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年輕的班主任向我抱怨,“新生剛入學搞的那次班干部民主選舉是失策的,結果選出來的有一半是調皮生,不僅起不到帶頭作用,反而是他們帶頭違紀,現在班上正氣不足,不良風氣可是大行其道”。我糾正他,“民主推選班干部本身是沒有錯的,只是你被他們‘自告奮勇’表現出的小花招所迷惑了”。這也讓我想起了自己幾年前所經歷的幾乎相同的一幕……
那是剛接手新生七年級班主任時,學生來源于六七所小學,老師對學生不了解,學生之間也大都不熟悉。開學第一天,為盡快把班干部選出來,我決定民主選舉班干部,在推選過程中,幾位“有能力”的學生冒了出來,他們有的主動上臺自薦,說如果他當選,一定會熱心為同學們服務;有的主動爭取老師的意見,說這樣操作行不行等;還有的自告奮勇地上臺主持……當時,我真為有這樣一批懂事、有工作能力的學生而感到欣慰,甚至想到有了這些“左膀右臂”,今后的班務工作將輕松多了。但是好景不長,一個星期不到,問題接連暴露出來:教室衛生情況差、晚上就寢紀律差等。據多方調查,得知班干部打掃衛生沒有以身作則,只“號令”別人,自己不干,也不認真檢查督促;晚上就寢帶頭違紀講話,調查時誰也不承認;布置的活動口頭答應好,就是落實情況差等等,班風考核得分大受影響。這是什么問題呢?正當我焦頭爛額之際,一位當初選舉中“很活躍”的男生又向我建議,“老師,他們晚上就寢講話,我來當‘臥底’吧,我保證把他們的活動情況每天向您反映。”“你身為衛生委員,那為什么當時不報告?”“我怕他們打擊報復,”我心中一顫,小小年紀,竟如此工于心計,這可不是什么好現象。不過,我并沒有立即批評他,而是心平氣和對他說,“班上的紀律與衛生情況很差,有‘同學們’身上的原因。那我們班干部自身有沒有原因呢”?我有意將‘同學們’說得很重,“我們全班同學都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團結的集體,個別同學有缺點,作為同學應該主動去提醒他、幫助他,好像‘打小報告、告密’并不是一件光明正大的行為,你說呢”?一番話,讓那位學生干部低下了頭。經過這件事。我好像找到了問題的所在,隨后,我一方面加強了“跟班”的力度,布置工作每天親自檢查,另一方面,我也在尋找正義感強、熱心為班級服務、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好苗子”。果不其然,那些班干部見有老師的監督,再也不敢放肆,班風改觀了許多,到了期中,重新調整了班委會干部,真正有正義感、有能力、能以身作則的同學被眾望所歸地推選出來,班務工作這才走入正軌。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應對一些新生的“小花招”?接手一個新班級,特別是剛入學的新班級,“民主選舉”這種推選班干部的辦法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那些“調皮鬼”所表現出的“熱心、能力強、大膽”都是怎樣“裝”出來以博取老師好感的?為什么真正成績好、有正義感的同學在剛開始時并不冒尖呢?答案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有幾點是肯定的。一是那些所謂的“調皮鬼”的表現并不是刻意裝出來的,學生畢竟還是孩子,沒那么復雜,他們“自告奮勇”的表現說明他們比一般學生更不受約束,膽量大,即使想博取老師的好感也是人之常情,只是“膽子大,愛出風頭”僅僅只是一種表象,一種小花招而已,并不意味著他們就具備擔任班干部的能力。作為班主任,首先是要引導好他們,讓他們真正為班級服務,但不讓他們“鉆空子”。二是真正有能力的班干部開始并不愛出頭冒尖。因為這些學生一般屬于比較聽話的“保守型”學生,成績也不錯,但顧慮較多,剛開始有些束手束腳,這很正常,只是要從多方面去發現他們。三是挑選班干部時。老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可多分析一下小學畢業時的評語鑒定,也可先座談進行一下調查摸底,切不可倉促舉行直推直選。四是民主推選制度本身是選舉的好方法,但要充分做好前期準備,不要被學生“踴躍、自告奮勇”表現出來的“小花招”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