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6月的一天,我正批改著學生前一天的家庭作業——蘇教版第六冊語文配套練習冊中的第六單元自測題,突然,學生的練習冊中滑落出一本異樣的練習簿,沒有姓名,但起始兩頁卻密密麻麻寫滿了老練的鉛筆字,仔細一看,原來是學生家長寫給我的一封信。尊敬的卞老師:
您好!
今天,我看了魏學誠語文家庭作業的第四題。產生了兩個不解之處,想向您請教。
一、《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定。”我認為,這句話的前面應該再加上“不管什么時間”這個前提,使這句話變成——“不管什么時間,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定。”這樣句子才完整。因為文中有2處特別突出了時間,一處是——“夜幕初垂。一輪明月從湖面上慢慢升起。”說明天色剛晚,時間尚早:第二處是——湯姆的爸爸指指手表說:“現在是晚上10點——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這句話更說明了時間的準確性和重要性。聯想實際。西方國家的交通事故少,就是人家遵守規定,遵守交通法規,深夜12點也能不聞紅燈。而我國……所以。我認為在這句話前加上“不管什么時間”這個前提,這句話才更完整,才更有教育意義。
二、《狼和鹿》這篇課文,說明了食物鏈的問題,教育大家應該遵守自然規律,尊重自然法則。誰改變了它。誰就要付出代價。這就讓我想起了解放初期的麻雀事件……所以,我認為魏學誠在練習冊中回答為保護環境是遠遠不夠的,而應該說,遵守自然規律,尊重自然法則才能更好地保護環境。
以上兩點,是我看了魏學誠作業后的不解之處,我問學誠:“老師上課是怎樣講的?”學誠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是否不需要學生掌握?或學誠上課沒有聽清楚。我想: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學生,讓他們從課文中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才是教育之本。
也許家長的思維和小學生的想法有距離,但是代溝是否越淺越好。請您用孩子們的語言,用孩子們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教育他們。幫助他們畫出更美好的成長藍圖!感謝您對孩子的關心、教育。
此致敬禮
學生家長
2007.6.5
附練習題: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狼和鹿》這篇課文讓我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
3 寫一句保護環境的宣傳語: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學生魏學誠的答題: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定。
2 《狼和鹿》這篇課文讓我們懂得了我們要保護環境。
3 寫一句保護環境的宣傳語;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案例分析]
讀完這封信,我是又驚又喜。驚訝的是,這位學生家長,居然僅根據孩子在作業中的回答,就做出如此細致的思考。這封信,有學生家長對文本的解讀,有學生家長對教育意圖的不解,有學生家長對教育效果的不滿,有學生家長對教師的期待……10年的教師做下來,我還從來沒遇到過這樣認真負責的家長。高興的是,在我們農村學校,在學生進行語文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終于聽到了來自家長的聲音,教師的行為受到了來自除教育系統外的評價。
當然,這封信帶給我更多的是啟發與思考。
●家長對文本的解讀值得尊重。
我們常說,閱讀的過程就是對話的過程,教學中常見的是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而這封信,卻啟發我們,家長也是一個潛在的對話者,他們對文本的理解一點也不亞于我們教師,甚至超過教師。只是這個對話者一直被我們忽略,使得這個有力的資源被令人遺憾地放在一邊,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與利用。
就信中所提到的2篇課文,家長的理解都很到位。比如第一篇,家長不但領會了文章的主旨,還結合語境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根據生活實際提出了合理的建議,更為可貴的是,家長在言談中所體現出來的是很多教師已經喪失的,對教材所持有的質疑、批判精神。他說:“我認為在這句話前加上‘不管什么時間’這個前提,這句話才更完整,更有教育意義。”這樣的執著,讓人肅然起敬。
所以,我想說:“家長對文本的解讀值得尊重。”
●家長對語文教育的需要值得重視。
家長在來信中,反復提到了“教育意義”,信中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學生,讓他們從課文中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才是教育之本。”其實,家長所提到的“教育意義”、“教育之本”正是家長對語文教育的一種理解和需要。
家長們身處社會,心系孩子,對教育,他們有著他們獨特的理解和需要,而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可能長年受應試教育負面的影響,而簡單地認為,家長的需要就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這封信卻在認真地告訴我們——家長固然看重考試的分數,也同樣看重孩子是否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學會了做人。家長對語文教育的需要值得我們重視。
●家長對教師的期待需要反思。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教學設計的粗糙,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學藝術的欠缺,教學手段的簡單,我們往往很難完美地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即很難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跨越作者意圖、編者意圖、教師意圖與學生實際理解水平的“代溝”而獲得完全滿意的人文熏陶。
就拿《狼和鹿》這一課來說,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我是如何組織教學的:
第一個環節——初讀課文,由學生概括地說出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對整個事件進行質疑,即:人們捕殺狼是為了保護鹿,可結果為何反而是鹿大量病死?
第二個環節——帶著問題與文本進行對話,從文中找出:捕殺前后,森林和鹿群的變化。
第三個環節——扣住重點語句、字詞感悟其中巨大的變化,即森林由生機勃勃到死氣沉沉的變化,鹿群由活潑健康到饑餓的變化。
第四個環節——透過這些巨大的變化,反思人類行為的愚蠢,從而懂得:人類對自然界最好的保護就是尊重自然的規律。不做人為的破壞。
反思自己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并沒有不當之處,可為何會引起家長的擔憂——覺得自己的孩子掌握得不夠好呢?我想自己的教學在以下幾個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第一,在領悟的基礎上,還應重視學生的表達和運用,即能夠在與人的交談中說清其中的道理。
第二,應當給學生消化吸收的時間,即從本課的事例中,延伸出更多相關的事例進行拓展閱讀。
第三,同組或相似、相關的課文教學應適當加強它們的聯系與區別。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性質,也是我們語文教師在實施語文課程中努力追求的。因此,也請家長放心,我們這些語文教師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對語文課程的性質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作為一個語文教師,絕不會忽略語文課程對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踐性特點;也絕不會忽略語文課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特點,忽略其對學生情感態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對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的作用。我們會努力改進我們的教學設計,提高我們課堂教學的效率,完善我們的教學藝術,改良我們的教學手段。
●家長是學校教育寶貴的教育資源。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的課程資源意識正逐步得到加強。比如這兩年我參與研究的課題——《品德與社會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研究》,就把課程的觸角伸向了學校資源、家庭資源、社區資源,但研究中我們也發現,我們往往比較重視物的資源而忽略家庭資源中重要的人力資源,即家長資源。對于一個家庭來說,物質水平的高低、家庭氛圍的優劣,家庭教育的質量,家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認為,學校應重視家長資源,做好家長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首先,要建立家長檔案,使歷年任課教師都有一個比較方便、比較通暢了解學生家長的渠道。
其次,要重視與家長的溝通,學校要不定期地把家長請到學校,開展多個教育問題的討論,互相學習,以便針對孩子共性與個性的問題制定出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
再次,要鼓勵這樣的單獨交流,讓教師與家長的交流成為一種工作習慣。
同時,我也在想,也許是我孤陋寡聞,在城市學校這樣的交流或許是常事,但在我們這樣的農村實驗小學,我們確確實實把家長資源給忽略了。所以,我們要在學習借鑒的同時,真正把家長資源重視起來,開展切實有效的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
(作者單位 鎮江市丹徒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