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2日,北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航天事業就是為了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服務,要帶動中國的科技發展水平。
近幾年,中國的探月、登月計劃受到世人的關注,但依然掩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中國人何時在月球上留下第一行腳印,在這里插上鮮艷的五星紅旗?何時建立月球基地?這都成了許多人急切想知道的問題。
浮出水面的登月計劃
根據中國已經確定的探月工程的計劃,整個探月工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期工程為“繞”,二期工程為“落”,2017年進行的三期工程為“回”。
在外界看來,“嫦娥一號”衛星升空實際上只是中國整個探月工程的一個序曲。盡管目前國防科工委僅僅啟動了“嫦娥工程”第一期“繞月探測工程”,第二期和第三期計劃尚未正式立項,但是沒有人懷疑它們已經是“箭在弦上”。
2007年4月將“嫦娥一號”順利升空以后,接下來“嫦娥工程”第二期就將很快進入實質性的階段。有消息說,2009年至2015年,中國將進入嫦娥二期工程,屆時將進行兩到三次的軟著陸巡視勘察,其中2012年向月面發射一個軟著陸器的計劃已經基本確定,按照這一計劃軟著陸器將攜帶載有攝像機和多種探測儀器的月球車,在月球表面巡視勘察,為建立月球基地收集基本數據資料。目前中國進行此項任務的技術、物資條件和經濟實力都已基本具備。
據悉,二期計劃中采用的月球車,將采用全國招標的方式來選擇,目前國內已經有10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參與了角逐。
在此之后,中國將進行就是2017年“嫦娥工程三期”行動,即發射一顆月球軟著陸器,這個軟著陸器不僅要采集月壤和巖石的樣本,還要搭乘返回艙重返地球。在這個階段中,空間機器人將會充當主要角色,在衛星維修、太空科學試驗等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了盡快實施機器人登月計劃,國家早已經成立了第一個空間機器人的專門研究機構,即國家高技術航天領域空間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并且空間機器人現在已經進入研制程序。
有專家認為,在太空,航天員是極其昂貴的資源,在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用機器人代替航天員的某些工作將更加安全、經濟。
“嫦娥工程三期”完成以后,中國將進入載人登月階段,那時中國的載人登月計劃就會全部浮出水面。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載人登月計劃將會成為“嫦娥工程”的第四期工程。在這一期工程中,中國將如何載人登月呢?根據中國科學家的設計,我國所計劃采用的方式是先用運載火箭將飛船送上地球軌道,隨后,飛船自行移動至月球軌道,釋放出登陸艙,降落在月球表面,航天員登陸月球?;顒油瓿珊?,航天員返回登陸艙,飛離月球,與在月球軌道上等待的飛船重新對接,至此登月過程結束。
低調前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年的中國探月工程規劃中,并沒有提到任何載人登月的計劃。我國政府的官方文件中,至今也沒有公布載人登月的具體計劃或者設想,也就是說目前外界所傳言的“嫦娥工程”的第四期工程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得到政府方面的證實。
國內航天界的專家表示,在航天發展的道路上,我國政府一向行動穩妥。實施登月計劃時政府方面也同樣采取了極為審慎的態度。作為我國整個登月工程的前奏,我國謹慎地啟動了探月工程的“繞”計劃。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看來,在載人登月以前,實施針對月球的前期探測是很有必要的?!拔覀冎袊F在有能力把人送到月球,但是只有單程票,我們現在沒有能力保證能回來?!睔W陽自遠因此認為,中國的探月計劃必須經歷不載人時期的三個階段,然后才能考慮載人登月,這也是絕對保障登月航天員的需要。
