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分子運動
問題情境:[實驗1]取4條長15cm的細鐵絲,下端擰在一起,插在膠塞上,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開成樹形,將浸有酚酞試液的棉花團綁在樹枝上制成“花樹”,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濃氨水,罩上大燒杯,如下圖,觀察現象。
我們清楚地看到,過一會兒,棉花團由白色變成紅色,猶如一株開滿紅色花朵的“鐵樹”。
[實驗2]棉花上浸有濃氨水,玻璃片上滴幾滴酚酞試液,鼓勵學生預測實驗現象后,完成該實驗。
共同結論:學生將實驗現象和已知知識相結合進行深入的、積極的思維,并通過討論總結出結論:①分子在不停地運動;②氨水能使酚酞變紅;③氨水具有揮發性,酚酞試液不具有揮發性。
案例2 是氧化褪色還是中和褪色?
問題情境:
為什么試管中的酚酞最終變為五色?
提出假設:
1.NaOH與氯水中HCl、HCIO發生中和反應,使C(OHˉ)減小,酚酞變無色。
2.氯水中HCIO氧化酚酞使其結構破壞而褪色。
3.氯水中H+中和了NaOH中的OHˉ,使溶液顯酸性,使酚酞變五色。
實驗探究:
1.在NaOH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變紅,逐滴滴入HC1溶液,直至溶液褪色,后返滴幾滴NaOH溶液,發現溶液又呈紅色。
2.在NaOH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變紅,逐滴滴入氯水,到溶液褪色,后再滴幾滴NaOH溶液,發現溶液不變紅色。
3.在(2)實驗的試管中滴幾滴酚酞溶液,溶液又變紅色。
4.用久置的氯水來進行(2)的實驗,發現溶液仍變紅色。
共同結論:
學生在討論、交流基礎上獲得共識:
1.溶液中C(H+)、C(OHˉ)的變化等導致酸堿指示劑顏色變化。
2.新制氯水有很強的氧化、漂白性。
3.新制氯水使NaOH的酚酞溶液褪色,是由于HCIO的氧化漂白作用。
4.久置氯水主要成分為HC1,無漂白性。
案例3 Cu片上為什么有氣泡生成?
問題情境:
在燒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將銅片、鋅片用導線聯結后插入到稀硫酸中,發現Cu片上出現氣泡。為什么?
提出假設:
1.Cu與稀硫酸反應,生成H2放出。
2.Zn、Cu聯結后,Zn變不活潑了,Cu變活潑了,故C。與稀硫酸反應,Zn不反應。
3.Zn、Cu聯結后,Zn上的電子可能轉移到了Cu上,H+在銅上得電子而發生反應。
實驗探究:
1.分別將Zn片、Cu片放人裝有稀硫酸的燒杯中,觀察現象。
2.同時將Zn片、Cu片放人裝有稀硫酸的燒杯中,觀察現象。 3.將Cu、Zn聯結后,先將Zn片插入到稀硫酸中,放出氣泡,再將Cu片插入稀硫酸中,無氣體生成。
4.將Cu、Zn聯結后,放人稀硫酸中(如圖),Cu片上有氣泡,Zn片上幾乎沒有氣泡。
5.用靈敏電流計測量4的外電路有無電流通過,發現電流計偏轉。
6.取反應后的溶液,加入過量NaOH,檢驗不到Cu(OH)2藍色沉淀。
共同結論:
1.Cu不與稀硫酸反應,聯結上Zn片后,也不改變性質。
2.Zn失電子,電子通過導線轉移到Cu片上,溶液中的H+在Cu上得電子生成H2。
3.溶液中長時間含有Zn2+,而無Cu2+,這樣的電子得失形成的電流可以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