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司門郎中王繕,濰州人,治三傳《春秋》,中第,再調沂州錄事參軍。時魯簡肅公宗道方為司戶參軍,家貧,食口眾,祿俸不給,每貸于王,猶不足,則又懇王予貸俸錢。
魯御下嚴,庫吏深怨之,訴魯私貸緡錢,州并劾王。王諭魯曰:“第歸罪某,君無承也。”魯曰:“某貧不給,以干于公,過實自某,公何辜焉。”王曰:“某碌碌經生,仕無他志,茍仰俸入,以養妻子,得罪無害,況以官物貸人,過不及免。君年少有志節,明爽方正,實公輔器,無以輕過輒累遠業,并得罪何益?”卒明魯不知,而獨受私貸之罪。魯深愧謝不自容,王處之裕如,無慊恨色。由是沉困銓管二十余年。
晚用薦者,引對吏部,狀其功過,奏內有魯姓名。時魯已參大政,立侍殿中。仁宗目魯曰:“豈卿耶?”魯遽稱謝,且具陳其實。仁宗嘆曰:“長者也。”先是有私過者,例改次等,由是得不降等,詔改大理寺丞,仕至省郎,累典名郡,晚年田園豐腆,子孫蕃衍,壽八十九卒,亦庇賢為善之報也。
——選自《宋史》
實戰演習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家貧,食口眾,祿俸不給給:豐厚
B. 某貧不給,以干于公干:求取
C. 過實自某,公何辜焉辜:對不起
D. 仁宗目魯曰目:看
2. 從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子加點部分中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A. 引對吏部,狀其功過
B. 魯遽稱謝,且具陳其實
C.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D.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3.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無以輕過輒累遠業
故不積小流則無以成江海
B. 祿俸不給,每貸于王
吾惛,不能進于是矣
C. 過實自某,公何辜焉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D. 亦庇賢為善之報也
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4. 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成為王繕甘愿獨當罪過的理由的一組是( )
①(魯)“家貧,食口眾,祿俸不給”
② 魯御下嚴
③(王)“仕無他志”,“得罪無害”
④(王)“過不及免”
⑤(魯)“實公輔器”
⑥(魯)“已參大政”
A. ①②③B. ②④⑥C. ③④⑤D. ③⑤⑥
5.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魯宗道做司戶參軍時家貧,人口眾多,俸祿不夠開銷,常常借貸,還不夠用,不得已挪用了公家的錢。
B. 王繕認為魯宗道年輕,有志向操守,豪爽正直,是朝廷的有用之才。
C. 王繕晚年因有人舉薦,被召到吏部述職對答;由于魯宗道說出了當年的實情,而受到仁宗皇帝的賞識。
D. 王繕庇賢為善,終于得到好報,晚年不但升官發財,而且多子多孫,盡享天年。
6.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況以官物貸人,過不及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是有私過者,例改次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C(辜,應為“罪”)
2. C(C 項中的“其”與“無罪”組成主謂短語作“隱”的賓語,而其他三句中的“其”均為偏正短語的定語)
3. C(A前“以”:介詞,因;后“以”:用來。B前“于”:介詞,向;后“于”:介詞,到。D前“為”:動詞,做,從事;后“為”:介詞,向,對)
4. C
5. A(并非“挪用公家的錢”,而是預支俸祿)
6.(1)況且拿公家的東西借人,過錯達不到罷官的地步。
(2)在此之前有營私犯錯誤的,照例在改正后降級任用。
參考譯文
司門郎中王繕,濰州人,研究《春秋》三傳,考中進士,再調任沂州錄事參軍。當時簡肅公魯宗道剛剛作司戶參軍,家里很貧窮,吃飯的人多,俸祿不足,常常向王繕借貸,還不夠用,就又懇求王繕提前借給俸祿錢。
魯宗道治理下屬嚴厲,庫吏十分怨恨他,上告魯宗道私自借公家的錢,沂州守連王繕一起彈劾。王繕告訴魯宗道說:“(你)只管把過錯都歸到我身上,你不要承擔。”魯宗道說:“我家貧(用度)不足,而向您求取,過失實在從我身上引起的,您在這件事上有什么罪呢?”王繕說:“我碌碌無為度過一生,仕途上沒什么遠大志向,如果仰仗俸祿的收入能養活妻兒,(即使)獲罪也無妨,況且把官物借給別人,罪過達不到罷免的地步。你年輕有志向,賢明正直,確實有三公輔弼之才,不能由于輕微的過失連累了遠大的事業,(你我)一塊兒獲罪有什么益處?”(王繕)終于表明魯宗道不知實情,因而獨自承受私借公物的罪名。魯宗道很羞愧,感恩(不盡),(感到)無地自容,王繕對這事看得很開,沒有一點不滿意的表現。他由于這次過錯被吏部沉困了二十多年。
過了好長時間因朝廷舉薦人才,皇帝召見吏部官員有所詢問,表述他們的功過,奏對里有魯宗道的姓名。這時魯宗道已掌大權,陪立在朝堂中。仁宗皇帝看著魯宗道說:“難道是卿家你嗎?”魯宗道立即稱有罪,并且完全陳述了這件事的真實情況。仁宗嘆道:“(王繕)真是個性情厚道的人啊。”在此之前有營私犯錯誤的,照例在改正后降級任用,從此得以不降級任用,詔令(王繕)改任大理寺丞,官至部郎,屢次掌管名郡,(王繕)晚年田園豐厚,子孫繁盛眾多,活到八十九歲而終。這也是(他)庇護賢才做善事的回報。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