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何無緣無故脫口而出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我為何感到憤怒;我為何心不在焉;我為何忘記了手邊正在做的事;我為何在如此固執地思考,而某個瞬間卻想起童年時被親愛的父母或慈祥的老師說:“你真是個問題小孩。”就像一場纏身的夢境,即使是巨大的成功也不能遮擋的迷惘。很多人在閱讀愛德華·豪羅威爾/約翰·瑞特所著的《無辜的掙扎》之前,并不知道世界上有ADD這個名詞。
ADD是一個名稱縮寫,它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學名叫作“注意力失調”。最主要的癥狀是頻繁地、不自覺地走神。比如:情緒沖動、注意力分散、精力過剩或精神萎靡。ADD患者并不是在絕對意義上無法集中注意力,他們只是不能決定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和場合。人們很長一段時間認為多動癥就是這種疾病,而實際上患ADD并不意味著過度活躍。正好相反,ADD患者往往可能是相當安靜甚至是嚴肅的人。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只有男孩子會患這種病,但事實上,女性也可能是ADD患者,而且往往表現為文靜、乖巧的女性。據可靠資料顯示,以生活安逸舒適的美國為例,約有1500萬人患有ADD,其中包括一些成年人。試想,如果美國有1500萬患者,那么人口和壓力都是美國數倍的我國,會有多少人有幾率患上這種不事張揚的隱疾?
《無辜的掙扎》以種類眾多的實例分析了ADD患者可能表現的種種癥狀,猶如一部電影,一幕幕畫面閃現在讀者的腦海中,交織著熟悉與陌生的回憶沖擊著讀者的思維。原來曾經遭遇過的小小傷心——被朋友戲稱、被家長教育、被老師訓話,那同樣的理由對于童年的自己,是多么的無辜。
人們對于ADD的最初認識來自于兒童。據保守估計,大約5%的學齡兒童患有ADD。為何如此高比率地擴散在人群中,這樣的病癥依然不被公眾所了解呢?最大的原因是ADD的典型癥狀是如此普遍地存在于正常兒童當中。誰沒有動來動去表達的熱情?誰不是拉著媽媽咿咿呀呀?由極大的基因因素帶來的ADD患者,與其他的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遭遇這樣的事,一同接受批評和教育。可是“多動”、“懶惰”、“古怪”的標簽一旦落在他們身上,在不被人注意的時候,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傷害。
如果說ADD患者比其他小孩更敏感易受,正體現了《無辜的掙扎》真正的意圖:這些敏感又聰穎的孩子,往往有著異常的天分。卻因為不熟悉甚至不知道ADD的存在,把本不屬于自己的痛苦背負在身上,失去一個快樂的童年。甚至于,延續到他的成年之后。
有些頑固的人群,不承認ADD癥的實際存在。既然每個人都有走神的時候,那么判斷自己是否患有ADD就需要一個清晰的衡量標準。簡單地說:從7歲以前即開始(最寬的標準從10歲前開始),并持續至成人期,如果在6個月的時間內較為頻繁地發生以下情形的人群,基本可以認為患有不同程度的ADD。
①在日常活動中健忘,在工作或生活中不能注意細節或經常犯粗心的錯誤
②別人與你講話時,你沒留意聽,經常走神
③在日常活動中健忘,無法維持長久的精神集中
④難以組織好工作和活動,很多計劃總是難以付諸實施
⑤逃避、不喜歡或不情愿參加需要持久保持注意力的工作或活動
⑥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多因外界刺激)
⑦在工作中,對有很大挑戰性的事非常專注,但對乏味枯燥的部分,則興趣缺乏;家里更是搞得一塌糊涂
ADD癥帶給人們肉體上的傷害并不深刻,但在認識自己的心靈上,卻埋藏了一個陷阱。即使是年幼的兒童,也能感受到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但卻無法認識到這是由于患病而不是自己天生愚笨。之所以作者抱著疼惜的心情寫出《無辜的掙扎》,正是因為這掙扎何其無辜。飽受冤枉的孩子,如果等到他們長大成人還受到ADD癥的干擾,更是何其無辜。
ADD癥因何形成,是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的討論焦點。有專家認為主要來自于遺傳,有專家認為取決于幼年時的言傳身教。無論理論界最后接受了哪種說法,患者的無辜才是最致命的傷害。無論是漠然忽視還是過分苛責,都會給他們帶來更嚴重的心理壓力。拯救他們的過程,就像一場艱難的自我反省。最關鍵的是,要真正知曉ADD的存在,正確面對它,不要忽視也不要矯枉過正,不要偏激地對待,哪怕孩子還是大人。了解與正視,是對自尊最大的承認;寬容地對待,是真正的不歧視。憐愛和疼惜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們發揮優勢,在寬松的環境中學會求同存異。
正如《無辜的掙扎》中所說:“但我也知道你在掙扎,試圖弄明白你是誰,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任何你這種年齡都會面臨相同的境遇。我知道你不會放棄,而且永遠不會。”
(責任編輯/曹磊)
E-mail:cctvcaolei@126.com
Tel:(010)5102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