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的《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語文》(以下簡稱“考試大綱”)在寫作發展等級中對“有文采”的表述有重大修改:將原來的“用詞生動”改為“用詞貼切”。鼓勵寫作中用詞有華麗傾向的考生發揮其個性特長,用詞更生動一些,原本也是正確的,為什么要改為“用詞貼切”呢?
原來的考試大綱寫作發展等級中共有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四項,而有文采一項最容易達到。不就是用詞生動一些、句式靈活一些、多用一些修辭手法嗎?于是考場作文中套用現成排比、對偶句者比比皆是。什么“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你想要成功嗎?你就得如何如何”(這“如何如何”是考什么寫什么,考“誠信”就寫“誠信”,考“創新”就寫“創新”)。什么“鯤鵬展翅,直上藍天,鯉魚騰躍,直上龍門,你想超越自我嗎?你就得如何如何”(還是考什么寫什么)。花哨嗎?相當花哨。貼切嗎?一點兒也不貼切。銀樣镴槍頭,非驢非馬。
考場作文中古詩文套用也泛濫成災。寫“雨燕減肥”,2006年江西一考生寫道:“我長肥了,我郁悶呀,真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父親見我這么肥,他發愁了,真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母親見我這么肥,也發愁了,真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看了這類文章,筆者納悶了,我們怎么速成出這么多掉書袋的來了?一次偶然機會,筆者翻到一本《考場作文連珠妙語大全》才恍然大悟。書中分明寫道:“表達郁悶的心情,可以引用以下詩句……”
信手拈來的幾個例子,已經可見一斑。應試教育就是這樣,你想打瞌睡,就有人遞枕頭。有鑒于此,當筆者看到今年考試大綱將“用詞生動”改為“用詞貼切”時,拍案叫絕。
然而,業已形成的考場作文的浮華之風,不是一紙文件就能馬上遏止的。考試大綱的導向作用固然重要,但執行起來還要靠廣大教師。因此語文教師觀念上的廓清,便成了當務之急。
一曰:華麗比樸實更高明。這些年報刊上的高考滿分作文,大多用詞華麗。由此可見,閱卷老師喜愛華麗文章的閱卷老師占絕大多數。這除了個人喜好的原因外,可能與社會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有關。客廳要富麗堂皇,住宅要歐洲風情……其實華麗與樸實是兩種不同的寫作風格,并無高下之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和《背影》,一篇華麗,一篇樸實,不是同樣受到讀者的青睞嗎?大可不必去打壓那些用語樸實,但能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即使華麗的文章也要用詞貼切。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好:“一條小溪,明澈見底,即使淺吧,但是卻淺得澄清,倘是爛泥塘,誰知道它到底是深還是淺呢?也許還是淺點好。”(轉引自唐弢《瑣憶》)“無嘩眾取寵之心,有實事求是之意”應當是喜愛華麗文風者和喜愛樸實文風者共同的追求。
二曰:中小學生“怎么寫”比“寫什么”更重要。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文以載道”“形式為內容服務”等是對成人寫作的要求,對中小學生來說寫作形式是第一位的。這種觀念顯然有悖于以人為本的寫作理念。人們為什么要寫作,無非是要以自己所知之事曉人,所明之理服人,所蓄之情感人。一句話,是因為自己有東西要表達,要一吐為快,才我手寫我心的。學生寫作也應如此,“寫什么”始終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怎么寫”。就為了嵌入那幾個好詞好句,不問內容是否需要,生拉硬拽,生吞活剝,那只能以辭害意,怎么可能準確、貼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呢?
寫作語言的標準是準確、鮮明、生動,這是對成人寫作的要求,也是對中小學生寫作的要求。所不同的是對中小學生的要求是循序漸進、逐步實現的。為了幫助初學寫作的學生突破“開口關”“下筆關”,對其用錯詞語,不求全責備,是很有必要的,但這又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能濫加表揚。須知準確、鮮明、生動的表達標準,是有序的。用詞生動,必須以用詞準確、鮮明為前提。從這個意義來看,筆者認為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