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成語叫“熟視無睹”,意思是說:看慣了就像沒看見一樣。如果問同學們:初冬的小草是什么顏色的?也許很多同學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枯黃色。然而,當你走近草坪,趴下身子,你就會發現,有的小草還透著一絲綠意,即便是枯黃,在不同環境中,不同光線下,小草的顏色也不盡相同。有人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就是在告誡人們:不要因為多了一些生活經驗,而少了一些獨特發現。
再給大家說一個故事:晚清有位畫家叫任伯年,擅長畫貓。一天夜里,他聽到屋外有貓叫,就站起身來,看見貓趴在屋檐頭,盯著獵物,神態特別可愛。為了進一步觀察,他爬上屋頂,只見貓弓腰拖尾,扭頭看見他,又驚又怒,形象格外生動。任伯年捕捉到貓特別的神態,畫出了傳世佳作《貍貓圖》。應當說,任伯年很熟悉貓。夜里聽到貓叫,本是常事,但他覺得當晚貓的眼神不一樣,就爬上屋頂觀察,結果有了不同往常的發現,又為世人添了一幅杰作。
繪畫如此,寫作也如此。大家都知道,觀察是“智力的門戶”,觀察是寫作的源泉,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必由之路。談及觀察的方法,同學們也都略知一二。但為何有的同學在習作時總感到自己的生活太平淡,或無話可說,或人云亦云呢?這多半是因為同學們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觀察品質。
不可否認,很多人的生活都是平平常常的。學校家庭,兩點一線。四季更替,年年如此。然而,倘若你總愛睜大一雙“陌生的眼睛”去打量這個世界,你會對一切都感到新鮮,你肯定能從平常中發現不平常。
用“陌生的眼睛”去觀察,你就不會受到常規的束縛。我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寫道:“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對此有人提出過疑問:夏天的月夜有沒有蟬鳴?但朱自清先生觀察到了:蟬在月夜是鳴叫的。《荷塘月色》里寫了蟬聲,可使文章增色不少呢!月色那么素淡,荷塘那么幽靜,添上蟬鳴和蛙叫,一靜一動,這就把荷塘的景色寫得很有層次,意境也很高雅。
用“陌生的眼睛”去觀察,你就會不斷發現鮮活的細節。有些同學寫老師辛苦,只會寫深夜的燈光;寫母愛,只會寫媽媽在冬夜為“我”織毛衣這些概念化的情節。有的同學卻能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與眾不同的細節。比如同樣是寫爸爸給“我”倒了一杯水,一個同學寫道:“爸爸提起熱水瓶,慢慢地將水倒入杯中,拿起杯子,湊近嘴邊,對著杯沿輕輕地吹了吹氣。”寥寥數語,一個心思細膩、關愛子女的爸爸的形象就躍然紙上。細節的力量是最能打動人心的。
用“陌生的眼睛”去觀察,你就會體察到細微的變化。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事物總是在變化發展中的。清晨的牡丹顏色潤澤,正午的牡丹花瓣雖然四下張開,但顏色已遠比不上清晨。昨夜西風吹過,梧桐樹上興許又少了幾片葉子。今天站在講臺上的老師,細細端詳,他的兩鬢多了幾根白發。再凝神望去,每天必經的上學路也許又多了一份整潔……捕捉到這些變化,你就擁有了一雙敏銳的眼睛,一顆敏感的心。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一旦你學會用“陌生的眼睛”去觀察,你就會覺得生活中到處是新奇的、有趣的、有新意的事情,你在寫作時就有了取之不盡的素材,你的習作就必定會“帶有深刻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