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蕾
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和城市發展的“助推器”,中國會展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帶動了旅游、交通、運輸、餐飲、住宿、翻譯、廣告、裝潢等等相關服務行業的全面發展。中國會展業目前正面臨著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會展業將進入一個快速增長期。作為博鰲亞洲論壇的總監,北京科博會的策劃者——姚望,對此有更獨到的見解。

加拿大商務咨詢有限公司駐華首席代表郭耀說:"以前,沒有去過中國度假就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旅行者。如今,沒有去中國開過會,就算不上一個好的生意人。"
在中國快速增長的會展業,其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引起越來越多的人重視,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會展及會展經濟至少有100億人民幣以上。
經濟的高速發展,推動著會展業的蓬勃發展。那中國的會展業對區域經濟都起著怎樣的帶動作用?應當怎樣規范運作?相信也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在博鰲亞洲論壇秘書處, 博鰲亞州論壇的總監姚望接受了本刊記者的獨家專訪.
約好早上10點采訪,記者走進國貿大廈博鰲亞洲論壇秘書處,前臺處已有一個樸素的長者,早已面帶微笑站在那兒了。還沒等記者開口,他就說:
"你是記者吧。"
"是的。您是?"
"我是姚望。請……"
就這樣記者和他走進會議室,采訪過程中,龍永圖敲門推進,但看到在采訪中,就無聲地退出去。記者說:"要不然,您先出去看一看,或許有什么事?"但姚望沒有出去,而是等采訪整個結束,才去和龍永圖說話。也許現在全中國的人都在說與世界接軌,但真正與世界接軌的也許就體現在這些細節中的紳士風度和不經意間產生的人格魅力。
"您是什么時侯開始做會展的?"記者問。
姚望微笑著說:"這要看從什么時候說起,如果從辦大型活動算起的話應該有30多年了吧。因為嚴格來講會展包括三個方面內容:會議、展覽、大型活動。如奧運會,他是屬于大型活動,但也屬于會展范疇。最早我是在北京團市委工作,任團市委書記時就組織過很多大型活動。到后來調到北京貿促會,任會長,組織舉辦了科博會,然后每年一屆,一直延續到現在,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運作模式。再就是到了博鰲亞洲論壇任總監,博鰲亞洲教育論壇秘書長等等,一發不可收了…… "
會展的1:10效應
姚望認為,其實會展本身的規模,直接創造的效益都是十分有限的,就是因為它有廣泛的區域帶動效應,才會使這么多的人去研究它、吹捧它。會展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不僅體現在經濟上,還體現在環境的改善和社會效益提升上。
姚望說:"一個會議召開,對其區域帶動的效應,既有無形的,也有有形的。首先是,品牌效應,導致其區域知名度大大提高了。如,博鰲就是這樣一夜成名的。很多外國人不知道海南,更不知道瓊海市,但卻知道博鰲。為什么呢?因為博鰲亞洲論壇在博鰲成功舉辦。"
確實,之前博鰲只是中國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里的一個沉默二十年的小漁村,因博鰲亞州論壇的成功舉辦,不僅使其一夜成名,更使其延續了傳統文化的精致烙印,積淀出現代文明的豐富與純粹。亞洲地理中心的脈搏與世界和諧跳動,遠離污染、遠離喧囂,陽光、藍天、海灘、高爾夫、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的無盡恩賜。
還有桂林,在中國人心目中是鼎鼎有名的旅游城市,但在世界旅游組織中卻默默無聞。因博鰲亞洲論壇和桂林市政府在桂林成功舉辦博鰲亞州旅游論壇,把世界著名的旅游方面企業、專家請去。從此,桂林才開始在最權威的世界旅游組織機構中確立了自己的位置。還有很多不知名地方,通過會展業的發展,都大大提高了其區域的知名度。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會展不僅能帶來更多的專家學者,還有新聞媒體的報道和宣傳,使其知名度得以迅速提升。因此還形成聚集和溝通的效應。會展特點,可以短時間內大量聚集人,高朋滿座,賓客云集,而這些人來的時侯,都不是空手來,他們帶來了大量的信息,甚至金錢。
其次是,產業帶動效應。會展自身產業很小,但帶動的產業卻很多,如:旅游、交通、通訊、咨詢、金融等等產業形成,形成的整體利潤,專業上有一個術語叫做1:10,也就是說會展本身贏利一塊錢的話,周邊就會贏利10塊錢。目前我們國家還不到這種程度,但1:7或8總是有的。這只是一個平均數,可能有的行業都不止,1比幾十都有。如,北京舉辦科博會期間,就會出通訊高峰,手機、電話就會驟然增加,其行業驟然產生了高額消費,自然也帶來高額收益。

