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見慣的事實
我國目前每年新生人口大約有2000萬左右,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3歲以下的嬰兒90%以上都是在家庭中養育,而承擔養育責任的又大多數是老人和保姆。由于老人的年齡較大、保姆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缺少科學養育孩子的專業知識,導致他們的養育很難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
兩歲多的童童特別喜歡涂鴉,但他畫的是什么大人們也搞不清楚,為此,童童的“畫”經常被大人“指導”。有一次,童童畫了一個圓,圓里面有小人,圓的外面有像轱轆一樣的東西,還有翅膀和尾巴。奶奶問童童這是什么,他說這是他的“車”,能跑、能飛還能游泳,他說的時候特別得意。可奶奶卻說,車不是這樣的,說著她就給童童畫了一個我們常規模式中的車。童童堅持說他的車就是這樣的,可奶奶卻說不是,結果童童氣得大哭了一場。
這樣的現象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人們似乎對此習以為常。但實際上,這類現象中隱含著極其嚴重的問題。如果童童總是被長輩用現有的理念和知識去“指導”的話,他的想象力、創造力、開放的思維能力就會被漸漸扼殺。當童童長大成人后,就有可能對新現象、新知識產生抵觸,導致墨守成規。事實上,現在的很多孩子都存在著缺乏創造力,只會讀死書的狀況。
不要局限
孩子的思維模式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走向社會,大約要經歷20年左右的時間。孩子是從“自然人”一步步走向“社會人”的,但這個“社會人”是“發展的社會人”,是強于培養他的社會人的,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如今,很多家長是在用陳舊、固定、有創造性的思維模式培養下一代。比如,很多家長都把孩子作為自己的私有物品,他們覺得孩子一切都得聽家長的,而沒有考慮尊重孩子的人格。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沒有自己獨立的思維,沒有獨立的人格,以致于很多人已經長大成人,卻還是兒童期的心理;還有的家長給孩子灌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及工作有“高低貴賤”之分的理論,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形成單一的思路,在將來就業的時候就會有局限,以致于很難融入社會。
家長這樣的思維模式怎么能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具有發散型思維模式、且有創造性的合格人才呢?在工業社會以前,尤其是農業社會的時候,我們可以完全接受上一輩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因為,祖祖輩輩的生存環境是不變的,上輩人留下來的理念和知識就足夠用了。而現在卻不同了,如果家長還是要求孩子完全按照他們的想法、做法,那么面對社會的發展變化,孩子們會感到無所適從,還可能會面臨著被社會淘汰的悲劇。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今天強調“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灌輸的原因。
專家建議
首先,由于無法預知未來社會的發展,因此,家長提供給孩子的不應只是固定的理念和知識。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要注意調整“只能這樣,不能那樣”的思維方式,應該用寬容和接受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比如,面對童童畫出來的“車”,家長不要去糾正他、而應該肯定并引導他,留給他足夠的思維發展空間。如果家長能從嬰兒期就給孩子足夠的思維發展空間,這對于孩子的未來意義非凡。
其次,家長需要不斷自我學習,這對孩子今后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長自己知識匱乏,卻想讓孩子建立開放的思維模式、跟上時代的發展,這是很難的。很多家長往往是要求孩子學習,而自己卻在一旁打牌、看電視、聊天等等。家長應該明白一點,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看著家長成長的,而不是聽著家長的說教成長的。如果家長不學習,在孩子眼里就是落伍的人,就會被孩子“輕視”,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對家長的說教產生抵觸。
另外,建議家長能多引導孩子去問“為什么”,在面對孩子提出的“為什么”時,家長一定要耐心解釋。如果家長也解答不了,最好和孩子一起去查找答案。這樣,家長就可以幫助孩子在積極快樂的氣氛中建立開放的思維方式,同時,家長自己也可以不斷更新原有的知識和思維方式,和孩子一起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