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行六套高中語文課標教材(必修),有五套選了《赤壁賦》,有四套選了《孔雀東南飛》。在這些教材中,兩篇課文各有一處文字及相關(guān)注釋有很大出入,有必要提出來說一說,以利于教材編寫和教學。
《赤壁賦》中的一處:三套教材為“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其中語文版注“食”為“這里是享用的意思”,蘇教版注“共食”為“共同享用”,廣東版注“共食”為“共享。……明代以后多作‘共適’,義同”;兩套教材為“……吾與子之所共適”,其中人教版注“適”為“這里有享有的意思”,人民版注“適”為“舒適,引申為享受”。
《孔雀東南飛》中的一處:三套教材為“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其中人教版、山東版注“奄奄”為“暗沉沉的”,廣東版注“奄奄”為“通‘晻晻’,日色昏暗無光的樣子”;語文版為“菴菴黃昏后……”,注“菴菴”為“同‘晻晻’,昏暗的樣子”。
怎么處理更好一些呢?
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是比較好的選本,其中《赤壁賦》一文的相關(guān)文字是“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文后有一條注釋,我們認為很有參考價值:
“食”原作“適”……《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謂“嘗見東坡手寫本”,“食”即原作“食”。又謂:“頃年蘇季真刻東坡文集,嘗見,問‘食’字之義。答之曰:‘如食邑之食,猶言享也。’”又,清李承淵《古文辭類纂》校勘記謂劉海峰先生“引明人婁子柔曰:佛經(jīng)有‘風為耳之所食,色為目之所食’語,東坡蓋用佛典云”。……
這條注釋有幾點值得注意:第一,蘇軾手書《赤壁賦》中,即為“吾與子之所共食”;第二,“食”作“享”解;第三,蘇軾用“食”,是出自佛經(jīng)中的“風為耳之所食,色為目之所食”,《赤壁賦》中的“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也源于此。
“食”的本義是“糧食,飯食”。糧食、飯食是可以吃的,故“食”引申為“吃”,進而引申為“享受,受用”,《易·訟》有“食舊德”句,《宋史·范成大傳》有“疊石筑防,置堤閘四十九所,立水則,上中下灌溉有序,民食其利”句。
“適”的本義是“往,至”。《說文》:“適,之也。”《爾雅》:“適,往也。”邢昺疏:“謂造于彼也。”郝懿行疏:“適者,之也;之者,適也。亦互相訓(xùn)其義,又皆為往也。”“適”,雖有“符合、適合”義,進而引申為“快樂、舒暢”,但要講成“享有,享受”,未免牽強。
清代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的《玉臺新詠》(中華書局1985年版)是較好的本子,其中《孔雀東南飛》一文的相關(guān)文字是“菴菴黃昏后,寂寂人定初”。《樂府詩集》(宋代郭茂倩編撰,中華書局1979年版)也作“菴菴”。有較大影響的《中國歷代詩歌選》(林庚、馮沅君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版),也作“菴菴”。
《孔雀東南飛》中,在“菴菴黃昏后,寂寂人定初”之前,有“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門啼”句。查《漢語大詞典》,“晻晻”有“日無光”義。《楚辭·劉向〈九嘆·惜賢〉》:“孰契契而委棟兮,日晻晻而下頹。”洪興祖補注:“晻音奄,日無光也。”而“奄奄”是“氣息微弱貌”,并無“暗沉沉的”和“日色昏暗無光的樣子”的義項,與“晻晻”的意義似不搭界。再查《漢語大詞典》,亦有“菴菴”條,“菴”音yǎn,“菴菴”注作“昏暗貌”,意思與“晻晻”相近。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赤壁賦》中的一處編定為“而吾與子之所共食”,“食”直接注為“享用”,《孔雀東南飛》中的一處編定為“菴菴黃昏后”,“菴菴”直接注為“昏暗的樣子”,較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