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時
從火鐮、陽燧到后來的西洋火柴,他的收藏已經可以完整地串起人類取火的歷史

收藏界中,收藏火花的人不在少數,但是收藏火柴而且用藏品勾勒出人類取火歷史的藏家并不多見。上海的藏家李涌金從1975年開始收藏之路,從最初單純的火花收集到現今收藏的火鐮、陽燧等等取火古物,歷時三十多年,已經建成了一座“火柴博物館”。
1975年,因為喜愛美術,李涌金開始對郵票、火花這樣擁有精美圖案的藏品產生興趣,并始收藏。他的工作單位是上海船務公司,專門負責接受國外的造船定單,因為工作關系,很多同事有出國的機會,知道他的愛好,同事們總會給他帶回一些國外出產的火柴。一次,一位同事為他從美國帶回一盒長達28厘米的專門點壁爐用的巨型火柴,引起了李涌金的興趣,從那時開始,他漸漸轉向了收藏火柴本身。
每次出差,李涌金最重要的事就是尋找當地出產的有特色的火柴。1984年,火柴在國內還屬于緊俏商品,一度供應緊張。李涌金到九江出差,當地商店出售一種火柴,盒子上印刷著不同的動物圖案,一共十幾種。當時國內生產的無論是火柴本身還是火柴盒的圖案設計都十分粗糙,遇到這樣一款火柴實屬不易。為了湊齊那一系列的火柴,李涌金跑了當地十幾家商店,最后滿意而歸。就在李涌金準備乘火車回上海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在車站的進站口,巡警發現了李涌金用籃子裝著大量火柴,便攔住他盤問。因為那時火柴緊俏,有人做“投機倒把”的生意,最后,李涌金三番五次地向警察解釋自己屬于收藏愛好并沒有做生意的目的,才暫且放行,但還是錯過了當天的火車。
漸漸的,李涌金不再滿足這種“誤打誤撞”的收藏方式,他開始尋找別的收藏途徑。李涌金發現,在80年代中期,中國一共有145家火柴廠。他開始搜集這些火柴廠的聯系方式,并利用假期,到各地的火柴廠購買特殊的火柴品種。他記憶最深的是1994年到西安火柴廠的經歷。
那一年,他特意從上海到西安,直接找到西安火柴廠的廠部機關。一位女士接待了他。李涌金要求直接見廠領導,對方問他有什么事,他解釋說自己喜歡收藏火柴,特意到西安火柴廠,看有哪些特殊的火柴。那位女士對李涌金說,“你到我們的樣品陳列室去看看,有哪些需要,記錄下來,明天我讓職工每一種給你配一些。”李涌金高興得“那天晚上都沒睡好覺”,最后,他才知道,接待他的那位女士是火柴廠的副廠長。因為那一次收藏之旅,他們成為了朋友,直到現在還有聯系。
隨著經濟發展,火柴漸漸地被打火機取代,那些火柴廠也紛紛倒閉,現只剩下20余家苦苦支撐。李涌金感覺到收藏稀有火柴不再容易。于是,他又一次轉向,“向前追溯人類取火的歷史”。
李涌金了解到,人類更早于火柴的取火方式是用火鐮、陽燧和取燈。北京有一條胡同就叫取燈胡同,但是今天的人們早已不知道取燈是個什么樣子。這次,李涌金把目光聚集在各地古玩市場上,搜集古老取火用具。
在李涌金擁有的8000件取火用品中,自己最珍惜的是從上海舊貨市場淘來的兩把清朝早期的取燈,他花了三千元。“那些古玩商人都知道你要什么,有了東西會和你聯系。如果第一次你就和他還價,以后就不會第一個通知你了。李涌金說,自己就是用不還價的方式逐漸和古玩商人熟識,有了這方面的藏品他都會第一時間知道。
現在,李涌金的收藏從火鐮、陽燧到后來的西洋火柴,已經可以完整地串起人類取火的歷史,他也花費了十幾萬的積蓄。直到現在他對于藏品還是“只進不出”。前幾年,中國煙草博物館向他有償征集了幾件藏品,付給他三萬元。他說,是看在國家博物館的名頭上才愿意捐出藏品,對于其他想購買的人,一律不賣。
他的火柴博物館就設在家里,時常有藏友到他家中參觀。他說,他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能把這些藏品真正向公眾開放,建成一個真正的“火柴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