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課:實話實說
主講人:鄭女士
我的兒子今年12歲了,他既聰明又健康,就是有一點讓我著急,這孩子性子太急。他打小性子就急,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只要他一指奶瓶,我們就得在第一時間把奶瓶遞到他手里,如果不能立即拿給他,他就會大哭大鬧。可有時候根本不可能那么及時,比如,奶要熱一會兒、水也要有時間兌,可他就忍受不了,不是坐在地上踢腿,就是躺在地上打滾,于是,我們就得趕緊抱起來哄他。兒子小的時候,他的急性子我們沒太當回事,總是對他的要求有求必應,我們想他長大以后或許就好了。可如今他長大了,愛著急的性子一點也沒有變,脾氣反倒越來越大了。這不,上學接送不能晚一丁點兒,大人必須在他出學校前就等著他,不能讓他等。有一次他爸爸去接他晚了會兒,他就不依不饒,要求以后不管誰接他都必須第一時間到校門口。
兒子跟家人著急倒也罷了,因為全家人都寵著他。可是,他在學校也愛著急,跟老師、同學總是搞不好關系。上課前他也不能安安靜靜地等待老師上課,總是忙忙叨叨的。上課老師提問時,如果他舉手了但老師沒有先叫他回答問題,他就會著急生氣。
我們一家子,他爸爸和我的脾氣都挺好,我們從來不和別人大吵大鬧,也沒有和誰紅過臉,我們夫妻之間關系也很融洽。可這孩子的脾氣隨誰呢?是從哪兒學的呢?
第二節課:實案分析
鄭女士兒子的問題,不可小覷。表面上看是脾氣的問題,其實是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嚴重缺乏。
什么是延遲滿足呢?延遲滿足,就是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延遲滿足的能力是“情商”的一個重要方面,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的學業和事業是否能夠獲得成功。提出“情商”概念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戈爾曼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延遲滿足”的實驗。他找了一批4歲的孩子,分別給他們每人一塊糖,并告訴他們若能等主持人回來再吃這塊糖,就還能獲得第二塊糖。當主持人離開后,實驗者暗中觀察每一個孩子在這種情境下的表現:有的孩子只等了一會兒便迫不急待地把糖塞進了嘴里;而有的孩子則很有耐心,并且想辦法拖延時間,有的做游戲,有的講故事,有的讓自己閉上眼、轉過頭不去看那個糖果,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最終堅持到主持人回來,得到了第二塊糖。戈爾曼又對這批孩子14歲時和進入工作崗位后的表現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能夠延遲吃糖的孩子數學和語文成績比早吃糖的平均高出20分,而且意志堅強,具備較強的適應性,人際關系更好,較自信、獨立,經得起困難和挫折,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這個實驗說明,兒時能夠延遲滿足是將來成功的必要素質,這樣的人不會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能夠不怕挫折、堅持不懈地奮斗。
延遲滿足感是現代許多孩子和成人的弱項。根源在于小時候父母的精心照料,什么要求都能即時得到滿足,使他們沒有培養起忍耐疲憊、忍受饑渴、等候、抑制沖動等感覺的能力。
延遲滿足能力缺失的表現和危害:
易沖動、脾氣暴躁,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便會有過激的言行,稍一受到批評就張口頂撞,甚至逃學、離家出走,容易犯下難以彌補的過失;
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孤僻、易受挫等個性表現;
以自我為中心,不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事情,人際關系比較緊張;
延遲滿足能力比較差的孩子經不起誘惑,很容易上癮,如過量飲食、沉溺于游戲、網絡或毒品而不能自拔;
具有破壞或違反秩序的傾向,犯罪率大大高于一般人;
對于需要耐心的事情,如學習、聽課、讀書、做作業、等待等事情,不能堅持,學習成績差,學業水平低;
不能為了長遠目標的實現而忍受現時的辛勞,做事不能持久,容易半途而廢,頻繁跳槽,很難有穩定的工作;
遇到挫折容易放棄,屈從于壓力并逃避挑戰,自暴自棄。
可見,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無論是學習、事業,還是生活、人際關系,都不可能獲得成功。
許多家長因為不愿意讓孩子受一點點委屈,所以一有要求就立即滿足,阻礙了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形成。鄭女士的孩子正是在家人“即時滿足”的溺愛中,變得越來越暴躁、任性易怒的。
您的孩子如果有下列現象,可能就要有意識地幫助他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了。
看到喜歡的玩具就抓住不放,必須買到手;
喜歡看的電視一定要看完,而影響了做作業和睡覺;
總愛在飯前吃點什么;
沒有耐心等人、等車;
對一點點不滿足就會大發脾氣;
對于看書、做作業等需要安靜的事情很難專心做下去;
對于猜謎、下棋等需要思考的事情沒有耐心;
肥胖,懶于運動;
對自己愛吃的東西控制不住總多吃。
第三節課:父母對策
延遲滿足的能力并非生來就有,它是孩子在后天的環境中,隨著認知的發展和教育的影響而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孩子形成延遲滿足能力的關鍵期大約在0~7歲之間。如果在孩子生命最初的這幾年,父母總是讓孩子得到“即時滿足”,那么孩子就養成了“即時滿足”的習慣,而拒絕、抗拒、逃避、恐懼“延遲滿足”。想要矯正需要家長付出更多的努力,孩子忍受更多的痛苦。
如何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呢?