事實上,讓登月航天員絕對安全返回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這一點對美國來說也是如此。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載著3名美國宇航員第一次成功登月。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個舉世聞名的登月行動并不是一帆風順,而是險象環生,甚至差一點毀于災難。最驚人的是,當宇航員結束2小時的月球行走之后,竟然發現登月艙引擎開關損壞。原來,在狹小的登月艙里,宇航服刮斷了啟動引擎的極為關鍵的一個電路開關。如果沒有開關,他們就將永遠留在月球上。
另一份保存了30多年的機密文件顯示,當時尼克松總統對宇航員可能被困月球的情況非常擔心,并曾準備了一份備用演講稿,其中稱:“命運注定這些和平探索月球的人,永遠安息在月球上。”
尼克松總統的這一“備用悼文”差點成為現實。萬幸的是,宇航員用圓珠筆成功化解危機,最終逃過了劫難。“探索”頻道2006年3月31日播出的最新紀錄片《第一次登月》首次披露了這一驚人內幕。
國內航天專家表示,要想載人登月,并讓登月航天員絕對發全返回,航天員必須盡早進行相關的適應訓練。據悉,美國為了準備2018年的登月計劃,美國的登月宇航員已經在海水下一個像宇宙飛船一樣的罐狀體中忙于訓練。
然而,在2006年7月16到22日在北京召開的第36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上,中國首名航天員楊利偉在報告中透露,中國的航天員正進行針對神舟七號出艙任務的訓練,目前并沒有登月人員的培養。不過,這種說法是否屬實,外界并不知曉。
白皮書密碼
雖然政府方面在載人登月方面刻意保持了低調,但是有國內航天航空界專家表示,我國目前如果在發射月球衛星和機器人登月計劃方面取得成功,那么何時載人登月,剩下的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在外界觀察人士看來,實際上中國登月的步伐在一步步走近:
2006年,中國政府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發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置于重要地位。
2006年10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發布《二○○六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這是中國政府繼2000年11月22日首次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后,發表的第二版關于中國航天活動的白皮書。
從這份白皮書中可以看出,在未來的時間內,探索外層空間將會成為中國航天計劃的重要內容,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更是被作為重中之重。此外,報告上的信息顯示,為了加快探索步伐,并尋找資金或者技術方面的支持,將來中國在探月項目上尋求國際合作已經成為“鐵板釘釘”。
有分析人士認為,載人登月計劃顯然已經被納入了中國政府的視野。
2024年,中國載人登月?
近幾年西方媒體對中國整個探月工程的關注也在不斷升溫。
“雖然現在談論太空站和星際旅行對相對貧窮的中國來說還是很遙遠的事情,但中國人通常志向遠大,或許下一個漫步月球的將是中國人?!庇督洕鷮W家》在2002年4月11日的一篇報道中稱。
英國航天專家菲力普·克拉克認為,中國提議研制的長征5號運載火箭能把70多噸重的物品送入太空,而研制具有如此強大運載能力的火箭的理由只有一個:為載人登月計劃做準備。
“中國將在2024年把人送上月球。”2006年6月路透社等外國媒體更是對中國的登月時間更是做出了非??隙ǖ膱蟮?。
中國官方對這種聲音未置可否,倒是國內航空航天界的一些專家認為西方媒體的這種說法完全忽略了“預測”,有炒作的嫌疑。一位中國航天專家指出,這種炒作反映出西方對中國航天迅速發展的矛盾心態,一個方面既有特殊興趣,同時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擔心。
路還有多遠
“中國人用自己的飛船實現了飛天的愿望,但離踏上月球這一步,還很遙遠,還有很多‘艱難的臺階’要上?!睔W陽自遠說。
據航天專家的說法,中國實現載人登月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即同時具備載人航天能力和月球探測能力。目前中國已經具備了載人航天的能力,月球的探測計劃也正在實施過程中。
如果中國前三期非載人探月計劃都獲得了成功,是不是就意味著中國的航天員可以順利登上月球呢?
