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初中語文教材收有《宋定伯捉鬼》一文,為敘述方便,現錄相關內容如下:
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之,鬼言:“我是鬼?!惫韱枺骸叭陱驼l?”定伯誑之,言:“我亦鬼。”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惫硌裕骸拔乙嘤镣鹗??!彼煨小道铮硌裕骸安叫刑t,可共遞相擔,何如?”定伯曰:“大善。”
根據以上文字所述,我們顯然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鬼之所以建議與宋定伯“共遞相擔”,是因為“步行太遲”。鬼想解決“步行太遲”這一問題,使步行稍快一點兒,于是就建議與宋定伯我背你一程,你背我一程。然而只要我們稍加思索,就可以發現文中此處語句違背情理,難以說通。因為從通常情況來考慮,在同等條件下,某人在背負他人行走時的速度顯然比不背負他人行走時的速度要緩慢得多。鬼如果真的是基于“步行太遲”這一原因決定與宋定伯“共遞相擔”的話,那么其求快的愿望就只能落空。不難發現,文中“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這樣的話語有悖常理,明顯缺乏邏輯,非常難以讓人信服。“可共遞相擔”一句應該無誤,這有下文中相關語句加以印證。問題應該出在“步行太遲”一句中,“步行太遲”顯然不是鬼要和宋定伯“共遞相擔”的原因所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看來這個問題有必要加以細究。
我們不妨來考察宋定伯捉鬼這一故事的源流,此事最早出自魏文帝曹丕所作的《列異傳》(此書至宋后已不存),后又散見于東晉干寶《搜神記》、唐釋道世編纂的《法苑珠林》及《藝文類聚》《太平廣記》《太平御覽》等唐宋類書。但是《搜神記》傳至宋代后也已散佚,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指出:“《搜神記》今存者正二十卷,然亦非原書。”語文教材這篇課文就是選自今本《搜神記》卷十六“宋定伯”條。
根據考證,現今我們所看到的二十卷本《搜神記》很可能是由明代胡應麟輯錄而成的,胡應麟《甲乙剩言》有記載:“姚叔祥見余家藏書目中有干寶《搜神記》,大駭。曰:‘果有是書乎?’余應之曰:‘此不過從《法苑》《御覽》《藝文》《初學》《書鈔》諸書中錄出耳。豈從金函石匱、幽巖土窟掘得耶?’”而且據調查,胡氏在輯錄《搜神記》時主要是依據《法苑珠林》《太平廣記》,一般只有在二書未有引錄時才會依據《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類書。
由于年代相隔久遠,宋定伯捉鬼之事又幾經輾轉抄刻,故后來收錄其事之文獻出現一些文字訛誤。我們特意檢閱《法苑珠林·鬼神部》及《太平廣記·鬼部》,發現二者引錄此事時都作“步行太遲”,我們又查檢《太平御覽·神鬼部》,卻發現相應的一句作“步行太極”。魯迅先生輯錄的《古小說鉤沉》同樣引有此事,相應的一句卻成了“步行大亟”?!疤薄按蟆倍忠饬x雖同,但“極”“亟”意義卻迥異,何以能表達同樣的意思呢?好在郭在貽《訓詁學》(中華書局2005年修訂本)已經指明此“亟”實為“極”(“極”之繁體)之省借,所以二者所指實同。兩相對照,可見問題出在“遲”字上。
那么“極”字置于文中是否貼切呢?結合“極”字在古漢語中的用法,我們可以得到肯定的回答。
《說文·木部》:“極,棟也?!倍斡癫米ⅲ骸皹O者,謂屋至高之處”,“凡至高至遠皆謂之極”?!皹O”字又可引申出“頂點”“極限”等義,人的精力若是達到極限,就會覺得疲倦,故“極”字又可以引申出“疲倦”等義。《廣雅·釋詁一》:“疲,極也?!鼻宕鷧巧剖觥墩f文廣義校訂》:“極,又因窮極之義引為困也,病也,疲也?!薄犊滴踝值洹つ静俊贰皹O”條列有“?!绷x;《辭?!妨杏小袄v;疲倦”義;《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及《辭源》都列有“疲困”義。
“極”字這種用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甚為常見,例如:
(1)當得稻糠黃色犬一頭,好馬二匹,以繩系犬頸,使走馬牽犬,馬極輒易。(《搜神記》卷三“華佗”條)
(2)自說在山中時,身輕欲跳,登高履險,歷日不極,行冰雪中,了不知寒。(《抱樸子內篇·仙藥》)
(3)顧司空未知名,詣丞相。丞相小極,對之疲睡。(《世說新語·言語》)
“?!保ɑ颉熬搿保皹O”同義連用的例子在古文獻中也不少見,例如:
(4)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5)時汝南葛陂賊萬余人攻褚壁,褚眾少不敵,力戰疲極。(《三國志·魏志·許褚傳》)
(6)身體傷破,疲極委頓。(《百喻經》)
(7)又令數人擔米,偽為疲極而息于道。(《晉書·祖逖傳》)
此義的“極”字置于《宋定伯捉鬼》中顯得文義流暢,渾然一體?!安叫刑珮O”是說大家都步行的話,實在太疲倦。為減輕雙方疲倦感,鬼想出了一個互助雙贏的辦法,即“共遞相擔”,也就是我背你一程,你背我一程,如此正好解決了走路時的疲倦之苦。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歐陽詢編撰的《藝文類聚·獸部》錄此相關內容為:“遂為侶。向宛行倦,因相擔?!边@無疑又是最好的證明。
由此可見,語文教材應該把“遲”改為“極”,這樣才會文義通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