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悅老師:
我已經是第十次參加相親會了,不是給我找,而是給孩子找。我真的害怕她成老姑娘,她的條件很好,工作待遇也不錯,就是有點兒內向,不太和人來往。我帶她相過幾次,她就發誓再也不去了,說自己跟商品似的,她不愿意這么比來比去,這樣的婚她寧可不結。
現在我經常為這事和她吵架,我真覺得苦惱啊。大學時,她處過一個朋友,被我拆散了,我告訴她,這事還早,不許她亂折騰,她為此有半年沒跟我說話。后來她又有幾個追求者,她似乎也動過心,但都被我“勸退”了。我一心想給她挑個最好的,可現在她都28歲了,還八字沒一撇,我真的害怕了!所以我每次“相親”回來都告訴她,女孩找到一個好老公有多難,讓她有點兒憂患意識,可她似乎更沒熱情了。
現在她找對象的心越來越淡,張羅的都是我,談判的也是我,可最后她的一句“不合適”,我的辛苦就全費了,你說我該如何和女兒溝通呢?
(北京)憂心忡忡的媽媽
憂心忡忡的媽媽:
我很理解你焦急的心情,看得出你很愛孩子,但又不知怎樣去愛。
問題就在于,你的愛是一種強迫,還是一種交流?是給予了對方幸福,還是一種虐待?“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心為什么可憐?因為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孩子人生的不同階段所扮演的角色應當是不同的,很多父母一生只會演一出戲,不能適應角色的轉換,與子女建立適當的親子模式。最后不僅可憐,而且可悲,悲就悲在父母毀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在孩子5歲以前,我們對孩子實施的是一種“管制”型教育,因為那時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父母;5歲以后,當孩子走入學校后,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是老師,父母要以管制為輔,教育為主;孩子18歲以后,父母的職務是顧問,孩子開始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家長要從孩子的生活中撤退出來,結束作為父母的教育功能。孩子25歲以后,我們和孩子主要是朋友關系,他們的人生由自己負責,我們不能管,也管不著了。
但對很多家長來說,即使孩子長大成人了,他們依然無法離開孩子,他們不愿讓孩子受一點兒傷,換句話說,他們希望孩子永遠停留在5歲那么大,這樣他們可以享受做父母的快樂。這種愛看似偉大,實際很狹隘自私,因為它試圖讓孩子心智停留在小時候,對他們的成長形成了巨大的阻礙。
我不禁為你的孩子擔憂,因為你阻斷了她選擇愛情的機會,最后婚姻成了家長的游戲,他們成了玩偶。連婚姻都做不了主,他們還有機會長大嗎?還會對人生大事感興趣嗎?其實讓女兒不積極找對象、對婚姻不感興趣的人就是你,因為你占滿了她的感情和生活空間,如果你不肯從她的生活中撤退,就不會有新的人走進她的內心。
男女之間的交往也是一種能力,這需要練習,更需要實踐。沒有任何人可以避免挫折和受傷,重要的是當女兒受傷的時候,你在她身邊,她愿意向你傾訴,說出心里話,你和女兒應該是一個戰壕的戰友,你做到了嗎?
首先請你尊重她,尊重她的選擇,尊重她成長的權利,尊重她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存在。從她的空間里撤出來,為自己找點兒其他事去做,讓她慢慢地學會為自己負責。你的女兒不是不渴望婚姻,只是被你逼到沒胃口而已。
當然你會感到不舒服,不習慣,但你只有撤退,這是每個父母都必須做出的選擇。
讓孩子追尋屬于她自己的幸福, 現在,就請放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