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主觀翻譯題中選擇的句子往往是理解全文的重點和關鍵,通過對這樣的句子的考查,能夠看出我們對整篇文章理解、掌握的程度,能夠看出我們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高下。但從閱卷的實際情況看,此題的得分率仍舊偏低。究其原因,并不是同學在做此類題時不知如何下手,而是在做題時往往抓不住賦分點。為此,筆者結合近年的高考試題,把高考翻譯題中的賦分點作了簡要的梳理,以期同學們把握住文言文主觀翻譯題的賦分點。
熱點一: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我們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后據此翻譯。
1.名詞的活用。
例:天大雨,烈風雷電,槐起衣冠而坐。(2006年江蘇卷)
分析:句中的“大雨”“衣冠”為名詞活用為動詞,應譯為“下大雨”“穿衣戴帽”。此句應譯為:天下大雨,刮起狂風,雷鳴電閃,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著。
2.形容詞的活用。
例: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2004年全國3卷)
分析:句中“賢”“愚”“益”為形容詞,在句中分別作名詞和動詞,應分別翻譯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增多”。此句應譯為:有才德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增多他的過失。
3.動詞的活用。
例: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2005年全國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喪”是動詞的為動用法,應譯為“為……治喪”。如果判斷不出“喪”的活用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本句應譯為:馬患肥胖癥而死,(莊王)讓群臣為它治喪,要用內棺外槨的大夫禮制安葬它。
熱點二: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
例:事雖劇,必時時至母所視問輒去。(2005年高考山東卷)
分析:句中“劇”的常見義項為有:厲害,嚴重;復雜,繁多等。根據語境可知“繁多”義項最合適。此句應譯為:事物雖然繁多,一定經常到母親那里看望問候才離開。
熱點三: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試題的賦分點。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注意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
例:居數郡,見可欲終不變其心,妻子饑寒如下貧者。(2006年全國卷)
分析:句中的“妻子”為古今異義的詞語,是本題的一個賦分點。該句應翻譯為:(何遠)在幾個郡做過太守,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始終不改變自己的清廉內心,他的妻子兒女饑寒交迫,如同最貧窮的人。
熱點四:偏義復詞
由兩個近義詞或反義詞做詞素構成的一個詞,其中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詞素表示陪襯,不表示意義,這樣的詞稱謂偏義復詞。此點往往也是高考命題的一個賦分點,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例:蓋目眶盡腫,不可開合。(2003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開合”是偏意復詞,偏義在“開”,“合”是陪襯。因此該句翻譯為:由于眼眶全腫了,不能睜開眼睛。
熱點五:同義復詞
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素構成,表達同一意義的詞我們稱之為同義復詞。這樣的詞往往也能吸引命題者的注意。所以在翻譯時也一定要注意。
例: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國卷)
分析:此句中的“居止”為同義復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素構成,共同表達“居住”的意義。因此該句應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戶。
熱點六: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詞匯以雙音節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匯與此相反,以單音節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
例:遂大困,尋死富陽。(2005年高考山東卷)
分析:此句中的“尋死”并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尋”和“死”兩個詞,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陽)”。該句應譯為:于是極度貧困,不久死在富陽。
熱點七:通假字
通假字是高考考查的內容之一,在具體翻譯時,如果文中的本字解釋翻譯不通時,就要考慮是否通假,如果是通假,還要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
例:土工洊起,民罷于征發,非所以事天也。(2006年高考江蘇卷)
分析:句中的“罷”是通假字,通“疲”。所以該句應翻譯為:土木工程再度興起,百姓被征集調遣搞得疲憊不堪,這不是用來侍奉上天的做法。
熱點八:虛詞
《高考說明》明確規定在文言文中要考查18個虛詞,所以此點既是重點也是賦分點,大家對此一定要提高警惕。
例:特以其舊物而尤惜之。(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句中“特”“以”“其”“尤”都是虛詞,也是本句的賦分點。因而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翻譯出來。此句應譯為:只因為它是舊有的東西而特別珍惜它。
熱點九:判斷句式
這一基本句式是每年高考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句式。
例: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為以“…者…也”作標志的判斷句。在翻譯時必須將其譯成“…是…”的格式,即:聽說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對斗劍的喜好。
如不能將此句式特點譯出就很難得滿分。
熱點十:被動句式
被動句式是高考句式考查點中的重點之一。
例:暉剛于為吏,見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廣東卷)
分析:此句的“見忌于上”屬于被動句式。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再進行翻譯,即:朱暉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之處,他都被人彈劾。
熱點十一: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倒裝句式的考查可以說是每年必考的一個熱點。
例:自縣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年全國卷)
分析:句中“未之有”是賓語前置的句式,在翻譯時一定要調整其順序。因此該句翻譯為:何遠自縣令升為京城附近地區的大郡太守,近代還從未有過這種事。
熱點十二:省略句
成分省略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種常見現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語、賓語、介詞賓語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題老師注意的地方,我們在翻譯時一定要把省略的內容補出來。
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成求假焉。(2006年高考安徽卷)
分析:句中“皆得其用”省略了主語“它們”,在翻譯的時候要補出來。因此該句翻譯為:然而歲月久了,(它們)都派上了用場。先前嘲笑他的人,都來向他求借。
熱點十三: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無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句中“無乃……乎”屬于固定句式,在翻譯時要準確表達這一結構的語氣,譯為“恐怕……吧”。該句應翻譯為:現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熱點十四: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意譯方式。這一知識點也是一個賦分點。
例:俠曰:“以口腹役入,吾所不為也。”乃悉罷之。(2005年高考全國卷)
分析:句中“口腹”是借代的辭格,代指“飲食”。此句應譯為:裴俠說:“因為自己的飲食之欲而役使他人,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