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的海邊,有個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奇異的婚俗聞名海內外。有人說她們不是漢族,那惠安女到底是哪個民族呢?有學者認為惠東族群基本屬于古代閩越族的后代,因為,無論我們從文化民俗或者衣飾紋樣、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分析,這是一個漢化的族群。
惠安女服飾是極具特色的婦女服飾之一,“黃頭笠、黑綢褲、藍上衣”,黃頭笠的黃色調是金色沙灘的象征,黑綢褲象征著農耕民族的土地,藍上衣則跟大海藍天聯系在一起,這些特點跟惠安女生活的自然環境十分協調。另外,這種服飾也非常適合展示女人身材的曲線美和婀娜多姿的神態,成為許多人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題材,也成為當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我們就從奇特的蝴蝶型發式說起吧。逢年過節,惠安女都要梳這種復雜的發式。傳說在結婚的大喜日子里,新娘的發型是由五、六個心靈手巧的婦女梳理四個小時才完成的。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亂了,自己一個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據說新娘結婚三天后回娘家,如果人們發現她的頭發亂了,同輩的姐妹們就會譏笑她。因此為了保持發式整齊不亂,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都不躺著睡覺。
惠安女頭戴的黃斗笠,綴有各種絨線花和塑料花,既實用美觀又可擋風雨,防日曬,還可替代頭飾?;莅才环趾疃家陬^上包一條飾有小花蕊的四方形頭巾,一般白底綠花、藍花,或是綠底藍底白花為最多,折成三角形包系頭上,它可以防風沙、御寒、保暖和保護發型。這些頭巾被惠安女當作藝術品來看待,每人收藏的數量,少者幾十條,多者上百條。
現在常見的惠安女服飾被人戲稱為“節約衫、浪費褲”。上衣是在原有“綴做衫”的基礎上改裝的,上衣縮短至腰以上的部位,露出美麗的腰飾和肚臍。同時為了方便勞作,袖管縮緊,衣袖變成了可更換的袖套,并繡有美麗的圖案。袖套有一般黑、黃、藍三色,以便與黑色、藍色的衣服相配?,F在,袖套對姑娘們來說已成了裝飾品,做工精致,而中老年婦女的袖套多為藍底白花。下身是寬褲管的黑綢褲,褲式腰圍小、臀圍大,腰部扎有紅、藍色塑料褲帶,已婚者常加上銀褲鏈,寬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據說銀腰帶是男人送的結婚聘禮,它能展示家庭財富的多少。也許這就是“節約衫”越做越短,銀褲鏈越寬越好的原因吧!
惠安女的服飾紋樣也別具一番趣味。大多通過寓意等民間常用的藝術創作手法寄予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帶有濃厚的漁家生活氣息。它和當地獨特的歷史背景及民俗是分不開的,比如牡丹象征富貴,石榴象征多子,仙桃寓意長壽;再如以“雙人抬轎”來比喻婚姻。紋樣主要集中在婦女服飾的領圍、頭巾、袖套、踏轎鞋、童帽及一些服裝小飾品上,其紋樣內容豐富,造型古樸趣味、色彩絢麗多變,富有藝術表現力。構圖排列以大對稱、小自由的形式為主;造型上以簡勝繁;紋樣色彩大多對比強烈,顯得格外突出。
據說,惠安女服飾傳承古百越族,受到彝族服裝的影響,同時在歷史的發展中汲取多民族的服飾元素,你能感覺得到嗎?惠安女以靈巧的雙手用精美裝飾打扮自己,在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的惠東地區,發展成為當代漢民族中最具特色和個性的服飾,使得惠安女成為一道婀娜多姿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