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在基礎教育課程設置方面開始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新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是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思想,無論是教學目標、教學過程還是教學內容,都把人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教學理念有利于弘揚人的個性,有利于人性的健全發展,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的,但是其中一些具體做法還有待進一步討論,下面筆者試從大學語文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出發來分析中學淡化語法教學的弊端以及應對策略。
一、中學淡化語法教學帶來的問題
1.影響學生的寫作水平
語言對寫作有著重要的作用。語言不僅是寫作中表情達意的工具,而且是使文章生動、有力、優美、感人的重要條件。語言不好,缺乏魅力,文章就很難寫好。文章不感人,除了其他因素之外,用詞不當、句子不通、表達不清也是重要原因。優美的文章、論證有力的佳作,都和作者高超的語言運用技巧有著密切的聯系。
古今中外許多有成就的作家,對于錘煉字句都是十分重視的。“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是我國古代作家錘煉語言的自白。錘煉字句,首先就是要用詞規范、句式規范,然后才能做進一步的修飾,這就需要有語法基礎。語法作為語言的結構規則,必須要學習。學習規則后才不至于犯錯誤,才能增強語感,進而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我們發現,在學生的畢業論文中,語法錯誤隨處可見,這些錯誤使文章的質量大打折扣。這是因為學生語法基礎薄弱,在寫作中不具有修改語法錯誤的能力,不具有對這些問題做進一步推敲和調整的能力。
2.對漢語語法的錯誤建構
學生對漢語語法所知甚少,于是利用學過的外語語法知識來分析漢語的句法結構,最后在頭腦中形成錯誤的、不倫不類的漢語語法體系。
漢語、英語分屬于不同的語系,在語法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因此,如果用英語語法知識來分析漢語句法結構,就會出現很多問題。例如:在分析“魯迅先生小心地翻閱著方志敏同志利用敵人要他寫‘自白書’的筆墨寫成的文稿:一篇《清貧》,一篇《可愛的中國》”時,幾乎全班學生都認為“一篇《清貧》,一篇《可愛的中國》”是補語,就是因為學生對英語中賓語補足語的認識已經根深蒂固,所以不自覺地套用過來分析漢語的句子,認為漢語的名詞后也會出現補語。
漢語是缺少嚴格的形態變化的語言,所以必須依靠虛詞來表達語法意義,而在英語中,語法意義的不同主要由形態變化來體現,不是借助虛詞,所以學生在分析漢語的句法結構時,往往會忽視虛詞的作用。如“舊社會逼得他沒路可走”一句,是一個中補短語做謂語的句子,“得”是補語的標志,而學生因為忽視了“得”的作用,幾乎都誤認為“逼得他沒路可走”是一個兼語短語。
學生沒有系統學過漢語語法,他們頭腦中的漢語語法知識體系就是在這種錯誤的建構中形成的,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將會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3.給社會及語言學科帶來的負面影響
語法作為語言的要素之一,是語言規范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輕人喜歡標新立異,運用語言時比較隨意,語法錯誤也就很多。另外,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大多數學生不具備基本的詞類辨析能力,不懂得短語以及句子的結構規則,如果在寫文章中出現語法失誤,恐怕很難發現并改正過來。這樣的大學生進入社會,他們的語言習慣會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由于漢語自身的特點以及社會的外在因素,漢語語法學發展異常緩慢。直到19世紀末,我國第一部語法專著《馬氏文通》誕生,漢語語法學才逐漸走向成熟,但是漢語語法學具有深深的西學烙印,因此還需要后人不斷地探索,才能使其研究規范更適合漢語的結構特點。
現今中學語文教學舍棄語法教學的做法,使一些對語法感興趣的學生不能得到及時的引導,錯過了培養的良機,影響了他們成為語法研究者的可能,這種做法將會制約語法學的發展。
二、大學語文教學難以彌補中學語法教學的缺失
語法教學主要是講述現代漢語組詞造句的規則和有關的基礎理論知識,使學生具有辨析詞性、分析句子和辨別句子正誤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分析以及運用現代漢語的能力,對各專業的學生無疑都是有用處的。事實上,學生們都意識到了不學語法的弊端。那么大學語文教學能否彌補這一缺失呢?
筆者發現,經過對漢語語法的認真學習后,學生對一些基礎性的問題仍然把握不好,原因是他們在中學時沒有學過語法基礎知識,多年來,憑借英語語法知識以及主觀臆想,已經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套獨創的“理論”,僅靠大學時期的學習很難改變這種根深蒂固的認識,要想使學生對漢語語法形成系統的認識,并達到對細微之處也能準確辨析的程度是很困難的。
語法是組織語言需要遵循的一種規則,只要使用語言的人,就必須遵守。就如法律規則一樣,人人都應遵守。如果犯了很多年錯誤以后再開始學習法律,恐怕為時已晚,因為不良的習慣早已養成。所以,筆者認為,大學時期的學習難以彌補中學語文的缺失,學生在中學階段就應該打好語法基礎。
三、應對策略
語法知識抽象、枯燥,但是我們知道,有些抽象、枯燥的東西往往對我們很有用處,所以我們應該換一種思維,試圖改變一下應對策略,使語法生動起來。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兩點體會:
第一,教師授課時應采用生動的語言。
語法是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知識,但是,我們同樣可以采用具體生動的語言把它講授出來,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老舍在一篇文章中談到漢語的省略問題時是這樣表述的:中學學習英語,主語、謂語、賓語都要具備的,而后來學習漢語語法,發現漢語可以沒有主語,沒有謂語,沒有賓語,就像一只老虎沒有耳朵,沒有尾巴,怎么還能跑得快呢?老舍先生用生動、幽默的語言輕松地道出了漢語與英語在語法上的一點區別并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學語文教師在講授語法時,如果能像老舍先生那樣借助比喻等修辭手法,就可以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幫助學生輕松地學習語法。
第二,語法著作應采用生動的語言。
筆者在語法教學中曾試圖采用學生更為喜歡的方式來授課,試圖借鑒一些更適合教學的語法著作,但令人失望的是,現今的漢語語法著作幾乎都是用理論來講理論,采用的語言也多是學生難以理解的術語。可以說,我們的語法著作常常是把一些淺顯的理論變得深奧,使深奧的理論變得晦澀,這也是很多對語法感興趣的學生望而卻步的原因。語法著作是語法研究成果的記錄,它一經承認,就會逐漸進入學校教育,它的語言風格會直接影響教師講授時采用的語言風格。我們的語法學家在呼吁語法地位應該提高的同時,是否也應考慮自身的原因,看到自己的責任呢?
四、結語
語法是語言中小的音義結合體組合成大的音義結合體時所遵循的規則,語法規律是語言中本質的、必然的、確定的聯系。從語法的性質和作用上來看,我們要想熟練地運用語言,必須掌握語言的規律,必須學習語法。
曾有很多學者提出過語法學習是可以通過內化完成的,但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僅僅依靠內化是不夠的。語法基礎知識是對客觀存在的語法規則進行研究的成果,能夠幫助我們有意識地學習、運用語法規則。學習語法基礎知識是必要的,目前中學教學中舍棄語法教學的做法值得商榷,這是在新課程改革中出現的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還需要從事教學研究工作的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