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課:實話實說
講述人:四年級學生鳴澤的媽媽
“我的兒子叫鳴澤,今年9歲了,上四年級。”尹女士手里拿著兩張作業紙,拿在左手的作業字跡雖然幼稚,但是工工整整,老師用紅筆打滿了紅勾,還寫著評語“很好”,“這是他上一年級時寫的字”。拿在右手的第二張作業上的字卻歪歪扭扭,讓人幾乎認不出來,每個字大了好幾倍,并且寫得很吃力,每個筆畫似乎都想掙脫束縛而又不能,因此好幾處的紙都被筆扎破了洞,“這是他現在寫的”。焦急的尹女士滿臉惆悵地說:“我怎么也想不到,兒子會越長越笨了!”
兒子從小就是我的心肝寶貝,在他出生不久我就和他父親離異了,我在他的身上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天資聰明,很早就學會說話、識字,并對讀書產生了興趣;從兩歲開始學習樂器,老師夸他有天賦;在幼兒園唱歌、跳舞他都是領唱和領舞,參加市里幼兒歌舞大賽,他還拿了一等獎,現在我們家里有一大摞他的獎狀、獎杯。由于他帥氣的外形和天生的舞蹈才能,我又給他報了兒童拉丁舞學習班,不久他又奪得比賽第一名,評委老師評價他在舞臺上有明星的“范兒”,光彩照人。
但是,從二年級開始,在舞臺上自信光彩的兒子,回到教室課堂,卻變得垂頭喪氣,成績也一落千丈,越來越不愛寫作業。雖然老師教的字越來越多了,但他寫字的水平卻在后退。老師發現他總是在教室里發呆,很難寫完作業,甚至干脆就寫不下去。
他所上的小學是我們這個省會城市中最好的寄宿制私立學校,大部分老師都很敬業,也善于與孩子們交流。為了不讓他掉隊,老師沒少費心,甚至陪著他寫作業到半夜12點。雖然老師的關心對兒子有所促進,但是他并沒有根本的改變。學習落后讓兒子在班里少言寡語,干什么都不積極主動,除非遇到“六一”文藝演出之類的活動,能讓他興奮幾天,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兒子都是面無表情、悶悶不樂的。
怎么能讓兒子的注意力集中、把作業寫好、學習成績提高呢?
第二節課:實案分析
聽完尹女士的講述,我有意識地觀察了鳴澤在一周內的學習狀況和母子互動狀況,并設計了一些活動。
首先發現,鳴澤是一個非常乖巧、能夠察言觀色、善解人意的孩子;他的性格平和,從來不惹家長、老師、同學生氣;他從來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和媽媽耍性子、撒嬌、提要求;同時他雖然性格安靜,但是與同學們在一起時,也能瘋玩,表現出男孩子快樂的天性;他的人緣很好,老師和同學們都喜歡他。許多時候,他總是睜著清澈的大眼睛靜靜地看著周圍的人。
接著我發現,母子之間很少有親昵的語言和舉動,除了必要的信息交流之外,很少有有助于情感交流的“廢話”。
他寫字確實吃力,別人寫完一行字,他還在費力地與第一個字做著艱苦卓絕的斗爭。
難道是感覺統合失調?雖然看他寫字、讀書吃力的表現似乎與之有關,但是實際并非如此。因為他在二年級以前寫字流利工整,讀書也較流暢,而且他出眾的舞蹈才能表明他的四肢、眼、腦配合得天衣無縫。如果不是身體出現問題,那么很有可能是環境或人際變化導致的心理問題。
經過與尹女士進一步溝通,我有了一個重要發現——尹女士在鳴澤二年級的時候,重新組合了家庭,并又為他生了一個妹妹。尹女士這次專門為了解決鳴澤的學習問題,把兩歲的女兒放在家里讓別人照看,帶兒子來的。
問題就出在這里。
妹妹的到來,給父母帶來了歡樂,但帶給鳴澤的卻是父母無意間的冷落、疏遠、忽視。
父母關切、充滿愛意的眼神從他的身上移到了妹妹的身上,幼小妹妹的一哭一鬧都牽動著父母的心,鳴澤感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被妹妹代替了。他再也不是全家的中心,再也沒有機會和媽媽有肌膚之親,他只能偷偷躲在旁邊,眼睜睜地看著父母如何關愛那個更小的寶貝。對這一切,剛剛7歲并且善良的鳴澤只有茫然無措。他無力改變目前的局面,只能從心理上倒退到更小的階段,或者讓自己快點兒懂事長大,不給父母增添麻煩。
對小鳴澤來說,雪上加霜的是,為了全力以赴照顧小女兒,尹女士把兒子送到了學校寄宿。突然與父母分離,使鳴澤在遭受到冷落、忽視之后,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遺棄”。
而兒童在7歲至11歲這段時間,最容易產生分離焦慮。家庭生活的變故、父母態度的變化、親子互動的減少、親子交流的不暢,甚至媽媽的眼神,都會使孩子產生被遺棄的恐懼:“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了?是不是不要我了?”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在內向、善良的孩子心中,很容易成為孩子心里翻天覆地、情感和理智揮之不去的“滅頂之災”。因此,鳴澤的天“塌下來了”。
