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關節炎并非炎癥,是一種關節軟骨的老化及退行性變,故而又稱為骨關節病,主要損害負重關節,如足、膝、髖等關節。骨性關節炎主要見于老年人,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55-65歲的老年人中發病率可達40%,女性多于男性,對此要提高警惕。
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的關節損害及其病變,病因不清。疼痛發作的誘因與高齡、肥胖、骨密度降低,以及創傷、運動過度及長期從事一些激烈活動有關。其主要病理改變有軟骨變性,出現裂隙、糜爛、潰瘍和脫落;關節邊緣骨贅形成,可游離于關節腔形成所謂“關節鼠”;并常伴滑膜的病理改變,呈現細胞侵潤及滑膜增生等異常變化。
骨性關節炎起病隱匿,進展緩慢,通常沒有全身癥狀,而以逐漸加重的關節疼痛、腫脹和晨僵現象為主要癥狀。臨床特點為:①關節疼痛為早期癥狀,表現為活動后出現,休息后減輕或消失。隨著病情進展,疼痛轉為持續性,夜間為甚。②關節腫脹為急性發作期的主要表現,呈現紅、腫、熱、痛,經休息或對癥處理后可緩解。③多數患者可有晨僵現象,晨僵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30分鐘,活動后好轉。④病變發生于膝、髖關節時,活動時可能出現摩擦感。⑤嚴重者可有受累關節的畸形和活動受限。把握這些特點,結合影像學檢查,有經驗的醫生要作出正確診斷并不十分困難。但需要與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及痛風關節炎等進行鑒別診斷。
目前對骨性關節炎的治療,包括非藥物療法、藥物療法和手術療法。非藥物療法包括防范誘因、適宜運動、理療、針灸等方法,具有減少急性發作次數和緩解癥狀之作用。藥物療法主要是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緩解關節疼痛,但不能阻斷病變的進展。近年應用硫酸氨基葡萄糖、透明質酸等藥物行關節腔內注射,效果較好,能夠有效緩解疼痛和改善關節活動功能。手術治療主要適用于持續疼痛,并有關節功能明顯障礙的患者,目的在于緩解疼痛和改善關節功能。在治療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遵循個體化原則,合理制定治療方案。以達到減輕關節疼痛,延緩關節結構病變,維持關節功能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