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梅
近兩年,“拼車”這一種社會現象迅速熱了起來,在互聯網上甚至出現了一些專門的“拼車網”站。媒體對北京、上海、廣州、南京、南寧、桂林等城市有車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95%的有車族同意“拼車”;90%的有購車意愿的人希望與親戚、朋友、同事“拼車”;有半數以上已經“拼車”或者正在準備“拼車”。
“拼車”,從小方面說,可以減少雙方的個人支出,車主在減輕燃油、養車壓力的同時,也使拼車乘客享受到了便捷交通帶來的滿足。從大的方面來講,有助于緩解交通壓力,可以節約能源和交通成本,減少尾氣排放的污染,大大有效地利用了空閑的社會資源。但是,“拼車”在帶來“多贏”局面的背后,它所隱藏的眾多法律問題也漸漸浮現在大家的面前。
一、拼車行為的類型及其法律性質
(一)無償拼車行為
無償拼車行為在法律上又稱“好意同乘”,是指搭乘者經車主同意,無償搭乘他人的私車的行為,由于其無償性,使得其情誼關系比較明顯,屬于民法中的情誼行為。
(二)有償拼車行為
在有償拼車行為中,雖然均涉及金錢或物質的給付,但應根據不同情形將其區別劃分為營利性的有償拼車和非營利性的有償拼車行為。
1.對于營利性的有償拼車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第六十四條規定,“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擅自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由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責令停止經營,并根據情況處以沒收違法所得、罰款、追究刑事責任。”毫無疑問地,營利性的有償拼車行為是一種典型的非法營運的“黑車”,是違法行為。而因此形成的車主與搭乘乘客之間的法律關系,應適用有關客運合同的法律規定。當然,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一旦發現此類行為,將會按照我國行政法有關規定予以查處和懲罰。
2.對于非營業性的有償拼車行為,筆者認為,首先應將其與“黑車”做必要的區分。
“黑車”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無運營許可證的車輛駕駛人,向非特定的公眾提供客運服務,收取相關費用的車輛。而非營利性的拼車的車主并非出于營利的目的,其行車路線也以自己方便為主,且乘車人員相對固定,不存在隨機招攬。而且,乘車人支付的少量費用主要是解決交通過程中油費、過路費等費用分擔問題,現金、實物或勞務補償等對價方式只是對上述支出費用的一種補償,并不是一種商業營運方式。這和法律明確規定需要管制的經營性或營利性收費行為,完全是兩碼事。因此將非營利性私車有償拼車等同“黑出租”拉“黑活”相提并論,視同違法,與法律的基本原則不相適應。
其次,對于非營利性私車有償拼車行為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筆者認為,非營利性私車有償拼車行為人之間屬于普通的民事合伙比較恰當。普通民事合伙的主要法律特征是當事人雙方利益共有。而在非營利性私車有償拼車行為中,雙方是處于共同利益的目的:節約費用、保護環境等,自愿組成的利益共同體,且基于一定的人身信任為基礎的。所以,這種拼車行為是一種普通的民事合伙行為。
二、“拼車”的法律責任承擔問題
(一)無償和非營利性有償拼車行為的法律責任承擔
筆者認為,在無償或非營利性有償拼車時發生人身損害時,車主應承擔故意及重大過失賠償責任及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時的過錯補充賠償責任。
1.無償和非營利性有償拼車行為中,司機或車主的免責情形:
(1)傷亡是拼車人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是拼車人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在有償的客運合同關系中,乘運人對于旅客因上述原因造成的人身傷亡有權免責,無償拼車或非營利性有償拼車中車主或司機應承擔的責任要比有償客運關系中的乘運人的責任輕,因此,乘運人的免責事項同樣適用。
(2)車主或司機對拼車人的傷亡無故意或重大過失,并且也沒有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過錯的。拼車人在拼車時,應當合理地預見到拼車有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司機在同意或邀請他人無償拼車或非營利性有償拼車時完全是出于善意,對其應盡的注意義務不應等同于從事營運性客運的司機或車主應盡的注意義務。只要司機對于拼車人的人身傷亡不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則拼車人無權向司機或車主主張人身損害賠償。
2.無償和非營利性有償拼車行為中,司機或車主對拼車人的人身損害應承擔責任的情形:
(1)司機或車主在交通事故中有故意或重大過失。若司機或車主在交通事故中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例如:酒后駕車、超高速駕車、飆車,明知剎車有問題而仍然駕車、當無償搭車人已經要求司機停車或要求下車的情況下,司機仍然不計后果地繼續開車等等,司機或車主仍應對拼車人的人身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2)司機或車主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有過錯的。因司機或車主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有權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司機或車主作為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二)營利性有償拼車行為的法律責任承擔
營利性有償拼車行為屬于非法經營的范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第六十四條規定,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擅自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由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責令停止經營,并根據情況處以沒收違法所得、罰款、追究刑事責任。
當營利性有償拼車過程中發生乘客人身損害事故時,應按我國《合同法》有關客運合同的規定。根據《合同法》第三百零二條,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或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
三、非營業性有償拼車行為的法律風險
首先,非經營性有償拼車的車主要承擔可能被認定為非法經營的風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第六十四條規定,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擅自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由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責令停止經營,并根據情況處以沒收違法所得、罰款、追究刑事責任。據此,經營性的客運行為,如果沒有按規定辦理車輛營運手續就屬于非法營運。
即使車主不以營利為目的,搭乘人也并非因支付了一定金錢而要求車主按自己的意愿提供運送服務,似乎與“非法營運”相去甚遠。但由于車主與搭乘者之間存在金錢關系(如搭乘者與車主分擔部分油費),若發生糾紛,也很難界定車主的行為是否具有經營性。
再次,一旦發生交通事故,車主與搭乘者將承擔無法獲得保險賠償的風險。我國的車輛保險體系是按營運車輛和非營運車輛進行區分的,私家車保險合同中大多有這樣的規定:“非營業性的單位和私有車輛用做營業用途,不能獲得保險賠償?!币蚨?,“拼車”中如果發生交通事故,車主與搭乘者能否獲得理賠就成了未知數。
綜上所述,“拼車”,不僅與中央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及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在發達國家早已成熟發展,是個值得肯定與鼓勵的社會現象,但由于“拼車”所涉及的私家車運營問題,在我國目前的法律中是個空白,所以,在目前的法律和政府管理制度下,“拼車”無法完全合法化,且存在很多法律盲點。希望政府能夠對現行的法律進行與時俱進的修改,使“拼車”這一有利于國家有利于社會同時更有利個人的現象得到良性的發展,使之在中國市內和城際交通間成為一種普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