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充滿理想的莽撞青年,經過11年的摸爬滾打、風雨磨礪,已經風化成沙漠里的一塊石頭,堅硬無比、無所畏懼。” 回首當年,北京佰利天閥閥門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映紅感觸頗多。
一個情感型的人,書生氣加上一點多愁善感,戴著近視鏡的他,從臉到手都瘦得非常一致。這是董映紅給記者的“第一印象”,與想象中的年青才俊身份有些距離。
有人說董映紅是一個不安分的人,他靦腆地笑了。從湖南韶山進入北京工作,在別人眼里已很不錯。兩年之后他毅然辭去了這份令人眼熱的工作,執意下海經商。現在董映紅回憶起來,也“替當時的自己捏把汗”。
今年董映紅只有35歲,卻已是一個有著十多年經驗的閥門專家;他學歷只是大專,卻在短短3年時間擁有了兩項國家專利;他參加CCTV“贏在中國”大賽,項目是傳統第二產業中的閥門技術,卻在一片IT項目的炫目光影中脫穎而出——雖然止步于《贏在中國》賽前36的初賽,卻是賽外最早得到投資青睞的選手之一。憑著技術創新這把利刃,董映紅在閥門行業闖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月2日,董映紅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記者:90年代初的“經商潮”根本性的影響了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你當時是否受這股潮流的影響而選擇下海經商?
董映紅:“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世界上大概只有創業者才能真正體味這十五字所涵蓋的酸甜苦辣。
1995年初,我23歲,憑著一腔熱血,從國營大企業辭職出來,準備自己獨闖一番天地。當時真的沒想那么多,現在想來跟當時的“經商潮”不能說沒有關系。不過,我想我能做到今天這樣,跟我的性格很有關系:我信奉積極的人生、進取的人生。骨子里流淌的是不安分的血液,從而我的人生也躁動不安。
記者:35歲,事業有成。可能你認為自己還沒有到回首歷史的年齡。但是,我們說,不斷的前進中,回望一下走過的路,不僅可以看清自己此前的是非曲直,而且,對今后的發展也大有裨益。那么對于你來說,如果回望11年的創業生涯,大致有什么樣的一個脈絡呢?
董映紅:現在回想起來,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吧:
迷惘階段。憑著一腔熱血,決定獨闖一番天地。不僅沒有經驗,沒有資金,甚至連自己要做什么都沒有明確的規劃。所以,這一段轟轟烈烈的創業大戲,還未開演,便頹然落幕了。那美好的想象在現實的考驗中不堪一擊,如泡沫般破滅。有時候回想過去,覺得創業就像自己將自己逼上梁山的一個過程——沒有辦法而又別無選擇。所幸少年不識愁滋味,當時對困難現實的感受并沒有像后來回想時那么后怕不已。相反,倒有一股壯士斷臂、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大無畏之心情。
夯實基礎階段。頭腦冷靜下來以后,我對自己狀況作了一番分析:現實是要吃飯穿衣,只能丟掉不切實際的幻想從最基礎開始。當初在單位的時候我是搞閥門供應工作的,這是我唯一熟悉的工作。經過幾個月涼水泡飯艱苦的市場調查,我決定從最熟悉的行當做起——做了一家閥門廠在一個省份的代理商。幾年的努力,在物質生活上我已別無他求。經過殘酷的市場磨礪,我已不是當年的毛頭小子,在經驗和心智上都有長足的進步。
二次創業階段。通過幾年的銷售,積累了一定的資金。這時,在別人眼中已經過著不錯的生活。我卻迷惘了:優裕的生活、固定的收益、悠閑的人生,我卻提不起勁——天生不安分的個性又在使我躁動不安。我決定第二次創業——這是在2002年的春天。
記者:第二次創業可以說是你事業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在這期間,你發明的專利技術——高爐用調壓閥組系統,讓您穩坐同行業領導者地位。
董映紅:雖然之前一直做的是商務,但我對技術研究從未有過一絲放松。這源于我對技術領先這一企業基礎理念的始終如一的追求。
創業成功的企業,莫不是在技術方面有著獨到的創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永遠處在技術的最前端。這樣,無論是市場的占有率,還是產品利潤都有保證,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基礎。我極其關注國內外閥門行業的前沿技術,更注重為用戶解決實際難題,我的目標就是設計和生產出更加合理、更加先進、更加符合客戶要求的尖端產品。
冶金行業也是我固定的用戶群,在每次高爐停爐檢修閥門時,我發現有一個關鍵設備總是在檢修之列:就是高爐用調壓閥組系統。這是一個高爐煉鐵的關鍵設備,它保證煉鐵時高爐壓力的均衡,沒有它,高爐就煉不出鐵。但是由于以往這種設備的工藝、結構形式,以及使用材料的落后,它的故障率極高,常常導致高爐不能正常運行。造成停爐一天就是幾百萬元的巨大損失。
我決定攻克這個難題。在別人眼里我幾乎瘋了,放著好好的生活不去享受,全國各地去做調研,到生產一線,了解工礦。在幾十米的高爐平臺上,在轟隆作響的生產線,我和現場工人共同交流,找原因,尋對策。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后,我開始了研發試驗。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我幾乎將所有的利潤都投在了這個新項目的研制中,研發資金占到了企業利潤的近百分之九十。
理論研究和實物的開發均取得了成功,并得到了國家專門機構和業內專家的一致認可。國內鋼鐵龍頭企業慕名找上門來,要求應用我的創新技術,改進他們的高爐調壓閥組系統。
革新技術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也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使我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記者:參加中央電視臺舉辦的“贏在中國”欄目,成功拿到了700萬元的天使投資,成功拿到第一張海外訂單,并得以入駐中關村科技園區健翔園。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是這樣嗎?
