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博傻”,不熟悉的人或許會想到前些年的一個流行說法:“傻得像博士,窮得像教授。”實際上,“博傻”和博士無關。
“博傻”本來是一個股市術語,這個術語來源于凱恩斯的“博傻理論”:
(1)股票的本質是虛擬經濟,股市中的一個永恒定律是凱恩斯的“博傻理論”:人們在牛市中之所以奮不顧身愿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把它買走。“博傻理論”所揭示的就是投機行為背后的動機,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是贏家。假如沒有下一個愿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來做“下家”,那么你自己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從有股票市場開始,這種“博傻理論”屢試不爽。1720年,牛頓參與了英國股票投機狂潮,不幸成了“最大的笨蛋”之一。他因此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但人性的瘋狂實在難以估測。”(《中國青年報》2006年12月31日)
“博傻”的原則就是在購買股票時,看誰比誰傻,誰比誰沒有理性,再不值的垃圾股也有人買,而且是價格越漲越買,只要不接最后一棒就不是“傻”,而是精明地利用了千載難逢的賺錢良機。
“博傻”是一種盲目的投機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存在于股市中,也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博傻”一詞正是適應了這樣的情形,它從股市中走出,延伸到了其他領域。
首先,“博傻”延伸到了其他經濟領域。在其他經濟領域為贏利而投資,如果也是盲目投機,同樣也是“博傻”。例如:
(2)在中國家電業,張近東素以性格豪爽、直言不諱著稱,其話語往往帶有鮮明的個人性格特征。他在評價家電連鎖開店盲目追求速度時說:“家電零售業經過了一個‘博傻’時期,大家不顧一切看誰比誰更傻,有一段時間你不得不跟。”(《京華時報》2007年1月22日)
其次,“博傻”還延伸到了非經濟領域。在非經濟領域,“博傻”行為已經不再是為贏利而投資,但仍然是為了名利盲目投機。那些希望通過招考、選秀等手段一舉成名得利的人,其實也是在“博傻”。例如:
(3)“金飯碗”也罷,“皮飯碗”也罷,在關乎個人前程的事情面前,可以肯定地說,相當一部分人在報考公務員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并非“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是“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如果不是這樣的思想作祟,就不可能出現1:4200競爭國家廣電總局人事教育司干部人事管理職位的“博傻”局面。(人民網)
(4)其實,一個教育體制健全的社會,是不會也不應該出現所謂的“考研熱”的。國家需要高端人才,同樣離不開基礎知識扎實又掌握熟練技藝的職業大軍。如果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能夠及早引導青年學子自覺分流,尋找適合自己的未來社會角色,又何至于出現紛紛博傻考研的怪現象呢?(《國際金融報》2007年1月25日)
“博傻”從股市中走出,進而延伸到其他領域,這并不是孤立的語言現象。像“套牢、飄紅”等股市術語,基本上已經進入了全民常用詞匯,這和近些年來經濟證券行業的迅速發展是分不開的。由于這一行業的勃興,一些其他領域的詞語被借用到這一領域,這一領域也把自己特有的詞語輸出到其他領域。不同領域詞語的相互借用,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方面也反映了語言發展變化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