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 靜
中關村園區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逐漸超出招商引資、土地出讓和政策優惠的發展模式,立足于新的發展階段和競爭格局,正在形成以組建“產業聯盟”為手段的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徑。

為了落實全國科技大會精神,進一步推進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和“創新型園區”,提升高新區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完善區域創新體系。12月25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和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在京聯合舉辦了“高新區產業技術聯盟發展論壇”。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副主任張志宏和中關村科技園區主任戴衛及來自全國22個高新區和各地產業聯盟的代表150多人參加了此次論壇。
在論壇上,梁桂主任做了“產業技術聯盟與高新區二次創業”的主題報告。他指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加深,多個企業和科研機構相互合作組成的產業聯盟正逐漸成為創新的重要外部推動力量。在一些高新區出現了類似于閃聯信息產業聯盟、TD-SCDMA產業聯盟、AVS產業聯盟等一系列的技術聯盟,這些聯盟中的企業不是簡單的通過基礎設施連接在一起,而是通過產業的內部聯系、專業化的分工形成有效的組織力量。這些聯盟有利于政府和市場聯起手來,形成有效的創新政策,有助于在一個區域里形成擴散創新效率和創新環境。
出現是因為發展急需
近幾年來,出現了不少以企業為主體,聯合大學、院所、中介組織等,圍繞技術標準成立產業聯盟,這已成為活躍在中關村的一種重要經濟現象。自2002年10月,中關村第一個產業聯盟——TD-SCDMA產業聯盟成立。到目前為止,中關村已有18家產業聯盟,覆蓋了軟件、集成電路、通訊、新材料、環保、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多個產業領域。
產業聯盟在中關村的形成和聚集不是偶然的,戴衛主任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全球化技術轉移和國際化資源配置帶來的科技競爭方式的重大變化。二是園區企業面臨跨國公司強大競爭對手,全面參加國際競爭必須應對更加復雜的競爭局面。三是中關村園區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戴衛在論壇上指出產業聯盟的本質是,以企業為主體,各類市場主體廣泛參與,以契約關系為紐帶,通過資源共享和創新要素的優化組合,圍繞國家戰略性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進行協同創新。
他還指出,產業聯盟的出現是市場競爭環境日益復雜情況下企業尋求自身快速發展的需要,也是各類市場主體聯合創新發展的產物。產業聯盟一經出現,就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最佳選擇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近些年,科技全球化加快,使得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科技創新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使得傳統的科研組織結構和創新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產業聯盟是美國等世界發達國家在戰略高科技產業領域政策扶植和引導的重點方向,對提高美國戰備高科技產業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跨國公司加速在不同國家建立研發機構,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獲得更強大的競爭力,從而成為促進科技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我國高技術產業聚集的中關村等高新園區,必須充分融入全球化浪潮中,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爭搶產業的主導權和話語權,才能在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格局中占據 一席之地。
目前,中關村企業有80%仍是中小企業和創業型企業,將面臨日益復雜的競爭格局和更大的競爭壓力。靠單打獨斗和傳統的商業模式及組織方式,在高端產業越來越難以應對新的挑戰。中關村園區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探索,已逐漸超出招商引資、土地出讓和政策優惠的發展模式,立足于新的發展階段和競爭格局,正在形成以“聚焦細分產業、組建產業聯盟、建設專業園”為手段支持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徑。
集群創新的重要載體
長城戰略研究所長王德祿在論壇上指出, 產業聯盟作為推動高新區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已經成為中關村創新集群發展的重要載體。它改變了企業過去單打獨斗、惡性競爭的局面,有效整合產業資源、打造完整的產業鏈,促進上、中、下游產業共同繁榮,進而帶動高新區乃至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是一種重要的組織創新。
