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教他把學習這個苦差事變成了一件輕松的事情,于是,他學習過程中出現更多的是游戲機和麥當勞。學習,對他來說不再是頭疼的事情,而是渴望和享受。
2007年5月,一本以肖盾為主人公的《劍橋學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早在2001年,香港某教育基金會經過一年的考察,從北京人大附中選中了正在讀高二的肖盾,并負擔全部費用把他送到英國米爾福德中學留學。兩年后,肖盾又被劍橋大學圣三一學院工程系錄取。
之所以被特別看好,首先因為他學習成績優異,更重要的還因為他是班長又是足球隊隊長,另外還是北京市少年宮交響樂團的小號手,更重要的是他還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能將這百般武藝集于一身,這或許和肖盾母親張麗萍的教育方式有關。
從小就說英語、打游戲機
張麗萍是北京海軍總醫院的醫生,孩子還沒有出生時,她就有了一個樸素想法:“將來要是生了兒子一定讓他學好外語,只有外語學好了天賦才能發揮出來;如果是女兒一定要讓她學好數學。”
結果生的是兒子,她就按自己的想法開始教兒子說簡單的英語單詞和短句,以至于剛開始的時候,兒子竟然只會說英語。有一次,她帶著兩歲多的兒子去理發時,兩人用英語對話,旁邊聽的人驚奇得不得了,覺得這孩子簡直是神童。可張麗萍卻說,她從來沒有按神童的方式培養兒子,她覺得那樣的孩子是給擠壓出來的。
在母親的教育下,3歲以前的肖盾只會用英語去思維和表述。直到上幼兒園和小朋友交流后,他的漢語才突飛猛進。
肖盾上小學之后,父親在國外給他買了一臺日產的“任天堂”游戲機,可他看不懂日文,不知道該怎么玩,就纏著母親給他買中文的游戲盤。張麗萍說:“你爸爸買的這個比咱們這兒盜版的游戲盤好玩多了,如果看不懂日語你可以去學啊。” 肖盾沒有辦法,為了玩游戲就去報了個日語班。他邊學邊用,學完70多個學時后,已經能看懂說明書了。
肖盾上5年級的時候,張麗萍買了一臺電腦,肖盾也像其他孩子一樣玩電腦游戲。那時候他就已經有了許多游戲光盤,但都是英文說明的,張麗萍堅決不給他買已經翻譯成漢語的光碟。于是,肖盾就不得不為了玩游戲去鉆研英語。肖盾玩游戲的時候,總是一手拿著鼠標,一手翻著英語字典,他就是這么邊玩邊學會了英語。母親給他規定:一是上課時必須集中注意力聽講,二是作業要盡快地完成,只有提高了效率才能騰出玩的時間。所以,肖盾從小就學會了抓緊時間,而且不論做什么事都是那么有激情。
小孩玩電腦游戲容易上癮,但張麗萍絕不在孩子沒打完的時候,逼著他立刻停手,她經常會跟兒子一起玩,甚至還在旁邊幫助兒子查字典。大約1個小時之后,張麗萍的丈夫就會在旁邊說:“差不多了吧,別把眼睛搞近視了。”張麗萍也在一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時間一長,肖盾就培養出了自覺性,知道什么時間該干什么。拿得起放得下,這種習慣的養成使孩子終生受用。就這樣,肖盾在玩樂中提高了外語水平。
玩了1年多的電腦游戲之后,張麗萍的家里有了VCD機。肖盾經常會看一些英文版的動畫片《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米老鼠與唐老鴨》《玩具總動員》等,電影中的那些對話肖盾在不知不覺中就全都聽懂了。張麗萍和兒子一起看電影時,經常是肖盾看得又笑又叫,而她還一臉茫然沒搞懂兒子在笑什么。這讓張麗萍感到驚異:兒子的英語水平居然比自己的還要好。
為了讓兒子的外語更加規范,張麗萍每周都要帶他去讀外語培訓班,讓他學《新概念》。《新概念》的第一、二冊都是一篇篇的小課文,上課之前她總是先帶著兒子去吃麥當勞,她跟兒子說:“肖盾,咱們分工合作,你去占座位抓緊時間把課文背下來,媽媽去排隊買吃的,等你吃完了,我再幫你聽聽。”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母親排隊的十幾分鐘,肖盾就能把一篇小課文背下來,然后上課再聽時他就熟能生巧了。
于是,“吃飯前的時間”要背書對于肖盾來說成了條件反射,利用這段時間來背課文,增加了他的學習效率。雖然新概念的課文逐漸增長,但隨著肖盾背課文的技巧不斷提高,他所使用的時間并沒有增加。幾年后,肖盾到了英國,當地人都說他的英語表達跟英國人是一樣的。
學得最好,玩得最歡
張麗萍非常重視兒子的早期教育,她早早就做好了規劃。
肖盾3歲半就開始學鋼琴,學了5年,一直到8歲也沒有考級,因為他不愛學琴,學習的時候顯得特別費勁。肖盾為了學琴天天都跟母親吵架,他軟硬不吃。如果母親跟他說今天彈40分鐘,他就一定會說20分鐘,母親說35分鐘,他就說15分鐘。肖盾這樣討價還價,讓張麗萍一籌莫展。
