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下冊選了羅洛翻譯的丹麥著名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的《人生》,這是一篇思想深刻、富于啟迪意義的文章。但課文中也存在一些語病,現試舉數例以就教于大方。
1.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須去攀登的。它至多不過有一百來級。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個人一旦達到它的頂端,就會掉下來摔得粉身碎骨。
“如果”和“一旦”,雖詞匯意義不盡相同,但在這里都是表假設關系的連詞,用在一起,顯得重復。2003年高考(全國卷)就有類似的語病考查:“參加這次探險活動前他已寫下遺囑,萬一若在探險中遇到不測,四個子女都能從他的巨額遺產中按月領取固定數額的生活費。”這里的“萬一”與“若”重復,都表假設。
另外,“達到頂端”的說法也不恰當。“達到”的賓語多表抽象事物,如“目的”“水平”等。“達到”應改為“到達”。
因此,建議將上述加點句子改為:“一個人如果到達它的頂端,就會掉下來摔得粉身碎骨。”
2.這樣,大多數被稱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過去了,從精神上來說,他們是停留在同一個地方。
然而這里還有一個地洞……
這里有兩處不當:
第一,“被稱作正常人”與“一生”搭配不當。“被稱作正常人”表述的是某一類人的一種屬性,它不是“人”,不具有生死,因此它沒有“一生”;具有“一生”的應是“被稱作正常人的人”。羅洛原來的翻譯是:“這樣,大多數被稱作正常的人的一生就如此過去了,……”編者刪去一個“的”字,造成了上述問題。
第二,這里的“正常人”應改為“普通人”。否則,就會產生歧義,使學生誤以為下文所述的杰出人物,是“不正常的人”。在下文中,作者以“然而”轉折,寫的是偉大的科學家、軍事家、政治家、工程師等。將他們視為“不正常的人”,未免失當。我們所說的“不正常的人”,一般是指身體或心理異常的人。
3.他們為他們所選擇的安靜的職業而忙碌,經受著歲月帶來的損失和憂傷,以及歲月悄悄帶走的歡愉。
這里也有兩處不當:
第一,“他們為他們……”,這種表達方式很別扭。為避免重復,我們一般說“他們為自己……”。
第二,“經受”有三個賓語——“損失”“憂傷”“歡愉”,“經受歡愉”搭配不當。“經受”的含義是“承受”,后面跟的賓語一般是“挫折”“打擊”“考驗”等表示使人不愉快的事物的詞語。
4.因而那開始工作的人知道他們是否能成為熟練的大師只能依靠自己。
“是否”包括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與“依靠”搭配不當。我們可以說“成為熟練的大師只能依靠自己”,但說“不能成為熟練的大師只能依靠自己”則有問題。這里的“是否能”應改為“要想”。
5.他們的工場不大,但對他們來說已夠大了。它的空間已足以使他們在其中創造形象和表達思想。他們是夠忙碌的,因而沒有時間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計時沙漏計,沙子總是在那兒向下漏著。當一些親切的思想給他以饋贈,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愛的手在轉動沙漏計,從而延緩了它的轉動。
在前三句中,敘述的都是“他們”——“工場”里的勞動者,但第四句則突然變成了“他”。這個“他”究竟是誰,與“他們”有何關系,令人費解。
另外,“那像是一只可愛的手在轉動沙漏計,從而延緩了它的轉動”也不好理解。沙漏計是借助重力,以沙子的流動帶動齒輪運轉的計時器。用手去轉動沙漏計,怎么能延緩它的轉動呢?
在這里,羅洛原來的翻譯是:“那像是一只可愛的手在轉動沙漏計,從而延緩了它的停止。”課文編者將“停止”改成了“轉動”,造成了上述問題,也影響了原文的含義,因為“轉動”和“停止”是一對反義詞。
原文用“沙漏計的停止”比喻“生命的停止”;“延緩沙漏計的停止”就等于說“延長了生命”。為正確表達原文含義,這里可否改為:“那像是一只可愛的手在轉動沙漏計,推遲了它的停止”?
《人生》是一篇譯文。對于翻譯的原則,我國的翻譯家一直沒能達成共識,如嚴復提出“信達雅”,傅雷強調“神似”,魯迅主張“寧信而不順”,梁實秋則主張“寧順而不信”。羅洛的主張近于魯迅,他不贊成自由的“意譯”認為譯文應從內容到形式都盡量依從原文。這種譯文在語言上往往不符合漢語習慣。當它們被選作中學課文時,需要編者花費很多的力氣修改,否則,就會從根本上傷害語文的工具性。
〔1〕徐復嶺《假設連詞連用現象二題》,《語文建設》1999年第6期。
〔2〕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99年。
〔3〕歐陽可惺《羅洛文學實踐的不對應現象與七月詩派》,《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4〕戴念祖《中國力學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64~270頁。
〔5〕羅洛《當代世界名家散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