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戀 韓 晴
[摘要]知識產權是近現代社會為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而做出的一項重要的制度設計。知識產權的正當行使能有效地促進經濟競爭,但知識產權的不正當行使也會造成對經濟競爭的妨礙。
[關鍵詞]知識產權 競爭 不正當競爭
一、知識產權正當行使及其運行機制
知識產權是近現代社會為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而做出的一項重要的制度設計,具有保護和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智力成果傳播和應用等重要作用。知識產權法的產生與發展是一個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過程,也是科技、經濟與法律協調發展的過程。從這一角度出發闡述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機制,能較全面體現知識產權的特點。從中也可看出知識產權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競爭但又促進競爭,注意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平衡的特點。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機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產權界定與創新激勵機制。第二,產權交易與資源配置機制。第三,產權限制與利益平衡機制。第四,產權保護與市場規范機制。第五,產權管理與政府引導機制。[1]
二、知識產權正當行使與競爭
從以上對知識產權正當行使與知識產權運行機制的分析可以看出,保護知識產權與促進經濟競爭的要求之間,有相互一致的一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知識產權具有推動創新和促進競爭的作用。知識產權通過授予創新者獨占權,補償其在創新上的投資而刺激智力創造活動。同時,它通過利益平衡機制保障公眾有機會接近創新者的知識產品而為后續創新提供充足的信息,從而促進了技術和文化創新。
第二,知識產權起到保護正當公平的競爭秩序的作用。知識產權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其同一權利客體可以同時為許多主體所“占有”和利用。法律通過賦予知識產權人獨占性的權利,使文化技術的創新者可以依法阻止他人利用這一點從其投資或創造成果中無償獲利,即通過打擊侵權來保障市場競爭秩序。[2]
第三,知識產權促進社會財富的增多。知識產權通過其作用機制鼓勵人們從事創造活動,促進競爭,從而使各種資源得到有效配置,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最終促進社會財富的增多。
第四,知識產權起到保護消費者的作用。知識產權制度可以通過鼓勵創新、促進競爭、增加社會財富從總體上維護消費者利益。
可見,知識產權的正當行使的結果與促進經濟競爭的要求之間存在一致性,并不存在必然的沖突。
三、知識產權與不正當競爭
知識產權制度本身是促進競爭的,但知識產權的不正當行使也會造成對經濟競爭的妨礙。以下從濫用知識產權限制競爭的不同方面和環節角度對知識產權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分類分析:
(一)知識產權人自己行使知識產權過程中不正當競爭行為
知識產權人的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是相對于知識產權人的許可行為而言的,指除知識產權許可以外,權利人行使知識產權過程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主要包括:
(1)搭售行為。
(2)價格歧視,也稱為歧視性定價。
(3)掠奪性定價。在我國也有人將這種行為稱為低價傾銷,但有學者認為傾銷的概念應當嚴格限制在國際進出口貿易中使用,競爭法上的這種行為應當稱為不當低價或不當賤賣。[3]
(4)過高定價。指企業以在正常競爭條件下所不可能獲得的遠遠超出公平標準的價格銷售產品的行為,也就是以企業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為前提索取壟斷性高價的行為。[4]
(5)交叉許可和聯營協議。指兩個或多個不同知識產權人之間的一種協議,這種協議規定合同各方可以使用其它方所擁有的知識產權。[5]
(二)拒絕許可他人使用
許可或不許可他人使用,是知識產權人的一項專有權,受到知識產權法的保護。但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權利人拒絕許可他人使用,尤其是專利技術、技術秘密和版權作品會妨礙、限制甚至消除競爭,從而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這種情況主要可分為兩種類型來分析:
1.權利人拒絕許可他人使用,其目的或效果是阻礙其他經營者進入其所在的產品或服務市場與其競爭。這種行為,從知識產權的功能來看,有其一定的正當性,因為知識產權賦予權利人以獨占權就是為了確保其能獲得一定的經濟回報,尤其是在需要較大投資、風險又較大的高科技產品開發領域。
2.權利人拒絕許可他人使用,其目的或效果是阻礙相鄰市場上的競爭,保護其相關者的利益。這類拒絕許可違背了法律設定和保護知識產權的目的,知識產權通常只應用來保護或增進權利人本身的利益,對這類行為應予禁止或實行強制許可的解決辦法。
(三)反競爭性許可條件
知識產權的權利人通過許可他人使用、但附以反競爭性的限制條件也可以達到限制其所在市場或相鄰市場上經濟競爭的目的。此類反競爭性限制條件主要有以下數種:
(1)不質疑條款,要求被許可人對許可人持有的權利的有效性或技術秘密的秘密性不得提出質疑。
(2)獨家回授條件,要求被許可人必須將對被許可技術的改進技術單方反饋給許可人,并給予其獨家或排他性實施許可。
(3)一攬子許可,即許可搭配,要求被許可人在接受其所需標的的許可的同時,亦需接受其他標的的使用許可。
(4)指定技術來源,要求被許可人在合同期內只能從指定渠道獲取技術。
(5)指定進貨或銷售渠道,要求被許可人在運用被許可標的時只能使用指定來源的設備、零配件或原材料,或只能通過指定渠道銷售其產品。
(6)貨物搭配,要求被許可人在接受被許可標的時購買其某種商品或服務。
(7)不競爭條款,要求不使用被許可標的與許可人或其相關者競爭。
(8)產量、質量或價格限制,要求被許可方只能依配額、或只能按指定數量和質量標準進行生產或銷售,或只能按指定價格水平銷售。
(9)客戶和地域限制,要求被許可方只能向指定類型的客戶或只能在指定地域,銷售使用許可標的生產或銷售的商品。
(10)期滿后的使用限制,指在技術秘密使用許可合同中,要求被許可人在合同期滿后,即使該項技術己因為公眾所知,也不得再使用該技術。
(11)自動延期條件,指就己許可技術的改進技術所作的新的許可,將使先前訂立的許可合同自動延期;或在專利使用許可合同中約定,即使專利有效期已終了,新的相關專利的使用許可將使前一許可合同自動延期。
(12)按無關產品計算許可使用費,即要求按與被許可標的無關的產品的產量或銷售額計算使用費,常用于限制該無關產品的產量。
總的來看,這類條款一般都會對經濟競爭產生消極影響,如限制被許可人的經營自由,使其無法充分釋放其競爭潛能;影響其他經營者的競爭自由,使其無法進入某一市場,或無法憑借競爭實力擴大業務;可能導致市場的人為分割,妨礙市場一體化,妨礙資源自由流動和更大范圍的自由競爭;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吳漢東:《科技、經濟、法律協調機制中的知識產權法》,《法學研究》2001 ,(6),第145-148頁。
[2]王源擴:《試論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反競爭行為及其法律控制》,《政法論壇》1996,(4),第66頁。
[3]史際春、吳炯,《關于賤價競爭和認為限價的法律思考》,《經濟法學評論》2002年,第I卷,第6頁。
[4]王先林,《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第l版,2001年版,法律出版社,第247頁
[5]王先林,《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第1版,2001年版,法律出版社,第278頁。
作者簡介:楊戀(1981-),上海大學法學院2004級憲政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韓晴(1980-),上海大學法學院2004級憲政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