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國卷語文高考作文的命題形式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穩定了三年的關系型話題作文轉變為2005年現身于上海卷、湖北卷及福建卷中的命題形式(試題如下所示),使得試題呈現出不同于話題作文的一些新特征;同樣以新形式命題的還有湖北卷和山東卷。那么,新命題形式有哪些不同于話題作文與材料作文的新特征?它出現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它背后的命題理念又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有待于深入的思考與研究。
一只老鷹從鷲峰頂上俯沖下來,將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于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
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撲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又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只什么鳥,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全國卷Ⅰ)
一、何謂范圍作文
隨著2005年上海卷、湖北卷及福建卷語文高考作文新命題形式的問世,“后話題作文”“準話題作文”“新材料作文”“話料作文”“材料三自作文”“供料自提煉題目”“無標題的材料話題作文”“題意作文”等稱謂紛紛出現。從上面列舉的各種稱謂可以看出,研究者肯定了新命題形式兼有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的部分特征,并將其定位在介于話題作文與材料作文之間的過渡形態上。但是,這些稱謂不能揭示新命題形式的主要特征,也不能使之與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明顯區分開來,因此,將它們作為新命題形式的名稱均有不妥。
如上面試題所示,新命題形式不具備話題或標題,主要由材料與要求兩種要素構成。在這兩種構成要素中,材料于審題、立意、選材而言無疑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新命題形式的材料功能不同于話題作文,后者的材料主要是為引出話題而設;它與材料作文相似,但在材料作文的寫作中必須引用并分析材料,這于新命題形式而言不是必需的。新命題形式的材料主要是為考生提供構思和立意的范圍,使得他們可以在此范圍內自由提煉適合自己的話題。因此,為了區別于以往的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更為了凸顯新的高考作文命題形式的特征,我們稱之為“范圍作文”。
需要說明的是,范圍作文不同于“給范圍型作文”,前者通過試題材料為考生提供構思與立意的范圍,而后者則通過提示語或要求限定考生選題、選材及立意的范圍。
二、范圍作文的特征分析
新命題形式的出現是對舊形式弊端的反撥,范圍作文登場就是近年來語文界對話題作文弊端批評不斷的一次積極回應。
我們選取近兩年的范圍作文與話題作文以及上世紀90年代的部分材料作文為研究樣本,從三種命題形式的試題主要陳述形式、試題閱讀量、材料主要功能、命題的開放性與限制性等五個維度進行比較與分析,以明確認識范圍作文的特征。
三種命題形式分析樣本的選取情況具體如下:范圍作文的分析樣本為2005年、2006年的湖北卷、全國卷Ⅰ、全國卷Ⅱ等7套試卷7道作文題,話題作文的分析樣本為2005年、2006年的全國卷Ⅰ、全國卷Ⅱ、江蘇卷等16套試卷16道作文題,材料作文的分析樣本為1990年、1992年、1993年、1995年、1997年等5套全國卷5道作文題。
范圍作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特征比較表

通過上面的分析表我們可以看出,范圍作文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1.陳述形式介于話題作文與材料作文之間
在試題的主要陳述形式上,范圍作文的陳述形式為“材料+提示語+要求”;與話題作文相比,此種形式缺少了話題這一構成要素,與材料作文相比,又增加了提示語。缺少話題是對話題作文的改革;然而,范圍作文不設話題,卻設置了提煉話題的范圍;可以說其材料為考生提供了選取話題的范圍,是更大的話題。以2006年全國卷Ⅰ的作文題為例,關于烏鴉學鷹的寓言故事,既可以從牧羊人的話出發提煉話題,也可以從孩子的話出發提煉話題,還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提煉話題??蓪懺掝}的數量增多,相應就為考生的寫作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間和發揮余地。
