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寫作文學短評,先要解讀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究竟如何解讀呢?
一、各類文體解讀的共同項目
1. 解讀各類文體的文學作品,對其主旨、題材、結構、語言、創作方法、形象刻畫、風格等,都應相當的到位。
我們不是說每一篇短評的具體寫作都要涉及到這所有的“項目”,但是,無論從哪一方面切入,都涉及你對整個作品的理解以及你的理解所能達到的深度。
對我們高考生來說,我們要明白文學批評有兩大任務——闡釋和評析。
闡釋是進入文學作品的第一步。文學作品是具有意義的符號系統,文學批評的“闡釋”任務就在于“理解”這個具有意義的符號系統。
這種“理解”行為發生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文學作品字面意義的理解,二是對文學作品內在意義的領會,三是對作者心靈的體驗和領悟。
比如我們對李白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闡釋,這里的“月”和“影”,字面意義就是指自然界的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內在意義就不是這么簡單了,因為“明月”和“影子”畢竟都是不會喝酒的,這就需要我們深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去理解了,詩人的盛情邀請,使本來冷清的場面似乎一下子熱鬧起來了,其實更顯無限的凄涼。可見詩人在寫這兩句詩時,內心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和影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也別想找到共飲之人了。
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們的文學批評就可以進一步深入到評析層面了。
2. 解讀各類文體的文學作品需要敏銳的審美感受和透徹的理性思維。
我們應該明白,文學批評是以對文學作品為中心的一切文學活動和文學現象的理性分析、評價和判斷。它的最本質特性是社會批評和審美批評的有機統一,文學批評就要在審美感受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美學觀點,從審美的角度來評價文學作品,從而揭示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
文學批評有自己的學科術語、理論原則和歷史發展軌跡,它不同于文學創作和文學欣賞。
就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來說,文學批評以文學創作為前提和基礎,又反過來制約和影響文學創作的發展趨勢。二者的基本區別:文學創作主要是滲透著理性的感性活動,本質上是藝術的;文學批評則是在感性基礎上的理性活動,本質上是理性的或科學的。
就文學批評和文學欣賞的關系來說,從文學接受的角度看,二者都屬于讀者的接受活動;從因果關系看,批評是欣賞的升華。二者的主要區別:文學欣賞因情感的自由投入和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具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文學批評則是依據一定的理論原理對作品作出理性的盡可能實事求是的評價。
評析,實際上是對文學作品的高低優劣作出一種價值判斷。我國當代文藝理論家童慶炳將文學作品的價值由表及里分為四個層面,即語言—結構層面,藝術形象層面,歷史內容層面,哲學意味層面。
3. 解讀各類文體的文學作品,都涉及文學批評的具體學科方法。
對我們高考生來說,要求客觀、公正、準確、完整地把握作品,我們只需要對文學批評的方法論體系的最低層級的具體學科方法有一點了解并能恰當運用就行了。
文學批評方法是評價、研究文學作品和各種文學現象的途徑、手段和方式的總和。文學批評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它有一個有組織、有秩序的系統,大體上說,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哲學方法;第二層次是一般方法,主要指系統論的、控制論的和信息論的方法;第三層次是具體的學科方法。
具體學科方法處于文學批評的方法體系的最低層級,它的運用必須接受較高層級方法的指導,我們一般把它分為四類:人類學的,如原型批評;社會學的,如社會歷史批評;心理學的,如精神分析批評;美學的,如審美批評。
現在就我們的實際需要介紹幾種批評方法。
(1)倫理批評
倫理批評,又稱為道德批評,它通常用一定的道德意識及其由之形成的倫理關系作為規范來評價對象,以善、惡為基本范疇來決定對批評對象的取舍。
倫理批評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批評方法,注重文學的倫理道德功能,強調文藝的道德影響,是文學批評的傳統之一。其基本原則如“寓教于樂”一直在批評中起著作用。
當代的倫理批評方法20世紀初形成于美國,進入20世紀20年代,一個被稱為“新人文主義批評”的流派形成。他們的主要觀點是:
第一,反對英美文學的自然主義傾向,因為它貶低人、否定人的自由意志和責任感;反對英美文學的浪漫主義傾向,因為它放縱和宣揚不加克制的自我。
第二,主張文學即人生的批評,他們認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具有理智和道德觀念,因而人要克服自身的動物性和自私心理,培養自己的個性和責任感,遵守社會公德和法紀。
第三,強調文學作品的內容,認為文學的重要性不僅表現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其思想內容。
(2)社會歷史批評
社會歷史批評,又稱為“社會學方法”“社會派文學批評方法”,它強調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認為文學是再現生活并為一定的社會歷史環境所制約的,因而文學作品的主要價值在于它的社會認識功用和歷史意義。其基本原則:分析、理解和評價對象,必須將對象與其寄寓的時代背景、歷史條件以及作家的個體生活經驗聯系起來考察。
我國古代文論中就有“知人論世”之說,西方的亞里士多德有“文藝模仿現實說”,這些都是古樸的社會歷史批評方法。
19世紀法國的美學和文學史家丹納使得社會歷史批評成為一個重要的流派,他提出了影響深遠的“三因素”說:種族、環境、時代,其中又特別強調了時代作為后天變量有著巨大的影響和作用,他認為一個作家應該去“表達整個民族和整個時代的生存方式”。
20世紀3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世界處于經濟危機之中,這是社會歷史批評最活躍的時期,當時美英許多文學家的政治立場向左轉,其中不少人還直接從馬克思理論著作中尋求支持,他們高舉起社會歷史批評大旗,從文學與社會聯系的角度考量文學。
社會歷史批評作為文學史上一種悠久而普遍的批評模式,在當今的文學批評領域里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運用社會歷史批評,需要解讀出文學作品的認識價值,我們要去考察作品的思想內涵。思想傾向;我們要去審視作品是否真實、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生活;我們要去考慮作家對他所描繪的現實關系、人物性格的理解以及對他們的思想感情的評價;我們要去研究作品對現實或歷史的意義,等等。
(3)審美批評
審美批評著眼于文學作品的美的構成及其審美價值,強調作品的“暢神”“移情”效果和娛樂、愉悅作用,它往往把文學作品看作是立足真善同時又超越真善的審美對象,換句話說,它認為,美是文學的本質特性之一。因此,審美批評往往聯系作品對讀者產生的美感程度的強弱和時間的長短來品評其高下得失,具有賞析式評價的性質,正如我們熟悉的“品”“悟”等概念的涵義。
綜合中西審美批評方法,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第一,審美批評是一種情感批評,它著眼于作品用什么樣的情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成功的表現,引起了讀者的心靈震蕩和情感激動。
第二,審美批評是一種體驗與超越的矛盾統一的批評,它立足于文學的虛構性,追求“超功利”的“感悟”和“靜觀”。
第三,審美批評是一種形式或形象的直覺批評,它注重對象的特殊形式表現和形象構成,強調通過五官感覺去品評形式是否完美、和諧,形象是否鮮明、獨特。
我們應該有一種純凈的心境,讓自己慢慢進入作品的藝術境界,敏銳地抓住自己獨特的、具體的審美感受,整體把握作品總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點。
這一步要求我們既能“進得去”,又能“出得來”——既能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又能給予客觀理性的審視。
我們可以直接評論作品本身:作品的藝術形象是否生動、鮮明、具有典型性,作者的創作是否新穎、獨特、具有獨創性,是否符合審美創作的規律及人們的審美要求。
(未完待續)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