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
木偶戲古稱“傀儡戲”、“傀儡子”,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
中國的木偶戲興起于漢代,明代時已流行全國各地,清代以后進入全盛時期。演出的聲腔,出現(xiàn)了遼西、漳州、泉州、晉江、邵陽,高州、潮州、川北、石阡、泰順藥發(fā)、臨高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藥發(fā)木偶五種。
木偶藝術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除了藝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藝術和操作裝備也是吸引廣大觀眾的一個重要方面。
清水勾縫
清水是指清水墻,一般來講是指只有結構部分、不做任何裝飾的墻面。清水勾縫就是在不抹灰的墻面上勾縫填漿。
綴做衫
惠安女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其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一直是中外人類學、民俗學專家關注的課題。其來源有種種傳說,目前尚無定論。據(jù)電料記載,清代中后期,惠安婦女上穿黑色或紫色長袖挖襟衫,下穿黑色大折褲。衣長,腰背寬闊,下沿稍呈弧形外展,與清代流行的“大夫衫”(長式挖襟衫)類似。不同的是袖口偏窄,袖子接長,故“接袖衫”又名“卷袖衫”,接袖的用意十分有趣.為的是讓新娘入洞房時提起長袖以遮掩一臉羞紅;過了3日,才在長袖一半處翻卷逢住。到了清未,“接袖衫”各部分略為收縮,衣沿弧度加長,臂圍寬度加闊并向外彎展,腰圍處的中式紐攀減少,兩個連在一起,袖口繞藍布邊。領圍上刺繡圖案由簡變繁,領根下方形色布改為三角形。胸、背中線兩側綴做兩塊方形黑色、深褐色綢布,其四邊各鑲接一塊三色形色布,改稱“綴做衫”。
焦點透視
是一種用線條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現(xiàn)物體的空間位置距離和輪廓投影的方法,因透視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遠小近大,故也叫“遠近法”。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視覺真實,講究科學性。西方繪畫的透視法,其基本原理是將隔著一塊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筆將其畫在這塊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點透視原理的繪畫。
科絲
制作工藝品的一種絲狀原料。因其系煮料抽絲而成,故稱料絲??瓷先?,像細絲組成的玻璃片,用框合圍成小方燈。料絲出現(xiàn)得很早。明代文人郎瑛,在《七修類稿》中就有記載。在明代弘治年間,江蘇丹陽人從云南把這種工藝帶到丹陽,加以改進,風行一時。
蔡宙強
旅美現(xiàn)代藝術家,近年國際藝壇上最受矚目的中國藝術家之一,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對西方藝術界產(chǎn)生了巨大沖擊力.西方媒體稱之為“蔡國強旋風”。蔡國強數(shù)次參加各類重要的當代國際藝術展,其代表作有雄心勃勃的“萬里長城”延長1萬米的計劃、上海APEC的大型景觀焰火表演、“9·11”恐怖襲擊之后代表正義正氣的《移動彩虹和光輪》。最近在美國首都舉行的中國文化節(jié)上,他參加了大型爆炸藝術設計。
百越族
百越族,也稱之為“百粵”,是和古代越人有關的各個不同族群的總稱。雜處于現(xiàn)今中國南方各地。他們所使用的古越語.與中國北方所使用的上古漢語相差極大。根據(jù)語言學者的研究,在所謂漢語七大方言中,北方方言(官北話)可以粗略看成是古漢語數(shù)千年來在中北方發(fā)展出來的結果,而其余六人方,卻是由于歷史上北方居民數(shù)度南遷與南方民族的語言相互影響而逐漸形成的。尤其是吳語,閩語和粵語,更與百越民族的古越語有相當密切關系?,F(xiàn)在居住在中國南方屬壯侗語系和苗瑤語系的各個民族,不論是在語言上,或者是在文化習俗上,都與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的關系。此外,也有某些學者認為,現(xiàn)今中南半島的一些民族,比如說泰國的傣族,緬甸的撣族、越南的京族和芒族、甚至屬于南島民族的臺灣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相當程度的密切關系。
KT板
是一種由PS顆粒經(jīng)過發(fā)泡生成板芯,經(jīng)過表面覆膜壓合而成的一種新型材料。板體挺括、輕盈、不易變質、易于加工.并可直接在板上絲網(wǎng)印刷(絲印板)、油漆(需要檢測油漆適應性)、裱覆背膠畫面及噴繪。KT板廣泛用于廣告展示促銷、建筑裝飾、文化藝術及包裝等方面。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原名豐潤,又名豐仁,浙江桐鄉(xiāng)石門鎮(zhèn)人。我國現(xiàn)代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內(nèi)涵深刻,耐人尋味。往往是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意境。他的許多漫畫,都是以兒童為題材,例如《阿寶赤膊》,《你給我削瓜,我給你打扇》和《會議》。解放后,豐子愷曾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xié)會副會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