然后是,區域面貌帶動。一個成功的會展,不僅僅催生與會展相連的經濟和產業,還帶動整個區域的精神面貌。包含市容、市貌,以及整個環境的建筑風格,交通的改善,還有市民的文明程度,干部隊伍素質的提高等等。
姚望說:"如中國東盟博覽會,從一開始籌備我就在其中,給廣西自治區領導班子匯報,從什么是會展,怎么辦好會展講起,最后到成功舉辦。現在幾屆了,幾年下來南寧就像變了一個城市似的,從市容、市貌,環境衛生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借東盟會展的帶動效應,涉及到會展所能帶動的行業,因此,整體南寧城市都得到了質的提升。"
還有,根據會展的內容不同而對其形成促進,因為這里面有行業的最新觀點,行業的最新信息、行業的最新產品,行業的最新技術突破的披露、行業的最新重要人物的露面,對行業的本身都是巨大的促進。如中國東盟博覽會,促進了中國和東盟的關系;能源會展對能源行業的促進……"
怎么辦好會展?
怎么才能辦好會呢? 姚望認為,首先要面對問題。目前辦會展存在的問題有:盲目定位,設施太豪華。如有城市的其它建筑都一般,就這個會展中心弄成城市的象征性建筑物,這樣投資過大,收益期望就會太高。姚望表示:"會展能持平就不錯了,真正有好效益的并不多,業內的人都知道,其中有很多甘苦。"
其次是,沒有專業隊伍,又不使用專業機構人員。姚望說:"很多地方是誰蓋的會展中心,誰來辦會展,但是會蓋會展中心的人,不一定會做會展。會展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專業人士很少。可似乎每個單位都有很多會,但此會非彼會。而且從會展的專業角度看,目前還不太使用專業機構人員。"
記者說:"做會展要面對這么多問題,怎么辦呢"
姚望說,做會展要有合理的條件:
1、研究市場,合理定位。區域可大可小,關鍵是要帶動那個方面。因為會展成功與否和市場有很大的關系。展覽的背后是貿易,其實展覽是前奏,如果貿易不存在,這個前奏也沒意義。如在海南搞羽絨服展,會有人要嗎?中國有的會展為什么會做得很好,關鍵是有市場需求。如最火爆的車展,辦一屆成功一屆,辦汽車展的人很能干,不可否認,但也許誰辦車展都能辦好。為什么呢?因為中國正處在私家車暴漲的狀態,車展的市場需求如火如荼。因此,成功的會展主要不在于組織者的能干,而在于是否有市場的需求,根據需求找準市場的定位。
2、合理投入,量入為出。會展其實并不需要大的投入,展覽館就跟大倉庫一樣,有空間就行了,并不需要事先多豪華,因為展商自己會來布置,會議設施就更是這樣了。目前中國很多城市流行把會展中心作為形象工程,如果真有錢的話,不應該以會展館作為形象。
3、創造好的社會環境,激勵展產業的發展。"如果有的城市真有錢的話,可建一個稍微差一些的會展,拿一部分錢做會展基金。設立激勵機制,用以扶持小會展讓其逐漸長大。往往一個會展的培育至少要三屆,前兩屆可能都是賠錢,到第三屆才可能有所贏利。所以要有扶持的階段,等其真正長大以后,就真正賺錢了。" 姚望說。
4、注意培養人才。不能小看會展,以為誰都能搞會展。首先不能急,要做儲備工作,這包含人才儲備,可從會展人才培訓做起,目前廣州、北京、上海,國外等都有不錯的培訓機構。其次,要敢于引進人才,敢干使用權威機構,不能自我封閉。如像酒店業一樣,請專業的酒店管理公司,所以這行業就做得很好。因為蓋酒店,不一定能管理好酒店。
姚望談起會展,真是絲絲入扣,邏輯嚴密,沒有半點多余。當問他這幾年做會展的感受時,他說:"會展產業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產業,對人的綜合素質和全面能力挑戰是巨大的。做會展的人最煩的是多變,但做會展又不可能避免,常常在最后一刻都還在變化,也正因此它也充滿魅力。"

"在做會展中,你有沒有被弄得很狼狽過?"記者問。
"你看。" 姚望手指墻上'小泉與朱基喝酒'的照片說:"當時的小泉就弄得我很狼狽。"
當時博鰲亞州論壇是第一屆召開,是上千人大會,而且它定位是亞洲,亞洲的會議離開日本參與,是個缺憾,因為日本畢竟是亞洲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國家,所以首屆亞洲論壇一直期望小泉能來,但一直不能確定。
臨近會議召開的前一周,日本小泉才決定要來,而且一來就來200多人。這在當時來說,真是巨大的挑戰。因當時接待能力還比較差,新的會展中心還沒建好。但沒得商量,只能為此改變整個接待計劃。為小泉的到來搬動了整個記者村,記者不得已搬到十幾公里以外的地方。
"也就是一個大型的會議隨時考驗你的應變、處理事務的能力!姚望說。也正因為如此,辦會展充滿刺激……"
姚望簡歷
姚望,1955年出生。高級國際商務師;清華大學法學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問學者;北京工業大學經濟學院博士。
1997年-2001年任北京市貿促會會長,黨組書記,北京市人大代表。
現任 博鰲亞洲論壇總監。
社會兼職:中國外貿學會副會長、北京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會長、亞洲教育論壇組委會秘書長。
主要著作:編著有《獨特的經濟》、《市場經濟實務叢書》、《中國大市場》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