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女大學生尋明星包養,想建希望學校
在一場名為“校園戀歌”的預選賽現場,一個女孩舉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下崗女宋祖英小師妹,尋明星‘包養’出名建希望藝術學校”。
該女子名叫佘琛,現年20歲,湖南師范大學音樂系在讀學生。她很直白地說:“想成名,相信自己有這樣的天賦。我是下崗工人子女,既沒錢,又沒有關系,這條路對我來說太難了。現在大學生中流行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是做某某的情人。我以前對這種現象嗤之以鼻,但我現在想找明星‘包養’,出大名,實現自己的夢想,我不惜一切……我希望何炅包養我,來建一所希望學校……”
而當問及她此舉是否為炒作時,佘琛顯得很激動:“我個人的利益遠遠小于集體的利益。如果能讓更多的人成就夢想,犧牲我一個,又何足惜?” ——新聞來源《人民網》
“下崗子女”“沒錢”“沒關系”這些是不是被“包養”的必要條件?如果是,那全國的富翁或明星每個人得包養幾個啊?這樣的“借口”也太牽強了。如果靠“包養”成名,更多的是被人所不齒。所以,勸佘琛一句,你還是別“犧牲”了,就算真的因此建了“希望藝術學校”,恐怕家長也不會把孩子送進去的。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別夢想著能跳過“靠自己努力奮斗”這個階段,否則一輩子都是“瘸腿”。——海旭
既然對做某某的情人嗤之以鼻,又為何自己想找明星包養,這兩者有什么區別?只不過后者能讓自己“出大名”。我相信大多數人成才和夢想的實現,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能力。現在社會展現自我的平臺太多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依靠別人走捷徑的話,永遠只是曇花一現,最終會讓自己摔得更厲害。——王小艾
好一個“犧牲我一個,又何足惜”,悲壯得有些像劉胡蘭。我懷疑這位女大學生最初的動機,并不是為了做好事,更像是為了某種炒作。而且,即使從事公益事業,也不能以玷污社會公德為手段,否則,這樣的愛心就變了味,讓人鄙視。 ——阿木
看見照片上她微笑舉著的牌子,包養二字是打了引號的。引號這么一打,仿佛才與后面的“希望學校”顯得稍微相襯,但大家可能馬上就又會想到“當××還要立牌坊”的說法。20歲唱民歌的丫頭,理應安守本分,但她偏要大張旗鼓地嚷嚷著被明星包養,哪個明星會傻到包養一個“氣焰囂張”的丫頭?本人強烈建議,想靠“曲線報國”的佘琛,如果一心想當校長造福山里娃,那就畢業后扎根農村支教去!——玄圭
讀者來信
親愛的編輯老師:
我非常喜歡《婚姻與家庭》。參加工作的這8年時間里,我經常忙里偷閑地閱讀它。我的情感路程可謂是崎嶇坎坷,有酸甜苦辣,有悲歡離合,還有恩怨情仇……這些經歷伴著我從無知的少女走到今天為人母、為人妻的歲月。我感謝《婚姻與家庭》,它在潛移默化中幫我從情感和心理的陰影里走出來,幫我樹立起自信心,教我學會了用心去關愛他人;它還讓我懂得了懲惡揚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美德。
最后,我只想說一句話:感謝《婚姻與家庭》,感謝所有的編輯!
忠實的讀者:美秋霞
編輯,你們好:
我是《婚姻與家庭》的忠實讀者,雜志我每期必看,我覺得里面的文章寫得很好,而且也很貼近現實,不少故事也常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發生。雜志中的許多文章給那些不和睦的家庭帶去很大的幫助,使得他們在維持“和諧家庭”方面受到很大的啟發。在此,我感謝《婚姻與家庭》,感謝它給社會、給家庭帶來穩定、和諧的音符。
讀者:梁清風
(責任編輯/張慧娟)
E-mail:huijuan0608@163.com
Tel:(010)51026392或8982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