郁頓挫的文字,仰望著千年前的那段歷史。一座座朱門坍塌,一頂頂皇冠落地,昔日的狼煙漸漸淡去,只剩下寥寥煙意熏浸了整整一部中國史。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杜甫這樣嘆息李白,不知他對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感嘆。古人已作黃土,只有青碑一塊、野草一蓬,但千古興亡、百年悲笑,卻仍能從石碑上找到歷史的遺跡,那石碑也仍如明鏡,至今指引著我們前行。
評語這篇文章設計得巧!較之上一篇文章,它讓我們更直接明了地感受到了什么是“鏡子”。鏡子是包容,是對世間萬物的“盡收眼底”,杜甫筆下即是蒼涼的晚唐真實的世象;鏡子是無己無私,杜甫則即便屋上被卷三重茅,也依舊惦念天下寒士是否有千萬“廣廈”安身……杜甫的身影在歷史中老去遠去,可偉大的詩人杜甫也在歷史中獲得了永生……將深刻的道理用具象的形式如此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真是難能可貴!
(蔣文心)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