個人游戲:
幼兒時多聽故事,玩拼圖、搭積木、剪紙等需要時間和耐心的游戲。在孩子專心致志做游戲的時候,大人注意不要經常去打斷他。
做手指操:
手指操不需工具、場地,隨時隨地可以做,深受孩子們的歡迎。教孩子做手指操,既可以開發左右腦的智力,改善注意力和記憶力,又可以鍛煉延遲滿足的能力。
群組游戲:
兩個人以上需要伙伴的游戲也是培養延遲滿足能力的好方法,尤其是人數較多的同伴游戲。根據規則需要孩子輪流等待,不要認為這樣是浪費時間,這正是延遲滿足的過程。因此要讓孩子多與同齡人相處。
藝術愛好:
某些藝術愛好不僅可以開發智力,也是培養延遲滿足的好方法。如學習樂器、繪畫、棋類、參加合唱團等。
遠足跑步:
堅持長跑、節假日遠足、爬山等活動可以培養孩子的毅力。當然在活動中,應該讓孩子自己負擔自己的物品,而不應由家長代勞;如果時間在兩餐之間,最好不要帶干糧、零食、飲料等,要讓孩子體驗適當的饑渴感。
日常規則: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規則要堅持,不要因為一時心軟而放縱孩子的欲望。如,飯后不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飯前即使餓也不要吃零食(告訴孩子正因為餓才要等著吃飯);夏天孩子熱的時候不要急著開冷氣,而要說服他忍耐一會兒;外出之前吃飽喝足,不在外面買水和零食;作業做完再吃冰淇淋等等。
溝通滲透:
經常與孩子聊天,給孩子讀名人成長的書、講有關磨難的故事,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培養自己的耐心,控制自己的欲望沖動。
矯正鄭女士兒子這樣已經養成不良習慣的孩子,過程是非常痛苦的,12年養成的習慣,不可能一朝一夕改掉。所以家長不能操之過急,而要分階段、有步驟地逐漸改變,避免簡單粗暴,而要多講道理說服,否則天翻地覆的變化會讓孩子心理嚴重不適,產生負面效應。
當然,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要掌握好分寸,以免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度延遲滿足。據德國心理學家的對比測試,管教過分嚴格的孩子,容易過度延遲滿足,他們在內心需求產生的時候會產生本能的壓抑和控制情緒,缺乏追求成功的愿望和需求滿足的動力和創造力,更容易放棄自己的追求。
家庭作業
1.找出孩子最容易急躁的3件事情
冷靜分析孩子最容易急躁的3件事是什么,把它們作為改變的第一步。當孩子為這些事著急、哭鬧、發火的時候,家長要沉住氣,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他正在做什么、為什么不能馬上滿足他。
2.反向角色扮演
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家長和孩子的角色互換。家長和孩子做過家家的游戲,讓孩子扮演家長,家長扮演孩子。設置與生活中類似的情境,家長學著孩子的樣子大吵大鬧,達到讓他煩躁的程度,然后問他有什么感覺,讓他說出自己的情緒。最后家長告訴孩子:這就是你平時的樣子。然后讓孩子談談他的感想。
3.創設等待情境
周末去超市或銀行,讓孩子去收銀臺前排隊,過后給予口頭表揚。
4.教他做下面的手指操——左右開槍:
這節手指操的功能是:集中注意力,協調左右腦,延遲滿足。
規則:一只手伸出食指和大拇指代表手槍,另一只手代表數字,兩手輪換從1打到10。越快越好。
右手槍,左手伸出食指表示1;
左手槍,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2;
右手槍,左手伸出中三指表示3;
左手槍,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中指與食指交叉成“十”字表示10。
下面是手指操的示意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