“問題也沒有這么簡單。”歐陽自遠說。讓登月飛船能往返將近80萬公里,中國必須研制出大推力、能多次點火的運載火箭,因為登月飛船要攜帶足夠的燃料和較大型的科研工具。而中國目前的火箭系統還遠遠不能滿足載人登月計劃的要求。只有當新一代火箭研制成功以后,中國的登月夢想無疑才會更加接近,但是這需要時間和技術的考驗。
中國將來的載人登月發射基地也是問題?!靶l星發射基地最理想的場所是海上或者海邊,在運輸和安全方面都有優勢,現在西方的幾個大國衛星發射基地大多數都臨海,俄羅斯是沒有辦法才放在西伯利亞荒無人煙的地方。中國現在的三個發射場,都是特殊年代適應冷戰需要和安全保密的產物。將來火箭大了,現有的三個發射場包括西昌在內在運輸和發射安全方面都不能滿足需要。”歐陽自遠認為,中國將來載人登月必須在海南島建一個新的發射場。但是,這個設想要變成現實需要很長的時間。
此外,表示中國的登月宇航服也是一個問題,月面上溫差達到300多攝氏度,輻射性極強,這對宇航服有著極高的要求,現在楊立偉、費俊龍、聶海勝等航天員所穿的宇航服根本就滿足不了月面上的要求。歐陽自遠說:“這個問題不解決,中國的登月航天員根本就不能在月球上生存?!?/p>
未來愿景
中國啟動的探月工程也引起了國人的廣泛興趣。盡管中國官方目前所公布的只是一個初步探月計劃,但還是有人將它和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聯系在了一起,并產生一些豐富的聯想。
歐陽自遠預測,人類將在2020至2030年間在月球上建立一批月球基地,從而使月地旅行和月球實驗成為可能。歐陽自遠說,中國的整個月球探測大概分為三個大階段:第一個叫探月階段,或者說不載人階段;第二個是載人登月階段;第三個是駐月階段,即建立月球基地,長期進駐的階段。歐陽自遠斷言,在未來15年至20年內,中國將會有在月球建設基地的打算。
相關鏈連
中國必須登月的七大理由
我們為什么要登月?為何要探索月球?月球對于我們有什么意義?這是許多中國的普通老百姓所追問的問題。在中國的科學界,也不乏反對的聲音。月球探索真的對我們毫無意義嗎?事實并非如此,它所帶來的利益可以看得見。
1.維護我國月球權益的需要
盡管1984年聯合國通過的《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簡稱《月球條約》中規定,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人類共同財產,任何國家、團體和個人不得據為己有。但是,當前,主要航天國家和組織正加緊實施月球探測計劃。作為聯合國外空委員會的成員國,我國開展月球探測,并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履行《月球條約》和分享開發月球權益的實力,維護我國的合法權益。
2.月球是人類研究宇宙和地球本身的最佳平臺
科學家認為,通過利用月面上沒有人為改造和破壞的某些本來面目研究月球,了解月球的成因、演變和構造等諸方面的信息,有助于了解地球的遠古狀態、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的起源和演變,有助于搞清空間現象和地球自然現象之間的關系,可以極大地豐富人們對地球、太陽系以至整個宇宙起源和演變及其特性的認識,從中尋求有關地球上生命起源和進化的線索。
3.促進科技的進步和發展的重要載體
開發月球是空前艱巨的事業,需要解決一系列難題,這必然會帶動諸如大推力火箭、巨型航天器、高速飛行、人工智能、計算機、機器人、加工自動化、精密儀器、遙感作業、通信、材料、建筑、能源等工程技術以及空間生物、空間物理、空間天文等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4.為開發利用月球資源做準備
據探測,月巖中含有地殼中的全部物質元素,約有60種礦藏。在月球巖土中,具有豐富的氧、鐵、鎂、鈣、硅、鈦、鈉、鉀、錳等物質,初步估計共含有8萬億噸鐵。此外,月球上有豐富的能源,尤其是月球上的氦-3,是地球上所沒有的核聚變反應的高效燃料,據估計,在月壤中氦-3的資源總量可以達到100萬~500萬噸,能夠支持地球7000年的需電量。
5.促進深空探測
月球表面的引力只有地球表面的1/6,因此,航天器從月球上起飛,可大大節省能源。月巖土壤中氧占40%,可以就地生產推進劑和作為受控生態環境和生命保障系統的氧氣來源。硅占20%,可以為航天器制作太陽電池陣,其他金屬可以為航天器制作各種部件設備。還可以用月球作中轉站,為過往的航天器進行檢修和補充燃料。
6.進行天文觀測和研究的平臺
月球表面的地質構造極其穩定,月球直接承受太陽的輻射,沒有大氣層對光線和電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干擾,沒有塵埃污染,沒有磁場,月球的背面沒有人造光源和射電的干擾,地震很微小。同時,月球有漫長的黑夜,黑夜溫度極低。這種環境為建造高精度天文觀測臺提供了理想的場所。
7.推動經濟發展
開發月球,可以產生難以估量的經濟效益,而且其他技術的二次開發應用,勢必促進工業的發展與提升。如美國研制和發射“阿波羅”號載人飛船時,就產生了3000多項專利,帶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在“阿波羅計劃”中,每投入1美元,就會帶來5美元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