董映紅:參賽前就已經開始接觸天使投資人,因為在“贏在中國”中的表現,天使投資人看到了我過硬的行業背景,卓越的創新技術,最終將700萬元的資金投到企業。我成為108位選手中第一批被資本追逐的對象之一。
這筆投資將用于全國銷售網絡的建立和品牌形象的推廣。目前,我正在籌劃著下一筆生產資金的融入,計劃在全國銷售網絡搭建起來后,投入大規模生產。
憑借“贏在中國”的品牌公信力,我公司得以入駐中關村科技園區健翔園。中關村科技園區,是54個國家園區之一,也是國內最早成立的高科技園區。健翔園是其中的一個分園。園區內的企業享受政府的多種優惠政策,主要是三免三減半,新技術企業成立的前三年免交所得稅。我計劃在這里設立企業研發和銷售的總部。目前園區正在為我進行新一輪孵化資金的申請。健翔園給了我家的感覺,我會在這里大干一番。
參加“贏在中國”不久,我成功拿到了第一張海外訂單。在中首國際出口印度項目的兩個標段的競標中,盡管佰利天閥規模最小,但憑著行業內尖端的技術水準,最終征服了11位評委,連中二元。其中一個為最高價中標,總中標金額近400萬元。海外定單給了我進軍國際市場的機會。
創業者往往是在成功后,才能得到社會的關注。而剛剛開始時是非常寂寞的。在“贏在中國”的平臺上,只要你努力了,就會得到切實的關注。“贏在中國”使我受益匪淺。
記者:創業十一載,有過失敗的教訓有過成功的喜悅,但堅持一路走過來,總結過去你對走過的路滿意嗎?對未來有什么期望,最高發展目標是什么?
董映紅:我的準則是把一件事做好,不過多地考慮其結果。我很喜歡那種比較自然的狀態。對工作的要求,與對最高目標的追求不是一回事。一個人可以很投入地去工作,但不一定非要去追求什么最高目標,這樣反而更自在。如果你的期望值不是過高的話,你就不會覺得有挫折。其實順利不順利,關鍵是自己的感覺。比如說,一個人如果非要考100分不可,那么對他來說90分就是挫折,有人考了60分就恨不得撞墻,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也不錯,畢竟已經及格了嘛,下次再加把勁不就行了嗎。這樣一想,就不容易產生什么挫折感了。
更重要的是,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不會是白過的,對于今后的發展都是積累。
記者:您有一句很經典的創業心得:做企業要先從市場開始。而許多人做企業都是從產品做起,請您就這個問題談談您的看法?對一個創業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董映紅:十幾年的創業經驗,我的感觸頗多。作為一個創業者,通常的做法是產品先生產出來再去找市場,因而常常費力不討好。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我得出經驗:在產品開發之前先進行市場調查,有了充分的市場需求,產品才會有銷路。即使現在,我也仍在堅持做市場調查,我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我從來沒有因為產品賣不出去而發愁。產品如果沒有市場將必死無疑,所以做企業要先從市場開始。
企業成敗原因很多。落后的技術和設備、對質量的不重視、決策的失誤、不以客戶需求為本、懈怠的員工,每一項都是我們企業發展中所要遇到的問題。
作為一個創業者應始終有一個中心點——要利用自己的強項來開創一份事業。你是一個會計,慢慢從基層干起,到最后可以創建一個會計師事務所;如果你是一律師,也可以慢慢從基層干起,創建一個律師事務所。積累經驗很重要,我做了11年,一直圍繞閥門的采購、銷售、生產、研發,再生產,這樣,我才能在這個領域里占居一席之地。
創業艱難,是一條“不歸路”,同時在不斷的挑戰中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提升自我;不斷的為理想奮斗,獲取成功,豐收的喜悅是巨大而又深厚的。作為創業者,有此,夫復何求!
采訪手記:
你無法選擇自己口含金匙出生,也無法回避生活的艱難和突如其來的打擊。但是,你也不甘心自己的人生永遠在底層游走,你需要一種精神支撐著向上。向上的過程有時候漫長得令人發瘋。但是你契而不舍,因為堅持,成功才有幸來到,即使成功了,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又“盅惑”自己開始新的人生征程,為了追求更大的成功,而付出更大的苦痛……
董映紅的創業故事讓我有一絲感動。他告訴我,他是個有理想主義情結的人,他的團隊和他的事業也是這樣——明明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但是還要鉚著勁追求完美! 痛并快樂,這就是董映紅的追求!讓我們一起期待他更多的故事……
“北京佰利天閥閥門有限公司”榮譽榜:
2006年被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消音型調壓閥組”獲2006中央電視臺“贏在中國”108項目之一;
2006年第五屆“中國科學家”論壇(地點:人民大會堂)特邀技術創新型企業;
2006年9月,公司創始人董映紅得到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和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的接見;
2006年“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特邀技術創新型企業;
公司創始人董映紅被邀參與中央電視臺與雅虎中國共辦的“贏家訪談”節目;
“消音型調壓閥組”技術引起國際資本的關注,并成功注入資金用于科研和發展;
2006年公司榮獲全國民營科技創新獎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