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8月中央電視臺少兒藝術器樂總決賽上,一個年僅7歲名叫田羽鋒的小選手以一曲精彩的爵士鼓Solo(獨奏),完美再現(xiàn)了由美國“小鼓王”托尼在12歲時演奏成功的曲目。盡管最后他令人遺憾地只摘得了銀獎,但中國“小鼓王”的名聲卻不脛而走。
近日,筆者來到了田羽鋒的家中,這才了解到,他的身后并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樣永遠站著爸爸媽媽,是奶奶一路陪伴著他走來……
樂壇童星,奶奶給他一雙堅強的翅膀
1999年4月24日,田羽鋒出生在北京一個幸福的家庭。他的到來,給全家?guī)砹藲g樂,尤其是奶奶王繼文更是笑得合不攏嘴,賦閑在家的她,早就盼望著孫子的降生……由于小羽鋒的父母忙于工作,無暇照顧他,于是在他百天的時候,奶奶就將他接到家里。過去由于特殊的原因,王繼文沒能讓兒女們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作為母親,她深感愧疚,所以她要把心中長久的期待寄托在孫子身上。
小羽鋒一歲半時,王繼文要外出旅游,怎么辦?請保姆,她又放心不下。思來想去,最后她想何不把孫子也一同帶上,去外面旅游,讓他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個什么樣。主意定下,就連她自己也被這大膽的想法嚇了一跳。
一個年過半百的人,帶著個一歲多的孩子出游,一路上的辛勞自不必說,可為了給孫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她顧不了那么多,她要用自己的全部生命來保護他。時隔不久,王繼文便帶上折疊車和孫子隨團出行了。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小羽鋒跟隨奶奶的腳步,足跡遍及國內(nèi)十余個城市以及泰國、日本、韓國等地……旅游開拓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豐富了人生,也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此期間,王繼文為了把孫子培養(yǎng)成才,在他身上下了不小的功夫,教他識字、唱歌、習武、練跆拳道……可孫子似乎對這些都不是很感興趣。面對如此狀況,王繼文犯難了,是不是教育方式不對頭?她一次次地捫心自問。按說,一個孩子未來事業(yè)成功與否,與其受到的早期啟蒙教育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呀。
通過總結經(jīng)驗,從古今中外成才的范例中,王繼文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那就是每一個成功者都有其特定的成才空間,因人因地,不能一概而論。孫子之所以對自己認為可行的學業(yè)沒有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是因為他的個性使然,興許他的愛好在其他方面……
一個偶然的機會,王繼文帶著孫子路過中音公司。走著走著,小羽鋒突然停下了腳步,探著小腦袋往里面張望……小家伙在看什么呢?王繼文停下腳步,定睛觀看,這才發(fā)現(xiàn)里面擺放著一套架子鼓樣品。難道說,他對這套鼓感興趣……
來到鼓前,小羽鋒愛不釋手,試著敲打了幾下,那種震撼人心的效果令他激動不已,奶奶看得出孫子非常喜歡這套樂器。一問才知道,這套架子鼓是段絲梨小姐的,她的父親就是當今中國赫赫有名的爵士鼓大師段志國。聽完介紹,王繼文表示想讓孫子拜師學藝,工作人員答應盡力幫助聯(lián)系。
回家的路上,田羽鋒仿佛變了一個人,不停地舞動著手臂,回味剛才擊鼓的時刻。奶奶看到此情此景,不禁喜上眉梢。第二天,王繼文接到段志國老師的電話,讓她帶孫子前去家里。見面交談后,段老師被王繼文感動了,一個如此爽快的老人竟然“退而不休”,全身心地培養(yǎng)孫子,還依照孩子的興趣,選擇了爵士鼓這樣一種在中國尚不普及的西洋樂器,這種前衛(wèi)的教育理念更令人贊嘆。再加上小羽鋒的樂感很強,于是段老師當即決定,暫時收下這名學生。在他收的三個徒弟中,田羽鋒是年齡最小的。那一年,他年僅四歲零兩個月。
歲月如歌,奶奶是孫子人生的“導演”
田羽鋒的個人興趣找到了,師也拜了,按部就班地培養(yǎng)下去,孫子的明天一定會如陽光般燦爛……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王繼文一如既往,不辭辛苦地帶著孫子奔波在求學的路上。也許是她想的過于簡單,太過美好,起初小羽鋒還能像模像樣地坐在鼓架旁,按照老師的要求,打上幾個節(jié)奏,可時間長了,他便再也坐不住了,好像座位上面有什么東西在拱他的小屁股……
這可急壞了王繼文,要知道,段志國老師在中國可是爵士鼓方面的領軍人物,孫子能拜他為師,這是多大的榮幸啊!如果再不好好練,那可是要糟蹋了這樣大好的機遇。
與其心急萬分,不如分析問題所在,尋找解決的辦法……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王繼文找出了其中的原因。孩子畢竟是孩子,好奇是他的天性,但更重要的還是要花大力氣將好奇培養(yǎng)為長久的興趣。為此,王繼文翻閱了大量資料,幾經(jīng)琢磨后,她找來幾首節(jié)奏鮮明的爵士鼓演奏曲,讓羽鋒逐漸提高對樂曲的興趣。
