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高新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著力打造一流的現代化科技園區。
記者有幸參觀了位于廣州市郊區的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這里是廣東省最大的技術智力密集區,是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自鄧小平同志1991年3月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題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以來,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歷經了16年的持續探索和建設發展。廣州高新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著力打造一流的現代化科技園區,成為廣州市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有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近幾年來,胡錦濤總書記、吳邦國委員長、溫家寶總理、吳官正書記等國家領導人先后視察廣州高新區,對廣州高新區的科技創新成就予以肯定。經過16年的不懈努力,廣州高新區人把小平同志的期望和要求變成了現實。
經過16年的發展,廣州高新區現已聚集各類科技企業2741家,已認定的各類高新技術企業1672家,其中營業總收入在1億元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達100家,超過10億元的有18家,超過100億元的有2家。16年來,全區累計實現營業收入4200多億元,完成工業產值3100億元,累計全區年上繳的稅費從1991年的900萬元增加到30億元。2006年,廣州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預計超過1150億元,完成工業產值預計超過800億元,合同利用外資達到5.8億美元,出口總值21億美元。2006年全區單位面積(已開發部分)營業總收入及工業總產值分別為84.6億元/平方公里和61.5億元/平方公里,達到全國高新區的中上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如果把這些數字套用到全國去,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產生多大的效益!當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像廣州高新區這樣“值錢”。在其飛速發展的背后廣州高新區管委會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記者在對廣州高新區進行采訪后找到了答案。
高新區飛速發展的設計者
走進廣州科學技術開發區,林立的高樓大廈,整齊寬闊的街道,大面積的綠化,筆直的馬路使記者耳目一新。記者親身感受了高新區生機勃勃的開放氛圍和區內企業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也親眼目睹了政府推動在高新區建設中的作用。
廣州高新區在組建初期就確定了搭建國內頂級高新園區平臺的目標,在園區建設上花了大力氣,下了大功夫。從廣州高新區的基礎硬件設施投入來看,截至2006年底,廣州科學城的基礎設施投資累計已超過122億元。從配套生活環境來看,高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大大提升,并建造了一流公寓給科技人員舒適的生活環境,興建了日本人、美國人等學校妥善解決境外人士子女的上學問題。另外,廣州高新區管委會還牽頭組建了科學技術協會、跨國公司聯誼會、留學人員(科技人員)聯誼會、科技企業孵化器聯席會議等,加強高新區創新要素的交流、互動,積極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建設。廣州高新區黨委、管委會根據“十一五”期間新的發展需要和發展形勢,結合實際,在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提出了“五轉”工作思路,大大促進了政府職能的發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轉變思路”、“轉換戰略”,即從主要依靠外向帶動轉向外源和內源帶動并重,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區域競爭力的中心環節,逐步使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努力實現產業分工向國際分工躍升;同時實行“轉移資源”、“轉化優勢”、“社會轉型”的三轉方式,實現高新區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為企業搭好經濟大舞臺。
集群:高新區產業升級的助推力
記者一行來到廣州高新技術展示廳,高新區管委會解說員利用全自動可控制平面直觀圖,認真詳細地介紹了高新區的規劃布局。記者了解到,廣州高新區將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列為重點發展領域,采取多種措施加強扶持、引進和培育,高科技產業集群優勢不斷增強。
廣州高新區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和新材料產業為主的三大支柱產業。2004年以來,廣州高新區積極申報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國家火炬新材料產業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等,引進和培育了一大批有較大規模和較強自主研發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積極扶植民營科技企業特別是留學人員科技企業的發展,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集群。2006年實現電子信息工業產值超過509億元,涌現出一批以建興光電科技(廣州)有限公司、廣東威創日新電子有限公司等為首的電子信息產業領頭企業;實現生物醫藥產值242億元,一批醫藥研發企業實現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新材料產業也形成了快速發展的局面,達到494億元。
中小企業:高新區經濟建設的生力軍
廣州高新區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培養和扶植。“中小企業才是市場的主體,一定要重視對中小企業的扶植。” 高新區計劃科技局領導對記者說,我們努力做到為中小企業服務到位,為國內外在區內發展的企業家營造一種回家的感覺。
在扶植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廣州高新區通過積極推進中小企業孵化器、中介服務平臺等五大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實現對中小企業的大力幫扶。目前,廣州高新區擁有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7個,孵化面積達80萬平方米。廣州高新區還依托各類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開放實驗室,為中小企業建立技術研發、資源共享平臺。該區通過一些優惠鼓勵措施,將各種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納入共享平臺,方便中小企業使用;組織技術測評服務、優良資質的分析測試中心和行業檢測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全面的、系統的、質量可靠的行業檢測和專業測試服務。此外,該區還為中小企業開展技術查新和專利、商標申報等服務。廣州高新區管委會牽頭組建了合作研發平臺,形成了一個大學、科研院所、科技企業開放式的網絡平臺。目前,廣州高新區已先后與50多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科技項目合作雙向互動機制,與10多家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建立了研發資源共享機制。目前,廣州高新區有一批高素質的科技中介支撐服務機構為孵化企業提供優質、快捷、周到的中介服務,其中風險投資公司10家,資本總額達30億元;有10家民營科技企業實現上市。
創新:高新區發展的動力源泉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進步的不竭動力。高新區管委會在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的建設上,進行了大膽探索,不惜投入重金建設科技創新基地,為高新區跨越式發展貢獻力量。
廣州高新區將按照國家“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方針,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支點,打造龍頭企業,高投入、大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2006年該區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度提高,達到3000萬元,是2004年的2.8倍;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長20%以上,專利申請增長20%以上,其中發明專利增長25%以上。廣州高新區將充分利用廣州“留交會”、企業博士后工作站、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科研院所、創新型高新技術企業等平臺,引進更多的創新型高端人才,目前,高新區正逐漸成為高技術發展的“人才高地”。
走過廣州高新區,記者深深被高新區管委會的扶持力度所折服,也從中找到高新區開發10余年來所取得日新月異的變化和巨大經濟和科技成就的答案。高新區副局長朱平告訴記者:“我們的目標是到2010年實現單位產值翻一番。”
鏈接:
廣州高新區是1991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首批高新區,實行“一區多園”的管理模式,由廣州科學城、天河科技園、黃花崗科技園、民營科技園、南沙資訊園組成,經國家批準的總體用地面積為37.34平方公里。建區13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精心打造發展平臺,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較好地發揮了高新區的功能作用。
廣州高新區以建設世界一流的現代化科技園區為目標,緊緊抓住改善科技創新的環境、完善科技創新的政策、培育科技創新的主體、聚集科技創新的人才這四個關鍵環節,不斷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推進高新區“二次創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