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和黃河以及無數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是滋養中華大地的生命主干線;而對于平凡的人類來說,全身四通八達的血管就是賴以生存的生命線。也正因此,血管系統疾病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其中“東方美女病”是最神秘而又最復雜的一種。
從1908年日本眼科大夫高安第一個報道“東方美女病”以來,現在仍有許多人對這種疾病毫無認識,甚至一些醫生也聞所未聞。“東方美女病”的學名叫作多發性大動脈炎,又叫主動脈縮窄、縮窄性主動脈炎、無脈癥等。因為它多發于東方國家里的青年女性,所以醫學專家們把它戲稱為“東方美女病”。據統計,日本大約每3000例尸檢中,就能發現1例大動脈炎。國內報告的患者中,女性占66.7%-69%,患者年齡89%在30歲以下。
多發性大動脈炎既有多發的因素,又有動脈炎的因素。多發的含義就是疾病有好幾個容易發生的部位,它可以多發在頸部血管,也好發于胸、腹主動脈,甚至連腎動脈也不放過,整個主動脈軸和主要的分支都是好發部位;而動脈炎是指動脈壁的無菌性炎癥,既非外傷造成,也不是細菌感染,可能與免疫因素、遺傳因素、雌激素的影響有關。各個部位的血管由于炎性增生,導致狹窄閉塞,影響相應組織器官的血液供應,引起靶器官的缺血癥狀。
正因為多發性大動脈炎發病部位多,病因特殊,病情多變,病因不明,意味著我們不必執著于發病原因。而癥狀及體征,與發病部位及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才是我們關注的焦點。發病于頭頸部大血管的患者,往往有頭暈目眩、視物模糊、視力下降、上半身游走性疼痛、脈搏消失、上肢冰涼無力等表現,個別患者甚至有面癱、失語、昏迷,出現癡呆、癱瘓、突發腦梗塞、植物人和死亡;發病于胸腹主動脈的患者,往往有下肢乏力、麻木發涼、全身不適,甚至影響行走功能;而發病于腎動脈的患者,常有頑固性的高血壓、腎性水腫,引起繼發癥狀。當然,幾乎所有的多發性大動脈炎患者都有一些共同癥狀,如消瘦、發熱、全身不適、發病部位的游走性疼痛等。
雖然臨床表現復雜多變,但診斷并不困難。對于有前述表現而沒有其它疾病可以解釋的年輕女性,都應該考慮到這個疾病;特別是有不明原因的頭暈眼花、四肢無力、脈搏消失、頑固性高血壓的青年女性,更應該及時檢查。去做個CT或者磁共振進行血管重建,就能明確發病部位和血管狹窄程度,確定治療方案。
多發性大動脈炎的治療,根據病情輕重和發病部位而略有不同。對于血管狹窄程度不重的患者,應在定時復查的基礎上應用擴血管藥物和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全身反應加重時可酌情應用小劑量激素,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于血管狹窄程度已經很重的患者,外科手術搭橋是經典的治療方法。即用患者自身的大隱靜脈在狹窄處人為造成一個旁路,讓血液從人造旁路里通過狹窄的血管,恢復靶器官的血供,達到改善癥狀的目的。當然,術后仍然需要應用擴血管及抗血小板藥物,防止移植血管及其他血管的狹窄,并且要定期復查血管通暢情況。
“東方美女病”并不可怕,只要我們提高警惕,早發現,早治療,就一定能讓東方美女病知難而退,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