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文章是值得字斟句酌的。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的《藥》一文,煉字藝術堪稱極致。全文沒有深奧、生僻的字眼,樸實的語言背后傳達出的卻是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比如常見字“抖”,在文中共出現了五處,和不同的字組合成相應的詞語,用在不同的地方,產生了耐人尋味、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
課文第一部分第四自然段:“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交給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對于生活貧寒的老栓一家,要攢足這一包洋錢,無疑需要很長時間。省吃儉用攢這一包洋錢,不為別的,只為救獨生兒子小栓的命。這包錢,既是老栓夫婦省吃儉用的全部積蓄,也體現了老栓夫婦對兒子強烈的愛,更是老栓夫婦對治好兒子病的全部寄托。老栓在接過這包洋錢的時候,在感受洋錢本身分量的同時,一定更強烈地感受到此行身負的重大責任。在這種心理作用下,老栓能不“抖”嗎?透過這平常的字眼,我們分明看到了一個窮苦人內心的緊張惶恐,還有一個悲壯的慈父形象。
課文第一部分第十三自然段:“老栓慌忙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給他,卻又不敢去接他的東西。”對于劊子手撮著的滴著人血的饅頭——這味老栓夫婦夢寐以求的“藥”,老栓卻害怕了。做了一輩子順民的他,哪見過這等陣勢?這渾身黑色的人、這滴著血的鮮紅的饅頭都讓他害怕、猶疑。但是,他畢竟相信或者是希望這“藥”能治好兒子的病,于是,對兒子強烈的愛支撐著他盡量克制住自己的恐懼,“抖抖”的想把錢交給“黑的人”,好換回這救命的“藥”。“黑的人”的囂張氣焰有力地烘托出老栓的懦弱和膽小。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掙扎在社會底層的,膽小、愚昧、善良的農民形象。
課文第二部分第一自然段:“他的女人,從灶下急急走出,睜著眼睛,嘴唇有些發抖。”丈夫此行能否順利買到“藥”,深更半夜地出門會不會出現什么意外,華大媽一定是牽腸掛肚的。她聽到丈夫回來的腳步聲,迫不及待地迎出,她多么想知道丈夫此行的結果呀!可是她又多么不愿意聽到失望的消息呀!未語情先怯,情急之下,唯見嘴唇在“發抖”,然后才聽到她焦急的詢問聲。這種“未聞其聲,先見其神”的表現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畫出華大媽此時急切的心情。一個讓人感動的慈母形象就在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發抖”中躍然紙上了。
課文第四部分第四自然段:“那老女人徘徊觀望了一回,忽然手腳有些發抖,蹌蹌踉踉退下幾步,瞪著眼只是發怔。”對于革命者夏瑜的死,一般群眾是不理解的,更讓人吃驚和悲哀的是連深愛他的母親也不理解!當夏四奶奶面帶“羞愧”,“硬著頭皮”來到兒子墳前祭奠,無意間看到了兒子墳頂的紅白的花圈時,她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以至于“手腳有些發抖”。因為她曉得兒子是由于反對政府而死的,這在當時很多人甚至包括她自己看來,是很不光彩的。所以不僅一般的人,連親戚本家都“早不來了”。那么是誰冒著早春的清寒,不顧眾人的蔑視,特意來到兒子墳前送上這醒目的花圈,表示悼念呢?“手腳有些發抖”正表現出此時夏瑜母親心靈受到的強烈震撼,同時也從側面流露出母親對兒子及兒子所從事事業的不理解,讓人感到一種刻骨的悲哀。這個細節深刻而沉痛地向我們昭示著一個信息:連深愛自己的母親都不理解革命者的行為,何論一般群眾對待革命和革命者的態度?!辛亥革命注定只能以失敗告終。
課文第四部分第十自然段:“一絲發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夏瑜的母親極愿意相信兒子是被冤屈的,這花圈便是證明。為了印證自己的判斷,她許愿叫站在樹上的烏鴉飛上兒子的墳頂。于是開始了難耐的等待。“發抖”的聲音是什么樣的?正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里極寫環境的靜。正是因為極安靜,才會感到枯草似乎在顫抖;正因為枯草確實沒有顫抖,所以感覺它最終“細到沒有”。這些既說明了環境的靜,也表現出夏瑜母親的絕望心情:她越是希望烏鴉動,越會感到周圍靜得出奇。烏鴉最終決然地向遠處箭也似的飛去了,夏瑜母親的夢想徹底破滅了。這段靜得“發抖”的環境描寫,讓我們看到作者冷靜得甚至有些冷酷的目光。魯迅先生嚴格遵循著現實主義的寫作規律,雖然使夏瑜母親及很多讀者陷入了失望,卻迫使我們去進一步思索:為什么夏瑜母親的愿望不能實現?它說明了什么?
好文不厭百回讀。當我們深入文本,仔細體味、咂摸作品的語言時,我們會發現,繁華落盡是清新,語言的極致恰如生活本身一樣樸實,而透過這看似平常的語言,作品豐富的內涵便如滔滔江水一瀉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