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課:實話實說
主講人:小雅的母親(江蘇)
小雅今年18歲,正在讀高二。這個孩子一直都很乖,原本在這個關鍵階段,她應該認真學習才對,可是最近幾個月,她經(jīng)常精神恍惚,學習成績也明顯下降。看著她悶悶不樂的樣子,我非常著急,問她怎么回事,她卻什么也不肯說。前幾天,我無意中看見她寫的日記,真把我嚇了一跳。
小雅的一篇日記:
最近有一件事讓我非常苦惱,因為我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上了班主任老師。
他是我高一時候的數(shù)學老師,一開始我并沒有在意他,一學年很平靜地過去了。高二時,他當了我們班的班主任,到班里來的時間自然就多了起來,而我是班長,因為班里的各種事務,與他接觸的機會比高一時增加了許多。隨著與他交流的增多,我發(fā)現(xiàn)自己常常想找他聊天,有時候班里根本沒什么事情,我也會刻意找一些理由與他接觸。比如說學習上遇到困難了,和同學的人際關系等等,我知道這些事根本就不必非去找班主任的,但我就是喜歡單獨和他在一起。隱隱約約的,我覺察到了自己的心理變化,我覺得自己已經(jīng)愛上他了!
這個學期開學后不久,班主任突然出現(xiàn)在我的夢境中。在夢里他沖著我開心地笑,我也非常高興,心里特別歡喜,感覺他就像男朋友一樣。隨后的一段時間,他經(jīng)常在我夢里出現(xiàn),我們在一起非常開心。最近的一個夢,讓我又羞又喜,在夢里,他不僅說喜歡我,還吻了我。早上醒來,我覺得自己的臉還一直發(fā)燙。
現(xiàn)在,我常常都會想他,每當想他的時候,我就想給他打電話,可是我心里又十分害怕,不知道該怎么跟他說,最終還是放下了電話,一個人癡癡地托著腦袋想他。上學后我就更難受了,每次看見他都不敢跟他對視,上課的時候也不敢看他,腦子里一直在想:他到底喜不喜歡我?唉,也就沒心情上課了。我現(xiàn)在既想見他又常常要回避他,因為我怕他看出我的心事,也怕同學們發(fā)現(xiàn)我的心事后嘲笑我。
現(xiàn)在的我非常苦惱,我不敢和身邊的朋友說這件事,只好在網(wǎng)上跟網(wǎng)友傾訴。可是他們對我說,這不叫愛。但我覺得我愛我的班主任,這就是愛。現(xiàn)在,只要一上他的數(shù)學課,我的注意力就完全不能集中,一直在想著,我是不是真的愛上他了?真的愛上他了怎么辦?我以后該如何與他相處?有時又在偷偷地觀察他對我的關注程度,以此判斷他到底是不是也喜歡我。
在這樣一種忐忑不安的心境下,我的考試成績明顯下降,不但數(shù)學成績大滑坡,其他功課也有相應的退步。我從小到大一直是個好學生,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面對這樣的成績,別說父母不滿意,我自己也覺得有點兒抬不起頭來。
我知道成績下滑是因為我分心了,但我又難以做到不想他,最近一個星期我一直困擾在這樣的矛盾中。我該不該愛我的班主任?我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一切。
看完日記,作為母親,我能不擔心孩子的這種狀況嗎?我該怎么辦才好?
第二節(jié)課:實案分析
學生愛上老師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小雅的這種情況也是目前學生中比較常見的,相信除她之外,很多同學也會有類似的情感體驗。
青春期的孩子都會因好奇及成長的需要,對異性產(chǎn)生向往和關注,并依據(jù)自己的喜好對異性滋生不同程度的好感,這種對異性的好感和喜歡是正常的。但我們也要了解,好感和愛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情感體驗,愛必須是相互的全面開放,是以相互的給予和付出為特征。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的確立期,在一段時間內,為尋找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可能會出現(xiàn)暫時的同一性分散或角色混亂,因此情感問題也不例外地會呈現(xiàn)出這個特點來。而此時孩子的社會角色并不完整,還缺乏建立健全社會關系的基礎,所以相應的“愛”也是不完整的。
從小雅的年齡及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容易把對老師的崇拜、好感、喜歡糅在一起,并不斷暗示自己這就是愛,對自己說“我愛他”。她的潛意識接受了這種暗示,所以老師常常會出現(xiàn)在小雅的夢里(這就是常言所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老師在夢里的出現(xiàn)又進一步強化了她這種不恰當?shù)恼J知。事實上,小雅在夢里所感受的一切及她對老師越來越多的思念,都是由她不斷的自我暗示及不恰當?shù)恼J知導致的。
記得有這樣的總結,說老師和醫(yī)生一般比較容易被他們的學生和患者愛上,而這種戀愛關系的結局通常是不理想的。用現(xiàn)代心理學的解釋則是:學生和患者都是弱勢者,老師和醫(yī)生都因為職業(yè)關系而顯出其優(yōu)秀和權威的一面,極容易使對方在這樣的氛圍下產(chǎn)生理想化移情。但這種感情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仰慕和不完全了解的基礎上,一旦從理想走向了現(xiàn)實,從高處走到了平等,感受到對方生活中的另一面,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從而使雙方都陷入麻煩。所以古代對師、醫(yī)都有這類道德方面的警告。
