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濃霧彌漫。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塔林納島上,一個叫費羅倫斯·查德威克的34歲女人涉水到太平洋中,開始向加州海岸游過去。海上霧很大,她連護送她的船都幾乎看不見。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時間一個小時一個小時過去,她仍然在堅持。15個小時過后,她決定放棄,認為自己不能游到目的地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他們告訴她離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朝加州海上望去,除了濃霧什么也看不見。于是,人們把她拉上船。其實,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查德威克一生就只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
兩個月之后,她成功地游過同一個海峽。她不但是第一位游過卡塔林納海峽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紀錄還快了大約兩個小時。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查德威克這一次遺憾?是疲勞,還是寒冷?后來查德威克的回答讓很多人感到意外。她說,都不是,她之所以半途而廢,僅僅是因為她在迷霧中看不到目標。
其實,人生也是相似的道理。
世界著名撐竿跳高名將布勃卡有個綽號叫“一厘米王”,因為在一些重大的國際比賽中,他幾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紀錄,將成績提高一厘米。當他成功地躍過6.25米時,無不感慨地說:“如果我當初就把訓練目標定在6.25米,沒準兒會被這個目標嚇倒。”
萊得是英國知名作家兼戰地記者。二戰結束后,他謀到了一個寫廣告劇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廣告商也沒有明確他一共需要寫多少個劇本。心平氣和的萊得一直不停地寫,竟然完成了2000個廣告劇本。這個成績,后來連他自己都感到吃驚一如果當初廣告商要與他簽訂合同的話,別說2000個劇本,就是1000個,他也未必敢攬這份差事。
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在實現夢想的路上之所以會半途而廢,原因有時竟是在于夢想太大,讓自己感覺太遙遠。如果我們把目標定小一些、定近一些,腳踏實地真正做到每天都有一點進步,每天都有一點收獲,讓“一厘米”成為不斷鼓舞自己的現實,巧用“蝴蝶效應”,過了若干歲月,我們的人生財富會大得連我們自己都難以置信。
是的。比身體勞累更可怕的,是心靈的疲憊。而清楚地看到自己不斷地向目標邁進,恰是治療心里疲憊的良藥。當我們雄心勃勃、躊躇滿志地走向未來時,莫忘要確定具體的、可以實現的目標——讓目標“看得見”。因為,只有“看得見”的目標,才有可能最終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