海軍大院里的七一小學雖然不是重點小學,但學校特別重視體育、音樂和美術的教育,小學三年級對肖盾來說是一個轉折點。
一是學校的樂團挑中他去吹小號,吹著吹著肖盾就成了學校軍樂隊的主力。可能是彈鋼琴打下的基礎,所以他的聽力敏銳,而且手指靈活、識譜能力很強。肖盾愛上了吹小號,每次學校廣播里通知軍樂隊訓練或到外面演出,他都覺得很自豪。
二是由于學校的操場特別大,所以把他踢足球的興趣和水平也培養出來了。
三是他考進了人大附中的華羅庚數學學校。每個周末張麗萍都要送兒子去華校學習,由于路途太遠了,加上張麗萍也不知道兒子學了到底有沒有用,那段時間她都有點兒動搖了。正好時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師的華羅庚女兒的孩子跟肖盾同班,她對張麗萍說:“多少孩子考都考不上,好不容易考上了你還不送,那可就完全是家長的問題了。”聽了這話后,張麗萍風雨無阻地咬牙堅持送了兒子4年。
2006年,張麗萍問兒子:“你覺得小時候上華校學的那些奧林匹克數學有用嗎?” 兒子說:“怎么沒有用啊?全指著這個呢。”由于那時打下的基礎,肖盾劍橋大學的同學都覺得他是個數學神童。
小學畢業時,肖盾被評為海淀區的十佳少年。老師給他評語中最關鍵的一句話是:“學得最好,玩得最歡。”
肖盾在學習上非常用功,但張麗萍也從來不在玩上虧待兒子,所以畫畫、吹號對他來說都是在玩樂中學習,那足球就更不用說了。張麗萍的經驗就是:不能讓孩子憎恨學習,而且千萬別說他不行;做家長最重要的是把學習變成孩子的游戲,順從孩子的天性去引導他學,并及時發現他的興趣與特長,而決不要強迫。“讓孩子成為一個陽光的開心少年比什么都重要。”這是張麗萍的體會。
因為學和玩同時并行,肖盾從來也沒有覺得學習是件特別苦的差事。尤其每次去上外語班或是去學吹號時,張麗萍都是用兒子最喜歡吃的麥當勞作為獎勵,所以每周去上課的這一天就成了肖盾盼望快點到來的節日。
張麗萍把家里的收入和存款都告訴了兒子,她說:“爸爸媽媽存的這些錢都是給你上學用的,如果你中學沒有考上,需要交擇校費的話,那么這錢就用上了;如果你自己考上了沒用擇校費,咱們全家就用這錢出去旅游。”張麗萍這么一說,肖盾進考場時心理壓力就沒那么大了。
由于獲得了小學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三等獎,再加上外語、小號和足球的特長,當時成績雖然不很拔尖的肖盾卻被人大附中數學實驗班錄取了。人大附中劉彭芝校長認為他的潛能特別好,同時能干那么多事情。
實驗班的孩子是可以住校的,張麗萍對兒子說:“能住校是學校給你的一個榮譽,媽媽特別高興你能住校,如果你回家,那很多時間就都花在路上了,就沒有時間踢足球了,回家還得寫作業。你愿意選擇哪個?”很多家長都會心疼孩子住校,但張麗萍卻告訴兒子住校是一件特別美妙而光榮的事情,那肖盾當然愿意住學校了。
由于中學的課程太緊,肖盾在彷徨和矛盾中做出艱難的選擇,痛哭著暫時告別了他曾經十分迷戀的電腦游戲。但他仍然非常熱愛足球,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都在踢球,他甚至把數學用在足球上,研究任意球的角度,與同學切磋球技、商討戰術,用頑強的拼搏終于帶領全班站到學校聯賽冠軍的領獎臺上。
優秀,是從自己的強項開始的
肖盾不僅因為學習成績好,還由于足球和小號同樣很好,才會幸運地被選送到英國留學。他在享受踢球和音樂的快樂的同時,也帶給自己成功的曙光。
世上根本就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一位美國行為學家說:成功者大都是從自己的專長開始的。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不是聰明與不聰明的比賽,而是不同專長的比較,或者說各自在專長方面的能力如何。
住在學校可以從事集體活動,但就沒有時間吹小號了。張麗萍每次來學校,都帶肖盾到校園的小樹林里去吹。這樣,肖盾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到初三時就把所有的小號級別都考完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一級教授柏林曾經對他說:“你高二的時候就可以來考我們音樂學院。”
2000年,肖盾去美國參加國際中學生動手動腦奧林匹克大賽,肖盾能被選上,一是他的英語口語好,二是他的動手能力也比較強。從小張麗萍給他買的玩具就都是需要自己動手組裝的,比如積木或是帶軌道的、拼裝的火車,還做各種各樣的車輛和飛機、軍艦的模型及魔術盒子。她很少給兒子買不需要動手動腦的電動玩具,即使買來,肖盾也會給拆了再重新組裝。