終于,兩個月后,在良好氛圍的熏陶下,小羽鋒從單腳踩貝司鼓再到雙腳踩,由慢及快,手腳也能快速配合,靈活自如;從最初的十分鐘、三十分鐘到兩個小時,他也不再吵鬧,基本功漸漸扎實了,手臂的肌肉也練發(fā)達了。甚至每次練鼓他都興奮不已,一打就是八九個小時。
看到孫子由于長時間的練習,手掌上都磨出了一個個水泡,用針挑了,鉆心地疼,可小羽鋒強忍著,始終沒有讓眼淚滾下來,因為他要做個堅強的小男子漢……“奶奶讓你吃那么大的苦,你不恨奶奶嗎?”“不,奶奶時常表揚我,我怎么會恨奶奶呢。”聞聽此言,王繼文便感到由衷的欣慰。盡管小羽鋒時不時地也會跟奶奶耍脾氣,可在長時間的磨合下,他對奶奶已產(chǎn)生了一種依賴,對奶奶的良苦用心,他也漸漸明白。
慢慢地,田羽鋒在奶奶細心的關愛下,在段老師耐心的指導下,取得了驚人的進步……4歲時就可以打伴奏型架子鼓,5歲開始演奏爵士樂,美國“小鼓王”托尼12歲靠一曲獨奏轟動美國樂壇,而田羽鋒6歲時就能獨奏……看到田羽鋒是個可塑之才,2005年元旦,段志國正式收他為入室弟子。
看到這一切,王繼文喜不自勝,但她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繼續(xù)鼓勵羽鋒不斷地進取。“成功、榮譽、幸福在哪里?就在狗尾巴尖上。你要追求它,只能在原地轉圈,永遠也追不到,只有挺起胸,朝前走,付出艱辛與努力,它們才會向你招手……”奶奶這些通俗易懂的話語,在田羽鋒幼小的心田深深地扎下了根。
轉眼間冬去春來,田羽鋒在學藝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一時間,田羽鋒的名字不脛而走,許多家長紛紛前來取經(jīng),想了解一下,這個叫田羽鋒的孩子是如何成才的。然而,人們在了解情況后,卻發(fā)出了不同的聲音,諸如:“怎么能這樣教育孩子,應該讓孩子有個幸福的童年,看把孩子累成這樣,作為孩子的奶奶怎能不心疼呢?”“孩子教育的好壞,是父母的責任,作為奶奶,應該享享清福,安度晚年,這么大歲數(shù),還東奔西跑的圖個啥?”……
這些議論讓王繼文的心情備感壓抑。是啊,自己費盡心血,圖個啥呢?看到與己同齡的人們,每天鍛煉鍛煉身體,各地走動走動,種種花養(yǎng)養(yǎng)草……豈不令人羨慕。自己如此這般操勞,為了什么呢?可培養(yǎng)孩子難道只是父母的專利嗎?難道只有學校和老師才是最佳選擇嗎?教育孩子成才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啊!
這么一想,王繼文覺得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倒是說這些話的人,應該好好總結一下,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確。培養(yǎng)孩子決不能千篇一律,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特點。看到社會上流行什么培訓班,一些孩子的家長就不假思索地跟風而動,根本不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如此的草率行為,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壓抑了孩子個性的發(fā)揮,耽誤了很多孩子的美好前程……
繼而王繼文又想,什么是孩子幸福的童年呢?如今的社會競爭壓力如此之大,很多城市的孩子嬌生慣養(yǎng),缺乏抗挫折抗壓的能力。讓孩子從小吃點苦,學得一技之長,只會對孩子的人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因此,王繼文更堅定地認為,她今天為孫子所做的一切,是十分正確的,她決定不再理會那些議論。
雛鷹展翅,奶奶永遠是只“領頭羊”
爵士鼓起源于美國,作為一種西洋打擊樂器,隨著在中國的逐漸普及,尤其受到廣大青少年們的歡迎。
2005年秋,為了給田羽鋒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也為了不因練鼓而影響他人,王繼文與老伴商量,不惜重金,為孫子承租了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并請清華大學的設計人員幫助做了隔音設施。
與此同時,王繼文也從一個外行變成了研究爵士鼓的內(nèi)行。幾年下來,她買來的有關爵士鼓的書籍和影碟早已堆滿了整個書房,而知曉了有關爵士鼓的專業(yè)知識后,她教育起孫子來也有的放矢,更加得心應手。
如今,田羽鋒已不再需要奶奶督促了,每天都會自覺地走向鼓房,走向希望的明天……看著孫子越來越懂事,王繼文深深地舒了一口氣,心里越發(fā)地舒暢。
2006年的春天悄然而至,年僅7歲的田羽鋒已被人們所熟悉。在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文化部組織的“促奧運潑水節(jié)、西雙版納—北京—雅典”北京慶祝會上,田羽鋒的爵士鼓獨奏成為大會的亮點;7月,在第二屆華夏藝術風采國際交流選拔賽上,田羽鋒從眾多參賽選手中再次脫穎而出,摘得北京賽區(qū)桂冠。一個個榮譽、一份份邀請,像雪片般向他飛來……他被媒體稱為中國的“小鼓王”。
“小鼓王”能走到今天,取得令人羨慕的成績,著實不易,這里凝聚著一個老人樸素的愿望。誰說隔代教育不能出成果,王繼文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一切。作為奶奶,她這只“領頭羊”還要走下去,領著孫子攀上更高的藝術高峰……
(責編/俞媛媛)E-mail:amfyyy@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