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蘭德斯坦納(Karl·Landsteiner)是奧地利著名醫學家。他因發現了A、B、O、AB四種血型中的前三種,而于193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
1900年蘭德斯坦納在維也納病理研究所工作時,發現了甲者的血清有時會與乙者的紅血球凝結的現象。這一現象當時并沒有得到醫學界足夠的重視,但它的存在對病人的生命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威脅。蘭德斯坦納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并開始了認真、系統的研究。
經過長期的思考,蘭德斯坦納終于想到:會不會是輸血人的血液與受血者身體里的血液混合產生病理變化,而導致受血者死亡?
1900年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發現紅細胞和血漿之間發生反應,也就是說某些血漿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紅細胞發生凝集現象,但也有的不發生凝集現象。于是他將22人的血液實驗結果編寫在一個表格中,通過仔細觀察這份表格,他終于發現了人類的血液按紅血球與血清中的不同抗原和抗體分為許多類型,于是他把表格中的血型分成3種:A、B、O。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在一起就會出現不同的情況,就可能發生凝血、溶血現象,這種現象如果發生在人體內:就會危及人的生命。
1902年,蘭德斯坦納的兩名學生把實驗范圍擴大到155人,發現除了A、B、O三種血型外還存在著一種較為稀少的第四種類型,后來稱為AB型。到1927年經國際會議公認,采用蘭德斯坦納原定的字母命名,即確定血型有A、B、O、AB四種類型,至此,現代血型系統正式確立。蘭德斯坦納也因貢獻的意義重大,在193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
蘭德斯坦納的這一研究成果找到了以往輸血失敗的主要原因,為安全輸血提供了理論指導。但在當時許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項科學發現在醫學上的重要意義,所以蘭德斯坦納并沒有因此而揚名。直到8年后的一個偶然事件,才使他聲名大噪。
1908年,蘭德斯坦納離開了維也納病理研究所,到威海米娜醫院當醫生,就是他幼年時常去玩的那家醫院。這一年春天的一個上午,威海米娜醫院的大廳里傳來一位婦人的痛哭聲,蘭德斯坦納正好從這里經過,使駐足上前觀看,原來是她的孩子生病發燒,幾天后又出現下肢癱瘓,對此醫生們都毫無辦法,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不治之癥,無能為力。在絕望的情況下,婦人除了痛哭之外還有什么辦法呢?
蘭德斯坦納不能見死不救,他仔細檢查了一下病兒,似乎覺得并非只有死路一條,因為根據他多年研究的結果,從理論上講治療這種病是有一定依據的,只是還沒有成功的經驗。蘭德斯坦納將情況告訴了患兒的母親,已經絕望的母親似乎又看到了一絲希望,她決定讓蘭德斯坦納試一試。蘭德斯坦納運用血清免疫的原理把病人的病原因子輸到一只猴子身上,待猴子產生抗體之后,再把猴子的血制成含有一種抗體的血清、將這種血清接種到病人身上,生病的孩子很快被救治了。
蘭德斯坦納從此出了名。奧地利醫學界人士承認他很有才能,維也納大學聘請他為病理學教授。但蘭德斯坦納最關心的還是血型研究。他的工作在奧地利不受重視,他輾轉到了美國的洛克菲勒醫學院做研究員。
在當時,以A、B、AB、O四種血型進行輸血,偶爾還會發生輸同型血后自然產生溶血現象。這對病人的生命安全是一個極大的威脅。1927年,蘭德斯坦納與美國免疫學家菲利普·列文共同發現了血液中的M、N、P因子,從而比較科學、完整地解釋了某些多次輸同型血發生的溶血反應和婦產科中新生兒溶血癥問題。
蘭德斯坦納的杰出貢獻對于人類血型的杰出研究成果不僅為安全輸血和治療新生兒溶血癥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而且對免疫學、遺傳學、法醫學都具有重大意義。
相關鏈接
血型的形成
美國科學家皮特·達達莫博士認為,人類的血型是由進化決定的。現在的4種血型是由于人類不斷進化和在不同氣候地區定居逐漸形成的。
O型血的歷史最為悠久。它大約出現于公元前6萬前,當時的人類吃得很簡單:野草、昆蟲和野果。
A型血出現在公元前2.5萬年至l.5萬年之間。當時,以果實為生的祖先逐漸變成雜食。隨著時間的推移,農耕成為人們的主要生產方方。這是人類的飲食結構隨發生變化形成的。
B型血出現在約公元前1.5萬年至新紀元之間。當時東非的一部分人被迫從熱帶草原遷徙到寒冷而貧瘠的喜馬拉雅山一帶。氣候的變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這種血型一開始出現在蒙古人種身上。
最后出現的為AB型,它的出現還不到1000年的時間,是A型血的印歐語民族和B型血的蒙古人混雜在一起后的產物。AB血型的人繼承了耐病的能力,但他們易患惡性腫瘤。
據北京青年報消息,很快會出現第5種血型。因為只有這種有新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過于稠密、自然資源所剩無幾的嚴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