因此,小雅要站在自己的立場清楚地看到師生關系產(chǎn)生的光環(huán),不要在這樣的關系背景下發(fā)展感情。要知道自己的感情只是一種正常的、朦朧的青春萌動,是一種單純的、美好的情感體驗,不能與愛情混為一談;另一方面,小雅要清楚師生背景產(chǎn)生感情的錯覺,不要因此而耽誤了學業(yè),同時要明白愛情關系,需要建立在雙方深刻的相互開放和認識的基礎上。
第三節(jié)課:父母對策
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面對自己難以辨別的新的情感體驗束手無策。他們常常會朦朧地把好感、喜歡等感覺與愛畫上等號,或者說他們更愿意把這種好感、喜歡向戀愛這個方向傾斜,認為那就是愛。這是正常的,是孩子強烈想要長大的內在愿望的一種外顯,同時也表明孩子的情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期,是走向成熟的前兆。只要父母在這個時期適時地給予恰當?shù)囊龑В哉\相待,便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度過這個躁動的季節(jié)。
1.理解并接納孩子青春期的
情感萌動
父母要了解青春期荷爾蒙的改變可能會導致孩子無法控制的情緒變化。一個十七八歲的孩子對異性產(chǎn)生好感不是壞事,這標志著孩子在成長。這種成長在西方是被倡導的,東方文化講究傳統(tǒng)教育,所以家長不鼓勵孩子這樣做。但是發(fā)現(xiàn)孩子有這樣的苗頭時也不要橫加指責,而要以接納的態(tài)度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并提醒孩子,這個時候學習是第一位的。
2.事先交流,使孩子對青春期的情感發(fā)展有前期預警
關注異性本身并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家長把孩子的情緒活動和情感活動與他們的學習活動對立起來。要知道,孩子的成長,需要發(fā)展的技能有很多,不管是行為上的、知識上的,還是情感體驗方面的技能都需要發(fā)展,這樣才會形成一個健全的人格。所以對于孩子的情感萌動,家長不僅不要打壓回避,反而應該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情感成長能力。
青春期孩子的人格還沒有定型,這個時期的孩子容易產(chǎn)生一些沖突性的、體驗性的、情緒化的行為。因此父母在平時朋友式的交流中,要事先對這類問題進行一些探討,在這類情感活動尚未到來之前,把家長的經(jīng)驗和擔憂告訴孩子,讓孩子的情感發(fā)展有個前期預警,使其不再盲目沖動。要讓孩子真正明白,為什么這個年齡會有這樣的情感沖動,從而正確理解和區(qū)別不同層次的情感體驗。
3.面對已產(chǎn)生的感情,在接受中澄清
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感情,父母不要否認,特別是不要采取高壓的手段,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容易極端化。高壓政策只會引起孩子與父母分離力量的加劇,父母的干擾壓制力量就會成為孩子進一步投入感情的動力,孩子也會通過與權威對抗的途徑實現(xiàn)自己成人的內心期待。
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接受孩子的這種感情,并與孩子建立朋友式的關系,了解孩子對這種情感的真正感覺與想法。同時,父母要對這種青春期的情感萌動做澄清,將這種情感關系形成的生理基礎、背景原因和發(fā)展后果等問題與孩子一起做分析,讓孩子自己去梳理清楚,這樣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情感認知和投入程度。
青春期是人生中的探險階段,孩子面對的重要挑戰(zhàn)便是成長中感性與理性的矛盾整合。高度感性、有人情味的一面,和傾向邏輯、完全根據(jù)理性的一面,始終彼此相抗衡。這時父母要盡力陪孩子走好,要做孩子的朋友,幫助孩子理性地認識這一切,給孩子沖動的情感野馬套上理性的韁繩,讓孩子平平安安地度過這個階段。
家庭作業(yè)
1.與孩子進行一次具有建設性意義的交談,把自己的青春期成長經(jīng)歷,尤其是有關情緒情感體驗方面的經(jīng)歷與孩子分享,以縮短與孩子的心理距離,使孩子覺得與父母有共同語言。
2.給小雅制作兩個量表,把班主任老師分化為兩個不同身份的人,一個是作為老師的他在小雅心目中的地位,另一個是作為普通人在小雅心目中的地位,并進行量化比較。
3.把考試的試卷拿出來,放在桌上,坦然面對,并告訴自己“人無完人,我也不例外,偶爾的疏忽并不代表我的全部”,以減輕考試失利給自己帶來的自責、負罪情緒。
4.把數(shù)學教材放在自己座位的對面,把它當作是班主任老師,并對他說:“我很喜歡你,但我喜歡的人很多,你只是其中的一個而已。我會借助這種正向積極的情緒把學習搞上去,并把班級工作做好。”
5.父母對小雅進行重新評價,給孩子一個新的定位,同時調整角色,從原來生活上類似于經(jīng)紀人的角色轉變?yōu)樾睦眍檰柡途裆系呐笥选?/p>
(責任編輯/李彥)
E-mail:liyan84221@163.comTel:(010)51026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