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治療使肺癌5年生存率提高
據專家介紹,目前我國大城市在肺癌的臨床診斷、手術技術、抗癌藥物及放射治療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導致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肺癌治療的不規范。病人在不同醫院、不同科室、不同醫生那里會得到截然不同的診斷和治療方案,致使許多肺癌患者不能及時得到合理的治療。
在最近召開的天津市肺癌年會上,天津醫學會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市腫瘤醫院王長利教授介紹了他們的做法。即以手術為主的多學科、規范化綜合治療,使中早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達到90%,中晚期肺癌5年生存率達40%左右。王長利教授說,肺癌的治療應是多學科協作、規范化和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早期肺癌患者首選手術治療,術后輔以生物免疫治療;中晚期肺癌患者可采取手術聯合放化療等;手術時行系統性淋巴結清掃術,可提高生存期13%左右。同時,隨著縱膈鏡、胸腔鏡等微創技術的發展,打破了肺癌診斷和分期的盲壓,使肺癌患者在術前就可獲得明確診斷和臨床分期,為合理的制訂規范化、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近兩年來,他們用縱膈鏡和胸腔鏡為500余名患者診斷,確診率達100%,患者規范治療后5年生存率近90%。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有新模式
類風濕關節炎等炎性關節病致殘率很高,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療辦法。傳統的免疫抑制劑和激素治療副作用大,用藥時并發癥多,停藥則病情反彈。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著雜交瘤和單克隆抗體技術的成熟,歐美國家率先成功研制了生物制劑——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并應用于臨床。但這一方法:治療價格昂貴,難以在國內普遍推廣。
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在臨床中逐漸摸索出了將生物制劑與傳統的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辦法相結合的治療模式。他們讓生物制劑搭橋,首先誘導病人病情緩解,然后再輔以傳統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使病人獲得效果好、費用低的治療效果,從而使類風濕關節炎等炎性關節炎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緩解和長期的控制。他們在臨床中發現,一般經過2-3個月的生物制劑治療,即可達到病情緩解。等患者病情穩定后,再轉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進行維持治療,即可達到有效控制病情的目的。
據介紹,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還將這一模式用于強直性脊柱炎、牛皮癬關節炎及幼兒特發性關節炎的治療,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顱內支架成形術安全有效
顱內動脈硬化性狹窄,是國人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重要原因。據調查,在每年新發生的200萬卒中的病人中,約有24萬人是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所致。目前對顱內動脈狹窄尚無令人滿意的治療方法。其中顱內支架成形術是近年來開展的新技術,對其安全性和療效性評價缺乏大樣本的研究。
北京天壇醫院目前已完成400余例顱內支架成形術,為目前世界上最大宗病例。手術成功率97.6%,并發癥發生率10%,均達國際領先水平。以姜衛劍教授等組成的介入治療團隊,在國際上率先證實了顱內支架成形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他們的研究得出5個結論:嚴重狹窄(超過70%)的病人能夠從支架術中獲益,突破了過去狹窄不能起過50%的支架術“底線”;通過對椎基底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長期療效研究,證實了其有效性;手術并發癥主要與術中較高的肝素劑量、一個病變使用兩個支架以及圍手術期的抗血小板治療不力有關;國產APOLLD顱內支架治療顱內動脈狹窄安全、可行和有效;糖尿病和腦動脈嚴重迂曲,是支架成形術效果不良的可預測因素。
美國卒中協會官方同時向媒體發布了這一研究成果。
中醫藥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
雖然現代輔助生殖技術給不孕育夫婦帶來了希望,但其總孕育成功率僅25%-30%。專家分析其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有:胚泡著床障礙、胎兒宮內生長受
限,導致胎兒圍產期發病及死亡。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黃光英教授等完成的“補腎益氣活血法改善子宮內膜微循環和促進胎兒生長的應用與基礎研究”,顯示中醫藥在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方向的良好勢頭。黃光英教授等根據中醫藥理論并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以補腎、益氣、活血三種治法聯合優化配伍組方,并從理論和實踐中證實該法能改善子宮內膜微環境,提高胚泡著床率,促進宮內生長受限的胎兒發育。臨床研究表明,該法能顯著提高體外受精——胚泡移植的臨床妊娠率,明顯改善新生兒的出生體重。實驗研究表明,該法能促進孕激素受體表達及子宮蛻膜化,改善胚泡著床;能促進局部血管滲透性和隨后的血管生成,抑制子宮內膜炎癥及免疫排斥反應;能促進胎盤分泌擴血管活性物質。改善胎盤血液循環;能保護胎盤組織的結構完整性,促進營養物質吸收,并促進胎兒在宮內的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