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義務教育課程教科書《生物學》中增加了一些小制作活動,如:孢子卵的制作等,這些小制作活動是學習生物學的必要環節,是提高生物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可別忽視了課外小制作活動的作用。
一、課外小制作活動可培養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親情
當前,農村中小學生的家長大部分長年在外打工,其監護人大部分是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而祖輩對孫輩只有過多的嬌慣和依順,孫輩們過著小皇帝般的生活,造成了晚輩不尊敬長輩、不愛惜勞動果實、不明確讀書目的的局面。晚輩與長輩之間的“代溝”自然就不可避免了。如果我們教師結合上課內容及當地情況,將一些小制作的活動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家長的監督或參與下共同完成,就能培養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感情。
例如,學習《真菌》一課后,可布置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嘗試“饅頭的制作”,如果讓學生獨立做饅頭不太好,因為時間、條件的限制會帶來一些困難,如果有家長的配合,做饅頭就容易多了,并在制作的過程中感受到一家人其樂融融。這樣學生可把所學的知識用于實踐,并和家長一起設計、找材料、動手參與小制作活動,不僅可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把課內外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而且縮小了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代溝”。
二、課外小制作活動可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中學生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學、好問、好動手是他們的天性,他們對周圍事物有強烈的敏感性和認識上的積極性,而這些正是主動觀察事物、思索問題的內在動力。因此,依據這些特點,抓住時機,積極扶植,把學生引導到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軌道上來。課外小制作活動相對于單純的課堂教學來說是有趣的,因而容易萌發求知的欲望、激發學習動力,自然地激發渴望學習的天性。學生的學習潛能在一系列課外小制作成果的強烈刺激下,又能轉換為學習的巨大動力,使學習成為自覺行為。
例如,學完嫁接知識后,讓學生在家里完成截取好砧木、選好接穗、用劈接法將接穗接在砧木上、使它們的形成層相吻合等嫁接過程。這樣,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在生活中的樂趣和重要,有時還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自然,學習生物興趣和積極性就高了。
三、課外小制作活動可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不僅是學生正確完成生物課外小制作活動的保證,也為將來進一步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打下基礎。例如,簡單的動植物標本的制作,一方面增加了學生觀察和動手制作的機會,另一方面獲得了感性材料,易于理解課外的內容,因此,應該引導學生在班上成立生物課外小制作活動小組,經常開展“科技小制作”和“自制教學器材”活動,培養學生從事科技活動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四、課外小制作活動可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
課外小制作活動的過程是一個比較復雜而艱辛的過程。在此期間可能會面臨很多次失敗,因而鼓勵學生要有敢于挑戰困難的勇氣,勇于戰勝困難的毅力和決心。在制作過程中有時為了獲得一個材料、解決一個問題要付出許多辛勤汗水,正因如此,也就培養了同學們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堅強意志品質。
五、課外小制作活動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人類文明的源泉,是人類發展的永恒主題。創新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更需要廣泛的實踐。通過課外小制作活動,學生能獲得更清晰、印象更深刻的感性認識,豐富學生的表象,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例如,根據課內實驗的器材,來自制或改進實驗器材就是這方面的體現。
如此,生物課外小制作活動在學校不增加課時、不增加學校實驗設備的情況下,增加了培養學生情感、能力的機會。要引導學生搞好課外小制作,讓其發揮最大優勢,來獲取生物教學的最佳效果,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