更重要的是,它能夠集成產學研各方的優勢,在短時間內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是增強自主創新的重要載體,對于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搶占全球產業制高點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按照聯盟所處的產業發展階段,可將產業聯盟分為三種:一是產業化前的聯盟,大多由大型企業發起成立,以制定行業標準為基本手段,為進入新興產業做準備,如閃聯工作組。二是產業化過程中的聯盟,大多圍繞龍頭企業形成,以推進產業化進程為核心目標,如TD-SCDMA產業聯盟。三是產業成熟階段的聯盟,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以共同開拓市場為核心目標的,如長風軟件聯盟等。
戴衛主任指出,目前中關村的產業聯盟有如下四個特點:一是高度的創新性,閃聯、AVS、移動多媒體等產業聯盟制定了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填補國內空白。二是廣泛的代表性,聯盟大多聚集了產業內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大學院所等各類成員。三是國際化趨勢成為主流,閃聯、AVS等眾多技術標準邁向國際標準。四是絕大多數聯盟實現了資源的開放和高度共享。
戴衛主任強調,中關村有一類產業聯盟非常值得關注,即以標準為紐帶形成的產業聯盟。這種聯盟通常是由一家或幾家核心企業牽頭,以共同制定行業標準而組織的產業聯盟,最終借助聯盟的合力達到促進標準實現產業化或上升為國家乃至國際標準。如:閃聯工作組、AVS產業聯盟、TD-SCDMA產業聯盟。正是這些產業聯盟構成了中關村創新型經濟的核心能力,從而初步形成了創新集群。
例如,閃聯工作組,充分發揮各聯盟企業的專長:TCL負責測試驗證平臺,海信注重應用模式領域的研究,中和威則關注中間技術的開發,聯想加強基礎協議方面的研究等。正是通過產業聯盟內部的合理分工和緊密協作,促進了技術和信息的交流,從而最大限度地集成了所有成員的技術和資源優勢,在短時間內就制定出了IGRS(信息設備資源共享協同服務)的標準協議(簡稱“閃聯標準”),這成為我國3C協同領域的第一個國家標準。
再如,中關村下一代互聯網(IPV6)產業聯盟聚集了聯想、方正、京東方、中國網通、中科院計算所等二十幾家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聯手開發IPV6的相關技術,不僅促進了技術創新,而且實現了產業資源的高效整合,有利于我國搶占下一代互聯網的制高點和創新集群的形成。
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為了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產業技術聯盟的發展,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四單位聯合發布了《促進中關村科技園區產業技術聯盟發展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的通知。該辦法于2006年12月26日發布,并于發布之日起施行。
實施辦法中所稱的產業技術聯盟是指以中關村科技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為核心,大學、科研機構和中介組織參與,以契約關系為紐帶,通過資源共享和創新要素的優化組合,圍繞國家戰略性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進行協同創新的利益共同體。
實施辦法一共有十四條,其中從第四條到第十三條所規定的內容是,對不同聯盟及不同聯盟所取得不同的成果,都十分詳細地規定資金支持的額度。如實施辦法第五條規定:“鼓勵產業技術聯盟中企業牽頭,聯合大學、科研機構等,共同研發制定技術標準,對獲得立項或批準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強制性地方標準,中關村管委會給予主要創制企業單項標準不超過40萬元的資金支持。
又如,實施辦法第十條規定:支持產業聯盟企業與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按照企業需求聯合定制培養人才,中關村管委會根據校企合作協議以及實際到企業工作人數等情況,給予每家企業年度不超過100萬元的支持。
除上述辦法中所規定的實實在在的資金支持,戴衛主任在論壇上還詳細地講了中關村在“十一五”期間關于發展產業聯盟的主要思路。他指出中關村將進一步實施“協同創新計劃",以產業鏈為基礎,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企業標準聯盟、技術聯盟和產業聯盟,引導和支持各類主體的協同創新活動。
中關村將進一步抓好技術聯盟,重點是以技術創新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聯盟形式。戴衛主任說:“要鼓勵產聯盟開展各類活動,將具有共同目標的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等主體聚集在一起,通過學術會議、工作會議、對外展覽、論壇等方式,有效促進產業的技術和信息的交流。也可以通過聚餐、員工聊天等非正式渠道建立起良好的互動氛圍,通過不斷的信息交流和思想碰撞,迸發出“1+1>2”的效果,可以顯著地提高創新效率”。
目前,中關村在軟件、集成電路、網絡通信、生物醫藥、環保新能源等重點產業已形成了國內領先的產業集群。戴衛主任指出,中關村將圍繞這些特色產業,以優勢企業或龍頭企業為核心,聯合行業內的中小型企業,搭建各種產業聯盟,建立和諧的產業生態系統,促進特色產業的發展與壯大。
同時,要進一步加強聯盟的開放性建設,積極吸納世界各國的成員單位參加,促進聯盟的國際化,包括成員的組成和技術創新為目標的國際合作等,便于擴大聯盟國際影響和開拓國際市場。要進一步加強聯盟同其他國際組織和相關機構的技術交流和合作,參與國際重大科技工程和項目的聯合研發,開展技術人員交流活動,增強聯盟及成員單位的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