范圍作文在缺少話題的同時,卻增加了提示語,這是對材料作文的改良。提示語的設置往往能夠解釋材料、拓展思路、引發思考,這就使得范圍作文的開放性和人文關懷特性更為突出。
2.試題閱讀量揚長避短
在試題的閱讀量上,范圍作文閱讀量分布區間的最大值、最小值與平均值都要大于話題作文,卻遠遠小于材料作文,這說明新命題形式的閱讀量與話題作文相比有所增加,而與材料作文相比又大大減少。推測上述變化出現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種:第一,試題閱讀量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審題的難度,這對話題作文審題要求低的狀況有所改善;第二,試題閱讀量較大,可能導致試題內容復雜甚至龐雜、交叉,也給考生設置了不必要的障礙,因此,范圍作文的閱讀量與材料作文相比又大大減少。
3.誘發與限制同時存在于材料中
范圍作文的材料功能與話題作文不同,而與材料作文相似,即:1.作為誘發因素,引導學生由此進行想象、聯想以及連鎖性思考;2.作為限制因素,限定學生構思與立意的范圍。
以2006年全國卷Ⅰ作文題材料為例,該試題材料由伊索寓言《鷹與燕烏與牧羊人》改編而成,與原文相比,改編后的材料舍棄了結尾的寓意,添加了“孩子”的話,此種改動使得材料本身的價值導向功能減弱,而趣味性和辯證性卻有所增加。價值導向功能的減弱利于學生多維度地思考與個性見解的發表,趣味性的增加則利于引發學生聯想、想象及創作的動機,辯證性的增加也能凸顯深刻的思考與扎實的學識。這些是范圍作文材料誘發功能的具體表現?!耙笕胬斫獠牧稀薄安灰撾x材料的含義”是規定性要求,要求考生必須在準確理解和把握材料內涵的基礎上構思、立意,這顯示出新命題形式的切題要求有所增強。相應地,考生必須具備分析材料內涵的能力與選擇符合材料內涵的立意角度的能力,這是材料的限制功能。
雖然范圍作文的材料功能與材料作文相似,但兩種命題形式材料功能作用發揮的強度卻有所不同。具體地說,范圍作文材料的誘發性更強,限制性稍弱,材料作文反之。從2006年全國卷Ⅰ與1990年全國卷作文試題要求的表述中就可以看出這一不同之處:前者的試題要求是“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雖然構思與立意不能脫離材料,但卻可以在材料范圍內天馬行空,自由發揮;后者的試題要求是“根據所提供的材料,請你就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議論”,立意與構思被圈定在一個特定的范圍內,考生不能自由發揮。
4.開放與限制有機結合在試題內
范圍作文有機地結合了開放與限制,并很好地處理了兩者之間的關系。
在試題的開放方面,范圍作文依然堅持話題作文的“三自原則”(自定立意、自擬題目、自選文體),沒有材料作文在立意方面的限制與文體方面的限定。從另一個角度看,范圍作文沒有一個具體的指向性話題,其立意與構思的范圍比話題作文更寬泛,然而這并不能代表它更少限制,“全面理解材料”就是最明顯的束縛,但是范圍作文卻將開放與限制的結合做得很好??梢哉f,范圍作文既發揚了話題作文的命題理念,即立意范圍有所增大、開放度與自由度有所拓展,又巧妙地體現了限制性,即審題難度有所增加。
在試題的限制方面,范圍作文比話題作文多一些,比材料作文少一些。具體地說,“全面理解材料”要求考生要有切題意識,能夠很好地把握材料內涵。與話題作文的高度開放相比,范圍作文在一定程度上設置了審題障礙;考生如果審題失誤,就很可能出現“溜題”現象。但與材料作文相比,范圍作文又有所放開,并沒有設置立意上的限制與文體上的限定。
通過對范圍作文特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它并不是一種嶄新的命題形式,其特征也并非煥然一新,而是繼承了話題作文與材料作文的某些構成要素與命題理念,并較好地處理了試題的開放性與限制性之間的矛盾。
三、范圍作文出現的背景及成因
范圍作文的出現不是高考作文命題的一次偶然現象,也不是驟然的突變,它是對話題作文弊端的一種糾正,是命題者力求對高考作文命題形式進行發展完善的一種積極舉措。
2005年,范圍作文出現在上海卷、湖北卷及福建卷中,之所以此時出現在這三套試卷中,推測原因,可能有以下兩種:一是話題作文歷經五年高考,研究者對其弊端的批評已在2004年大體達成共識。他們認為話題作文審題要求低,影響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淡化文體要求,不利于日常的作文教學;宿構現象嚴重,影響對試卷的甄別;區分度低,不利于高考選拔。一些研究者呼吁盡快結束“話題作文時代”,一些研究者則紛紛提出改革和完善話題作文的措施,例如高本云在《對近六年高考話題作文的基本認識》一文中提出“限定主題性話題作文”“主題作文”“爭辯型話題作文”等五種新的話題作文命題類型,其中的“限定主題性話題作文”“主題作文”兩種命題類型具有范圍作文的一些主要特征,可算是高考作文新命題形式的濫觴。二是自主命題省市范圍的擴大,為高考作文不斷探索新命題形式提供了客觀的便利條件。