在這種內心巨大的恐懼和壓力下,善良、懂事卻又悲傷、難過的鳴澤內心產生了劇烈的沖突。理智要求自己做一個懂事的哥哥、大兒子,為父母分憂,因此鳴澤的性格變得內斂、善解人意、乖巧,似乎突然長大了,脫去了獨生子女的任性不羈,成為了忍辱負重的“長子”;但在潛意識中,對父母愛的轉移的憤怒、不滿,對妹妹受寵的嫉妒、羨慕,對小時候快樂時光的留戀、向往,卻阻礙鳴澤長大。這種心理投射在學習中,他的學習能力出現了退縮,似乎回到了那個剛剛開始涂鴉學字的年齡。而當他發現只有自己學習出現問題才能引起父母關注時,內心對關愛的渴望,又使他的學習障礙無意中得到了強化。如此惡性循環,鳴澤的學習問題就越來越嚴重了。
因此,表面上的學習障礙,卻源于父母對孩子愛的缺失,源于母子間親密關系的突然被剝奪和中斷。
第三節課:父母對策
隨著目前離異重組家庭日益增多,對父母來說是一種新的選擇,但對一方原有的孩子來說,可能會因為新家庭里新出生孩子的到來而影響他的性格和心理的成長。
因為父母更容易對新到來的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愛,就會給孩子造成“偏心”的感覺,從而使他產生嚴重的挫折感,影響孩子的性格、人際交往、心理成長、學業、事業甚至一生。
1.關愛每一個孩子。愛子女并不是一場接力賽,不能因為更小孩子的出世,而把對大孩子的愛全部轉移到小孩子身上。當家長為幼子、幼女的出生而歡呼雀躍時,不要忘了關愛身后那個你也曾經為之雀躍歡呼的大孩子;當你把愛憐的目光投向搖籃中的孩子時,不要忘了把同樣的目光分給身后那雙渴望關愛的大眼睛。
2.傾聽孩子的心聲。長子雖然比幼子大幾歲,但他們仍是孩子,不能把他們當作成人看待,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給每一個孩子與你單獨交流相處的機會和時間,傾聽他們的心聲,體會他們的感受,了解他們的需求。
3.懂一點兒發展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研究人從出生到成熟、衰老過程中心理的發生和發展。孩子在每一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心理發展特點,比如小學階段容易產生分離焦慮,青春期容易產生叛逆心理等。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年齡、不同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才能有的放矢、未雨綢繆地對孩子進行恰當的教育。
4.改善溝通技巧。每一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大部分家長也無意厚此薄彼。但是,缺乏溝通和表達技巧,往往使家長的表達詞不達意,變了味道。當你稱贊一個孩子聰明的時候,是否讓另一個孩子感覺自己比較笨?當你稱贊一個孩子漂亮的時候,是否讓另一個孩子認為自己丑?當你對幼子表達愛的時候,是否讓大孩子心酸失落?你的表達和溝通,要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覺到你對他們的欣賞和愛。
5.利用肢體語言。有時候,親子之間的感情不一定必須用語言表達。愛憐、欣賞、贊許的眼神,慈愛的撫觸、溫暖的擁抱等,都會讓孩子忐忑不安的心安靜下來,激烈的情緒平復下來。孩子的后顧之憂解決了,才能心無旁騖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
家庭作業
1.建議尹女士把對兒子學習的過多關注,轉到他的情感、情緒方面,走進孩子內心,打開孩子心扉,消除誤會和隔膜。
2. 在日常生活中反復表達兒子在你內心的重要性,消除孩子的焦慮。
3. 如果有可能,盡量不寄宿,增加親子交流的頻率;如果只能寄宿,要充分利用周末孩子回家的機會,帶孩子進行親子活動,如共讀一本書、郊游等。
4.在學習方面不要操之過急,避免批評和斥責,多鼓勵;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對取得的一點點進步都要給予表揚,讓他逐漸改善和提高。
5.創造條件讓兩個孩子在一起玩耍或全家人共同活動,增加彼此之間的手足深情,消除心里芥蒂。
(責任編輯/王小艾)
E-mail:wangxiaoai1981@126.com
Tel:(010)5102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