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參加高考作文的評卷工作,已有10余年。在2006年作文評卷過程中,發現了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許多考生在作文的開頭和結尾,不管合適不合適,都來一大段或幾小段排比或排比兼比喻。有些文章甚至通篇排比或排比兼比喻。這些文章,乍看之下,顯得文采飛揚,氣勢酣暢,神氣飄逸,色彩斑斕;用典故之多,也似乎能體現作者有較高的文學才華和深厚的文學底蘊。但稍作推敲,就會發現:這些文章中真正中心明確、內容充實的不多,其中大部分文章,認識膚淺,內容空虛。
以2006年高中作文《談意氣》為例,有的雖然反復出現“意氣”的字眼,但中心模糊,全文讀罷,一頭霧水,不知道他談的“意氣”是什么。應該說,考生極盡雕琢之能事,煞費苦心,希望獲得閱卷老師的親睞,打個高分,可惜事與愿違。議論文要的就是有說服力,只有事實求是地去理論,才能有說服人,耍幾個花架子是于事無補的。
當然,考生中出現華而不實的不良文風決非偶然。
一、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
現在,我們天天都在大喊抓素質教育,但真正素質教育與學生還有一段較大的距離,升學率還是社會對教育評估的第一要素。在“升學率”的指揮棒下,各方面都要求“速成”,于是,對作文,老師授以“寶囊”,傳以“秘招”。這些“寶囊”“秘招”所研究的不是如何切實提高學生作文水平,而是如何對付高考作文閱卷老師,如何讓他們一讀之下被鎮(蒙)住。這是造成為文造情、華而不實文風的一個原因。
二、話題作文的負面影響
高考話題作文在給考生一個公平的競爭平臺等方面貢獻是巨大的,但其負面影響也不容低估。多年來高考作文文體不限,造成許多考生文體意識淡薄,而許多“形式創新”高考優秀話題作文,更進一步弱化了考生本已淡薄得可憐的一點文體意識,許多考生作文顯得隨意散漫,乃至不會寫記敘文和議論文,只會用詞上下功夫了。2006年湖南省高考作文就明確了只能寫議論文,那些華而不實的作文,是沒有撈到多少分,那些崇尚務實文風的作品則受到專家和閱卷老師的青睞,并得到了高分。
三、有不良嗜好的個別老師所選出的一些華而不實的高考“優秀作文”也不能不說是造成考生不良文風的原因之一
考生華而不實的文風無補于考,有害于人才的培養和社會的發展,必須師生們的高度重視。為此,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端正教學思想。教學的目的不是分數,而是為了教育出健全的人。有了健全的人,才能有健全的文章。在《鑒李翊書》中,韓愈曾告誡弟子,作文要建立在立行養氣的基礎上,“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華。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他用果樹的根與果,油燈的膏與光作比,說明有了仁義講的話才和藹可親的道理。他認為“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華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他強調“有德者必有言”,認為內在的道德修養是外在的語言表現的根本。這些都是很有見地的精辟之言。
考生作文華而不實的病根,就在于考生生活貧乏,思想空虛,精神境界不高。要從根本上扭轉考生華而不實的不良文風,必須注重考生浩然正氣和健全人格的培養。
2.語文教師要扎扎實實為學生的寫作固本培元,培養學生寫好記敘文、議論文的基本能力,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運用眼睛從不同角度仔細觀察自然、社會;運用善心、真心、慧心細膩地感受生活、人生,深切地體驗情感、作為,用頭腦、哲學、辯證法深入地思考歷史與現實,讓學生獲得準確的感知、獨到的體驗和深刻的認識。學生有獨到的思想感情,發而為文,自然是獨到的文章。歐陽修所說的“道勝文至”就是這個意思。他在《答吳充秀才書》中說:“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于淵泉,無不之也。”他在《答祖擇之書》中又說:“道純則充于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這里的“道”,指的是思想感情。他認為“文”只是思想感情的語言物化形態,有深切的體驗、深刻的思想,就有新穎、真實、深刻的文章。
3、提倡質樸為文的文風。樸實自然、厚重充實、深刻清新是為文的理想境界,反璞歸真,是作家的最高追求,初學寫作者寧可有粗鄙的缺點,不可有淫辭麗藻的毛病,因為粗鄙的缺點不傷害文章的根本,而淫辭麗藻就像稗子有害于禾谷一樣有害于文章的“本真”——思想情感,所以作文必須“刪淫辭、削麗藻”、“尚質抑淫,著減去偽”。
閱卷過程中,作文核心組就曾提醒大家注意考生中出現的靡麗文風,要求大家努力去發現質樸自然的優秀作文,就意在倡導這種優良的文風。
當然,提倡質樸為文,并非一味反對辭采。為了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去講究辭采,何樂而不為呢?沒有充實的內容,辭采就無所附麗,反之,“文雖深,理雖當,詞不工者不成文,且不能傳也”,淫麗綺靡的文風之所以得反對。不是因為講究辭采,而是由于辭采浮泛怪異,作品的思想內容被模糊了,言辭的內涵被繁麗的文采所掩蓋,“綺麗風花,累其正氣,其過在理不勝而詞有余也”。“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作文還是要講究“意新語工”,文情并茂的。鑒別辭采當否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看其是有助還是有損于思想感情的表達。
最后借清代陳廷焯在《百雨齋詞話》里的一句話為本文結尾:“文采可也。浮艷不可也;樸實可也,鄙陋不可也;差之毫百,謬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