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古詩鑒賞
什么是鑒賞?鑒賞就是鑒別、欣賞。鑒賞就是細細地看,好好地品味。鑒賞是思維活動,是由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鑒賞是審美活動的集中體現;鑒賞是個教育過程;鑒賞要重在自己的感受。
古詩鑒賞就是針對古代詩歌進行的鑒賞活動。對古代詩歌的鑒賞應該從哪些方面來進行呢?一要鑒賞古代詩歌中蘊藏的形象,這種形象所蘊涵著的思想內容;二要鑒賞古代詩歌所表達的作者的觀點;三要咬文嚼字來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表達技巧。
古人說:“詩言志。”我們要通過對古代詩歌的鑒賞,用思維的眼光透過古代詩歌的字面語言,洞察到古代詩人隱藏在詩歌字里行間的豐富情感。如: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溪頭臥剝蓮蓬。
這首《清平樂》,就是一幅著色的農村風俗畫。
上闕勾勒環境烘托氣氛。開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江南農村的特色,為人物的出現安排下廣闊的背景。三、四句寫詞中出現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們講話的聲音帶著醉意,愈加顯得溫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們面前時,才發現說話的已不是什么年輕人,而是白發了的老年人了。從“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詳,從“媚好”,可以看出他們精神的愉快。
下闕集中寫這一農戶的三個兒子,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畫面在繼續擴展。整勞力在溪東的豆地里鋤草,半大的孩子在編織雞籠。詩人著力于“小兒”的描繪.共用了兩句,占全詞四分之一篇幅。“溪頭臥剝蓮蓬”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對此,詞人感到由衷的歡喜。
這首詞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悅之情,客觀上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這首詞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如果我們在鑒賞的過程中,只注意到了“小兒”“溪頭臥剝蓮蓬”的形象,還只能感覺到詞中所刻畫出的“小兒”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只有全面地研究了“中兒”、“大兒”和“翁媼”的種種情狀后,我們才能準確地解讀出詩歌的真正味道:“這首詞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悅之情”。
在具體地閱讀鑒賞活動中,我們要注意既要重點突破又要整體把握。
二、怎樣重點突破
古代詩人離我們現在的時代比較久遠,我們在閱讀古代詩歌的時候,要想深刻讀懂詩歌,有時要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準確地尋找到解讀古代詩歌的突破點。如: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按照常情,后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作者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作者貶居嶺外,又長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于自己的牽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書斷”的時間越長,這種思念和擔心也越向兩極發展,形成既切盼音書,又怕音書到來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由貶所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后,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透過“情更怯”與“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這種抒寫,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解讀、鑒賞這首古代詩歌,就應抓住一個“怯”字,通過對“怯”的咀嚼,來整體體驗蘊藏在詩歌中的情感。再如:
渡湘江
(唐)杜審言
遲日園林悲昔游,
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
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審言曾有二次貶官的經歷,在唐中宗時曾被貶到南方極為偏遠的峰州。這首詩當是他在這次流放途中寫的。他在渡湘江南下時,正值春臨大地,花鳥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著與他行進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對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懷念京國,悲思愁緒,一觸而發。
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詩的首句“遲日園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憶起往昔的春游。當年,春日遲遲,園林如繡,游目騁懷,該是心曠神怡的。而這里追敘“昔游”時卻用了一個“悲”字。這個悲,是今天的悲,是從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樂;而反過來,也可以說,正因為想起當時的游樂,就更覺得當前處境之可悲。
詩的第二句“今春花鳥作邊愁”,是從昔游的回憶寫到今春的邊愁。一般說來,鳥語花香是令人歡樂的景物;可是,這些景物卻使詩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邊疆的途中。鳥語也好,花香也好,在詩人心目中只構成了遠去邊疆的哀愁。這一句詩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詩人緣情寫景,因而景隨情遷。如果就藝術手法來說,以“花鳥”與“邊愁”形成對比,是從反面來襯托邊愁。
詩的第三句“獨憐京國人南竄”,是整首詩的中心,起承上啟下作用。上兩句,憶昔游而悲,見花鳥成愁,以及下一句為江水北流而感嘆,都因為詩人遠離京國,正在南竄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圍繞著這一句,從這一句生發的。但這一句還沒有點到《渡湘江》這個題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點破詩題,而以“水北流”來烘托“人南竄”,也是用反襯手法來加強詩的中心內容。
這首詩,通篇運用反襯、對比的手法。詩的前兩句是今昔的襯比,哀與樂的襯比,以昔日對照今春,以園游對照邊愁;詩的后兩句是人與物的襯比,南與北的襯比,以京國逐客對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竄對照江水北流。
全詩緊緊扣住一個“悲”字,即景抒情,融情于景,抒發了詩人“感懷身世、懷念京國”的感情。我們在閱讀鑒賞的過程中只要抓住一個“悲”字即可比較順利地解讀出詩人蘊涵在詩歌中的無限“悲情”。
三、整體把握是關鍵
古詩閱讀、鑒賞要善于抓住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或意象,有時還要適當地了解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來加以品味,學會對一首詩進行整體把握,局部的問題要與作品的核心情感產生聯系做出解釋。這樣才能準確地解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節婦吟
張 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以上,是唐代張籍所寫的一首詩,還算是比較有名的。詩模擬一個女人對一個男子說話的口氣。其大意如下:
前四句說:你知道我已有丈夫,卻還贈送我一雙明珠。我感激你對我的愛情,就把這一雙明珠系在紅羅襖子上。
后六句說:我家里有的是高樓大廈,我的丈夫是在明光殿里執著長戟當禁衛軍的。我雖然知道你贈我明珠的意思非常明白,但是我不能背棄丈夫,立誓要和他同生同死。因此,我只好滴著眼淚把明珠還你,只怪我們為什么不在我結婚以前遇到。
張籍這首詩的全題是《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據歷史記載:“張籍在他鎮幕府,鄆帥李師道又以書幣辟之,籍卻而不納,作《節婦吟》一章寄之。”由此可知,這首詩完全是個比喻。張籍已經在別人那里應聘上班了,而大老板李師道又派人用厚禮來挖他跳槽。張籍就寫下了這首詩,婉轉謝絕了李大老板的好意。
如果我們僅僅只從字面上去理解詩的含義,沒有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來解讀,來全面把握,就很可能會把此詩當作一首情詩來讀,這樣就會誤解了詩人的本意。就不能真正地品出詩歌中的韻味.不能真正洞察出詩人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