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創造教育的世紀”。當今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時代特征明確指出:教育應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素質教育是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而培養創新能力的方法很多,通過訓練創造性思維來培養創新能力是教育實踐中用得最多的方法。
一、消除心理定勢,培養創造性思維。
首先在課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諧、寬松的新型師生關系,盡量減少教學中太多的規定,多鼓勵他們提問、辯論,多引導他們動腦、動手實踐,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處于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在課上敢想、敢問、敢動,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其次要讓學生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加強對生活的體驗,擴大視眼,從而使學生不受教材范圍、教師思維的約束,積極地動腦,勇敢地探索。
如在勞技課的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我每次都讓他們自由組合,5~6人一個小組,每次我先把操作要點作簡要介紹,然后請學生討論操作,其間隨時可以爭論、提出疑問,還可以介紹自己認為更簡單、更方便的操作,我們老師則和他們一起活動,僅在適當時給點暗示或點撥、引導,使學生的爭論“柳暗花明”。當然,也讓他們別忘了這是在課堂。
在評估學生的作品時,我會這樣評價:你聽聽老師的意見怎么樣?你看看老師的這套方案可行嗎?讓他們敢想、敢動手去做。
二、引導質疑,啟迪創造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質疑是創造發明的思維基礎,有“疑”有“思”才會有探索。勞技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勞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讓學生學習勞動的基本知識,又要進行實踐操作,把兩者結合起來,并在這些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很多人(包括有些教師及學生)都認為勞技課就是簡單的手工制作課。為此,我調整了上課模式,讓他們從課中認識到其實勞技并非是簡單的手工制作,我的模式是:
趣—授—練—評
趣:在課上創設富有鼓動性、競爭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從而獨立地創造性地進行勞動再實踐。鞏固形成的勞動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情感,激發學生興趣則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
授:傳授新的知識和技能。在這一個步驟中,教師把勞動基礎知識、技術要求、操作過程、注意事項等,通過討論、講解、演示等各種教學手段傳輸給學生。
練: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已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創造出自己所設想的物品,在練習中加入“新思路”、“新觀念”,在“操作”中運用“新方法”。這一過程要求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作力,設計出自己想做的東西。這一過程就是學生將自己創作的物品付之于實踐,生產出自己的作品。
評:在“評價”中采用“新方式”,得出“新結論”,讓所學的知識得以升華,思維更加開闊。
三、通過各種創造活動,發展創造思維。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能單純局限于課堂,而在于把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課內外同時啟迪他們的智慧,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在發展創造思維中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
勞技課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方面與其他各科相比,有著獨特的途徑——實踐操作。勞技課的實踐操作既可以通過課堂教學進行,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組織學生課外實踐,也可以開設興趣小組等。讓學生明白知識來自于生活,讓他們把生活和知識聯系起來,在生活中發現和充實,讓他們學習的不只是“文本課程”,而更是“體驗課程”。
四、鼓勵大膽聯想,培養創新精神。
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想象能力對于學生形成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偉大物理學家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不能做出偉大的發現。
要創新就必須會想象,因此,在勞技課實踐操作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對勞技課動手操作過程的興趣,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展開豐富的想象。學生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勞動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一樣,都擔負著傳授知識、培養技能和發展能力的任務。但它有獨持的要求,就是學生必須學習有關的生活和生產勞動的知識、技術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諸方面培養學生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維力。只要勞技教師意識到學生具有創造潛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堅持“教學做合一”,勞技課教學就會使無數學生的創造力迸發出艷麗的火花,而且常開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