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初中時語文學得不錯的學生進入高中后對語文學習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不適應,個別人甚至對語文學習逐漸失去信心。因此,如何正確處理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使高一學生能迅速適應高中語文學習,成為高中語文教學要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初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比較
1.理念上的差異
初中和高中的課程標準都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初中階段著眼于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高中階段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為了順應從知識本位到學生發展本位這種課程范式的轉換,高中階段強調培養學生的三大能力,這本身就是對義務教育階段語文素養的具體化。
第一,注重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所謂語文應用能力,就是學生使用母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其中當然包括以語感為核心的聽說讀寫能力體系。閱讀能力不僅僅是整體把握、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還包括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寫作能力不僅僅是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更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以實現自主寫作;至于聽說交際能力,則要達到恰當表達、樹立自信、尊重他人、說話文明、儀態大方、善于傾聽、敏捷應對等一系列要求,并能借助語氣語調、表情手勢來增強表達效果,等等??傊?,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是為了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
第二,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高中不再像義務教育階段那樣泛泛地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而是鮮明地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高中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示了語文美育的基本內容:“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边@其實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前者要求教師在文學作品的鑒賞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感受大千世界和美麗人生的多彩多姿,從中積淀豐富的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后者要求教師啟發學生通過言語學習,體會語文課程的本質要素——言語形式之美,并在這種漸趨深化的言語學習中培養言語表達能力。高中充分鼓勵學生積極嘗試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的創作,正是要促成學生用藝術化的言語去創造美的境界。
第三,注重探究能力的培養。義務教育階段雖然明確要求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但還只是把它看做一種學習方式。高中則明確表示:“現代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边@里意味著高中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探究的意識和興趣,優化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對個體生命發展更具有關鍵意義的是:高中生要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良好習慣,特別是要發展創造性探究活動所必備的一系列思維品質,即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2.初高中在閱讀鑒賞、表達與交流方面的差異
高中、初中課程標準在閱讀鑒賞、表達與交流等方面的差異詳見下表:

從以上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高中是初中的繼續和深入,在教學理念、評價標準上與初中存在明顯差異,高中語文教師對此應高度重視,著力引導,逐步提高目標要求,避免學生產生不適。
二、初高中語文教與學比較
語文學科各學段的知識應是循序漸進的,但在有關課文及相關知識的銜接方面,卻存在一些問題。
1.從選文的角度看,初中和高中在篇幅和難度上的區別是必然的。但一篇選文該編排在哪個年級、哪個學段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的編者想法不同。初中學過的課文在高中再次出現完全有可能,因此,教師要根據課文所在的學段教學要求進行教學。因為語文學習并非為了掌握每篇課文的知識點,語文教學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初中的一些教學目標也造成了與高中教學的脫節,如高中語文教學中需要的一些語法、修辭、邏輯等知識,初中課堂往往不涉及,這給學生的高中學習帶來了很多問題。因此教師要認真細致地研究初高中語文知識體系,找出其中的不同之處,再根據需要來彌補。
3.初中屬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受學生年齡等限制,在語文能力方面相對要求較低,這就決定了中考語文大部分試題是知識型的,尤其是基礎知識的考查,還是以課本為依據,能力型的相對較少。這使得學生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對課本的死記硬背上,養成了很不好的學習習慣,應有的能力沒有完全培養出來。升入高中后,部分學生仍然延續原有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過多地依賴老師,掌握知識也以機械記憶為主,而高中卻需要注重平時的積累及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這種不同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到學生的高中學習。
三、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中應注意的環節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其銜接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到高中語文教學能否順利地與初中銜接,直接關系到高中語文的教學效率,因此,教師首先要強化自覺銜接的意識;其次要善于分析銜接三要素,即課程標準、教材知識點和學生;最后要注重銜接的科學性,高中生的思維能力逐漸成熟,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安排、課堂結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學習方法的指導等方面都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找準銜接點,尋求有效途徑,幫助學生順利地由初中向高中過渡。
1.教學進度的銜接
學生進入高中后,很快就會感覺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教師對學生的感覺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教學時要循序漸進,應控制好進度,謹防開快車;還應控制好教學難度,堅決摒棄故意出難題給學生下馬威的陋習。
2.教材體例的銜接
對初高中教材的不同編排體例,學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高中的第一堂課就應讓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編者致同學的話,了解教材的編排特點,了解高中語文的學習特點,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3.知識層次的銜接
高中的課文不僅長,而且課后練習相對較少,但少而精、容量大。它在初中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寬加深,遷移性強,體現了語文和其他學科的交叉性、滲透性特點。
4.思維能力的銜接
初中主要要求學生加強識記能力,培養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則主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文化熏陶。從知識的識記理解到分析運用,這一思維能力的轉變是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的又一關鍵。
5.教學方法的銜接
在初中,課文一般比較短淺,因此常采用講讀、問答的方法。到了高中,主要是對課文進行深入、細致的閱讀分析,所以多用一些分析、討論、比較、啟發的方法,注重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本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并引導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
6.學習方法的銜接
隨著高中知識層次的加深、知識容量的擴大、能力培養的重視,學生應該改變初中依賴老師的不良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逐漸培養和發展自學、抽象思維和創新等能力,廣泛閱讀,拓寬知識面,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7.心理輔導的銜接
剛升入高中的學生,由于來自不同的學校、班級,又由不同的教師任教,個體差異顯著,因此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實際,在教學目的、內容、方法上使用一些銜接、過渡的手段,還應在心理、意志、性格的培養等方面加以指導,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綜上所述,做好知識層次的銜接是教學的內容,注重語文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目的,掌握合理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教學的手段。只有從這三個環節入手,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才能讓剛升入高中的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的語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