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鳳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經營失敗、各種經濟犯罪行為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都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健全而導致的會計監督名存實亡、會計管理和控制日益弱化有關。這表明現代企業管理,只有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才能規范企業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內控制度是外來語,英語為Internal Control System,我國首先對內部會計控制作出明確規定的法律規范,是1986年財政部頒發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將內部會計控制定義為“單位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等而制定和和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它涵蓋單位內部的各項經濟業務、各個部門和各個崗位,并針對業務處理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將內部控制工作落實到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等各個環節,保證單位內部機構、崗位及其職責權限的合理設置和分工,堅持不相容職務互相分離,確保不同機構和崗位之間權責分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
一、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一)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現代企業現代化管理的必然要求。現代企業作為一個具有委托代理責任關系的利益集團,是一個具有嚴密的組織體系和嚴格的管理程序并按照規范化進行操作的社會法人。在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下,要實現其價值最大化的基本目標,就必須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 通過其實施與運行來對經營行為和管理行為的合理性、合法性與有效性做出判斷,以加強內部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在單位內部控制工作中,內部會計控制工作是其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從內部控制工作中逐漸分化和獨立出來的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
(二)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進一步貫徹和落實新《會計法》和其他有關內控法律、法規的要求。2000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會計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各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并對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工作提出了三條具體的要求。這些職責明確、互相分離、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要求和規定,體現了內部會計控制的實質;2001年財政部正式發布了《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試行)》作為《會計法》的配套法規,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2年來首次以專項法規的方式所發布的專門涉及內部控制的規范性文件,是我國重視并加強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工作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三)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和完整,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合法、完整的需要。會計信息失真、企業資產流失、各種經濟犯罪行為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都與企業內控制度缺失有關,例如,經濟犯罪案件中常有的截留資金,私設小金庫;挪用公款賭博、炒股;挪用公款 “投資辦私廠”;在采購、銷售、投資、工程項目等業務中的損公肥私,獲取巨額回扣等等。因此,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需要內部控制,也呼喚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實施。
二、如何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規范企業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一)明確內容,制定科學完善的內部會計內控制度
企業應根據國家頻發的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遵循成本效益原則,針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制定涉及企業經營所有方面和所有環節的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會計控制的內容包括: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對外投資、工程項目、采購與付款、籌資、銷售與收款、成本費用、擔保、資產處置,財產清查等,并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修訂和完善,使企業經濟業務的各項會計行為做到有章可循,并按照規定的程序來完成工作,接受規定的控制管理,規范各項會計行為.
(二)明確職責,嚴格授權批準,實行崗位責任制
不相容職務相分離控制要求企業按照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原則,合理設置會計及相關工作崗位,明確職責權限,形成相互制衡機制。不相容職務相分離主要包括:授權批準、業務經辦、會計記錄、財產保管、稽核檢查等職務。授權批準控制要求單位明確規定涉及會計及相關的工作授權批準的范圍、權限、程序、責任等內容,單位內部的各級管理層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職權和承擔責任,經辦人員也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辦理業務。崗位責任制就是明確每個崗位工作人員的工作范圍、職責和權限,實現定崗、定員、定責,使他們各司其責,各負其責,分工協作,相互監督。對授權應講究“度”,對于單位負責人授權,權力不能過大,應有相應的監督約束機制,對內部控制執行人員應實行崗位責任制,不相容的崗位必須相互分離。企業應適當授權,并針對經濟業務的不同環節,分設不同崗位,由不同人員負責辦理, 對于一些不相容崗位,必須實行崗位分離, 相互制約,從源頭上,堵塞漏洞,消除隱患。
(三)明確考核,加強內部審計
內部審計是在一個單位內部對各種經營活動與控制系統所進行的獨立評價,它是企業會計內控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獨立于被審部門的內部審計機構或內部審計人員來完成。為了保證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并使之不斷地得到完善,企業就必須加強內部審計工作,由內審部門結合財務部門、企業管理部門等職能部門對內部會計
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和明確考核,檢查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執行中有何成績,出現了什么問題,內控是否完善。對于執行內部控制制度成效顯著的內部機構和人員提出表彰,要給予精神鼓勵或物質獎勵,對違反內部控制制度的內部機構和人員提出處理意見,堅決給予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只有通過明確考核,做到壓力和動力相結合,才能使科學規范的內控制度在經濟活動中認真貫徹執行在,只有通過內部審計部門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再“控制”監督發現問題,才能完善企業內控制度,規范企業會計行為,提高企業信息質量。
(四)明確目標,確定全員性、全程性的內部會計控制質量意識
制定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目標就是為了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一項制度制定是否科學,運行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會計法》明確了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這便從最高決策層明確了內部會計控制質量意識。科學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對企業經營管理各個環節實施,在實際工作中,盡管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會計規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絕不僅僅只是會計部門的人員,而是與單位內部絕大多數部門的人員發生聯系,與相當一部分部門的工作職責上要發生覆蓋與交叉,也就是說,每一個部門的每一個人員的工作都會或多或少地與具體實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部門和人員發生關系,個人都不同程度地負有確保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能夠得到貫徹落實的直接或間接責任,而不能認為僅僅只是會計部門或者是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人員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從這一基本認識出發,確立全員性、全程性的內部會計控制質量意識,使單位內部每一個人的每一環節工作效果都有意識地與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要求進行比較,并自覺地按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要求來修正自己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規范企業會計行為,才能為內部會計控制目標的實現并達到預期效果創造必要的運行條件,從而保證企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