范圍作文于2005年出現在地方卷中這一事實,使得它于2006年現身兩套全國卷的事實也就不至于太突然,而且,它覆蓋的地域由2005年的2省1市增加到14省5個自治區。雖然范圍作文依然具備話題作文與材料作文的某些構成要素與命題理念,但這也足以表明命題者改革的決心和勇氣。
范圍作文出現在語文界對話題作文口誅筆伐之時是一種必然,話題作文經歷了五年高考,其弊端不斷涌現也是一種必然。根據作文心理學的觀點,當某一種條件下的作文計劃得到反復使用時,作文者就可能對這一作文計劃的使用達到自動化水平,學生經過反復的話題作文寫作訓練,已經對其寫作計劃的使用達到自動化水平;而一旦自動化水平達成,學生面對高考話題作文就不需要更多的思維訓練,宿構現象就會頻繁發生;只有當作文者遇到新的與過去不同的作文任務時,才又會有意識、有目的地思考新的作文計劃,因此,新命題形式的出現就成為必然之舉了。
四、范圍作文的命題理念及對作文教學的指導意義
從話題作文到范圍作文,這不僅僅是高考作文命題形式的一次變遷,它在更大的意義上反映了一種新的高考作文命題理念的實現。該理念在2006年高考作文題中體現出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和命題形式相比,命題者更關注命題內容。畢竟,真正體現學生創造力、想象力、思想力以及感悟力的是內容,而不是內容的載體。第二,命題形式的創新不意味著消滅舊命題形式、建構新命題形式,對舊命題形式的完善也是一種創造。既然無法避免單一命題形式先天性的缺陷,那就將兩種命題形式有機融合,發揮兩者的長處,盡可能減少兩者的不足,融合后的新命題形式就是一種創造。以上兩個特點的顯現使得高考作文題形式多樣、特征融合正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都曾大行其道,但任何一種命題范式都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會表現得愈加明顯,從命題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話題作文的更替正是這一規律的具體表現。
試題特征與命題理念的漸變有利于實現從話題作文到范圍作文的平穩過渡,減輕學生面對新命題形式的陌生與恐慌,但是在考試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多數考生不適應,依然按照話題作文的套路寫,在“全面理解材料”上有偏差等情況。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有三種原因:其一,日常作文教學單一化,話題作文幾乎成為訓練的唯一形式,這導致師生對其他命題形式訓練的忽視;其二,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考生對試題形式變化不敏感,依然按照話題作文的套路寫,致使審題發生偏差;其三,師生對2005年高考作文新命題形式的出現了解不足,重視不夠。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作文教學中克服緊跟高考的傾向,遵循作文教學的規律,使教和學都能重新回到全面提高學生作文素養的長遠目標上來,這才是應對范圍作文的正確之道。
參考資料:
〔1〕李賀武等編《全國高考語文試題分類匯編》,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年版。
〔2〕章熊《中國當代寫作與閱讀測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周作人譯《全譯伊索寓言集》,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版。
〔4〕王勇、陳力勤《讀書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2006年全國卷Ⅱ作文題的評析》,《語文學習》2006年7~8期。
〔5〕芮瑞《作文新題型離高考還有多遠?》,《學語文》2006年第4期。
〔6〕劉淼《作文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曹勇軍《“后話題時代”,我們怎么辦?》,《語文學習》2006年7~8期。
〔8〕張村田《“科學發展觀”與“不以成敗論英雄”——簡評2006年全國卷Ⅰ作文題》,《語文學習》2006年7~8期。
〔9〕高本云《對近六年高考話題作文的基本認識》,《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04年Z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