肖盾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小時候送同學的禮物都是他自己畫的畫或是做出來的模型。就是因為這些小本事讓肖盾成了“孩子王”,小伙伴們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放了學以后,家里經常圍著一堆小朋友看他安裝火車軌道或打電腦游戲過關。
由于經常吃麥當勞的開心樂園套餐,總能得到一些需要組裝的小玩具,有的能組裝成一個小公園,有的是變形金剛,有的是各種汽車模型,還有的是世界各地建筑,可以一組一組連起來。他和母親怎么也沒想到,這種鍛煉在以后的國際比賽上還能派上用場。
英國文化教育委員會頒發的2002和2003年度的最佳國際學生獎,從全英推薦出的1700多名候選人中選中了肖盾。主考官要他準備2~3分鐘的獲獎演說:“談談你怎么能在破譯密碼的大賽中獲獎,你同時還是一個優秀的音樂家吧!”肖盾笑了笑說:“我是‘吃’出來的。”
2003年,肖盾被劍橋大學圣三一學院工程系錄取,并獲得了該年度全英最佳海外留學生金獎。他在給母校班主任王金戰老師寫的信中,這樣表達了自己對學習的看法:“‘學海無涯苦作舟’,這說明學習是件苦差事,那豈不是與我 ‘享受學習’的觀點矛盾了嗎?其實學習是一個很廣義的概念,學習文化知識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中國大部分學生恰恰忽視了其他,如交流能力、人生哲理等更為重要的方面。”
在經歷了6年國外讀中學和大學及研究生之后,2007年6月,肖盾即將從劍橋大學畢業。雖然他已經考取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博士生,但他并不把那么多的時間都用在讀書上,也許他會選擇去工作或是當一名志愿者。
王東華點評:
王東華,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
“享受學習”一直是所有孩子的夢想,也是不少家長努力的目標。然而,家長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把握不當,孩子就可能只顧“享受”而忘記“學習”了。“享受學習”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手段(享受)和目標(學習)的最佳結合,即讓孩子在快樂中獲得最佳學習效果。張麗萍正是因為在這一點上做得比較好,才使兒子取得了成功。
如何實現“享受學習”的目標呢?張麗萍給我們的啟示之一是:從早期開始學,在生活中學,利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學。不論是從一出生就對孩子說英語,還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學英語、通過喜愛的電腦游戲學英語,都體現了“享受學習”的特色。
雖然“學海無涯苦作舟”千百年來一直被無數學子奉為座右銘,然而要達到最佳學習效果,還應是“學海無涯樂作舟”。這種“樂”不是一種外在的玩樂,而是一種內在的“自得其樂”,它也可能看上去挺“苦”的,但最重要的是學習者本人樂在其中。這是張麗萍給我們的啟示之二。
要實現孩子“享受學習”的目標,不能是家長想讓孩子學什么就學什么,而應順從孩子的天性,并予以積極的引導,既注意孩子的全面培養,又注意強化孩子的特長。這就需要為人父母的智慧了,也是張麗萍的成功所在。
(本文由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特別供稿。該所長期致力于中國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普及,歡迎有教育孩子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的家長與該所聯系。地址:北京海淀區蓮花苑 1 號樓 5 門 108 室,郵編:100036,電話:010—63980359,網址: http//www.mqjy.com.cn,E-mail:mjplace@163.com )
(責任編輯/張慧娟)
E-mail:huijuan0608@163.com
Tel:(010)51026392或8982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