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6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第六任總統薩科齊正式宣誓就職,入主愛麗舍宮。薩科齊在講演中提出了一長串國內發展倡議,包括法蘭西武裝力量新一輪的改革方案。這位矮個子的新總統氣勢非凡,稱他將進行急風暴雨般的改革,開創一個與以往的法國截然不同的新時代。極具開拓進取精神的第五共和國海軍,將做響應新總統改革倡議的急先鋒。
法蘭西海軍轉型的指導性綱領——法國2015年海軍發展規劃(修正案)
早在1998年5月,法國就制定了2015年海軍長期發展規劃。今年5月薩科齊總統上任后,立即指示新任女國防部長米謝勒·阿利奧對2015年海軍發展規劃進行了重新審查和評估,依據當下最新的全球海上軍事形勢和軍事變革的趨勢,對該發展規劃作了部分調整和修訂,重點突出了海基核戰略反擊力量的建設和遠征瀕海聯合作戰力量的發展。到2015年法國將部署如下的海軍力量:
● 4艘核動力戰略導彈潛艇;
●1艘(可能2艘)大型航母及其艦載“陣風”多用途戰斗機聯隊和“鷹眼”預警機;
●由4艘“西北風”級大型船塢登陸艦組成的遠征兩棲部隊;
●由26艘驅逐艦和護衛艦組成的聯合打擊水面艦隊;
●6艘新型“梭魚”級攻擊核潛艇;
●由6艘警戒護衛艦、11艘巡邏艦和5艘小型運輸艦組成的海外領地警戒巡邏編隊、反恐特遣隊兵力;
●由15艘反水雷作戰艦艇和1艘指揮艦組成的遠洋/瀕海水雷作戰部隊;
●由22架“大西洋”Ⅱ型反潛機和10架近海偵察機組成的遠洋海上巡邏機隊;
●近50架NH90型新一代的多用途艦載直升機。
這說明2015年前法國海軍共需要80艘艦艇、130架飛機和5個全球性指揮分區。雖然法國海軍目前已接近此規模,但仍需做進一步調整,如近期服役的核動力航母“夏爾·戴高樂”號及近期訂購的第一批兩艘防空型護衛艦“福爾班”和“謝瓦利埃·包羅”號、第四艘新一代戰略核潛艇“恐懼”號、船塢登陸艦的第三艘和第四艘“托奈爾”和“東北風”號以及新型海洋調查船,并提出對“三伙伴”級掃雷艇隊的現代化改造計劃,等等。下一步主要采購的新型“梭魚”級攻擊核潛艇是未來法國聯合遠征艦隊的核心力量,將建造6艘“梭魚”級新潛艇以替代“紅寶石”/“紫水晶”級攻擊核潛艇。
推動當今高盧海上力量轉型的“發動機”:新版本的海軍戰略
薩科齊總統領導下的“國防委員會”重新界定了法國海軍的使命:隨時反擊對法國核心利益各種形式的侵犯;在歐盟及北約未來共同防務政策框架內,為歐洲和北大西洋、地中海的安全和防御做出貢獻;參加各類維和行動;完成國家下達的各種任務,特別應加強國土防御的全維作戰能力的建設,實現法國海軍遠洋部署、面向世界、快速反應的目標。為了完成上述新時期的轉型使命,法國海軍新版本的戰略綱要規定了5項轉型的戰略任務:
實施海基核威懾。1996年法國的戰略核力量組成已由“三位一體”變為“二位一體”,而“二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主力則是彈道導彈核潛艇,法海軍的潛基戰略核導彈將承擔著85%以上的作戰任務。作為法國21世紀海上核報復力量的中流砥柱,“凱旋”級戰略導彈核潛艇的地位舉足輕重。遏制戰爭,對潛在敵人顯示巨大的核打擊能力,使他們放棄危害法國利益的企圖,這就是法海軍核威懾力量的轉型方向。法國海軍必須隨時保持有2艘戰略導彈核潛艇在海上擔任作戰巡邏,另有1艘在換班過程中,隨時保持有近300枚分導式核彈頭處于待發狀態。法國海軍核威懾力量的另一部分是構成戰術性核打擊力量的“超級軍旗”艦載攻擊機(即將被“陣風”艦載攻擊機所取代)及其攜載的ASMP中程空地導彈,ASMP導彈正被遠程高精度改進型ASMP-A核巡航導彈所取代。
實施海上常規打擊。法海軍新戰略認為,當前世界上各大國在第三世界的爭奪越演越烈,局部戰爭和地區沖突上升為威脅法國和西方盟國的主要因素。第三世界國家擁有的先進武器越來越多,直接威脅著西方重塑“世界新秩序”的企圖。法國海軍的“常規打擊戰略”要求海軍必須具備實施常規快速打擊的能力。常規打擊的作戰對象是中、小國家和恐怖主義勢力,其實施范圍主要是地中海、西印度洋、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以及法屬西非海域。為此,法國海軍新設立了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印度洋4個戰略區,其中大西洋、地中海還設有戰區司令部。在處理危機時,戰略區司令直接由三軍參謀長指揮。在法國各軍種中,惟有海軍在世界范圍設置了戰略指揮機構,海軍作為戰略軍種的地位也因此更顯突出。
保持前沿部署與存在。法國在世界范圍內擁有眾多利益,為維護海外領地和履行承擔的各種義務,法國必須在下述海域保持前沿存在:北大西洋,這是法國戰略物資流通的樞紐區;地中海,這是法國海上交通的關鍵海域,也是歐洲與非洲、中東航線的必經之路;法國的所有海外省、海外領地及其海上專屬經濟區,法國在這片海域內擁有巨大的海洋資源和其它利益。為了預防危機,控制沖突升級,法國海軍在海外省和海外領地及部分簽約國家建有基地并長期部署一支海空力量,重點是那些可能危及法國主權安全的危機地區。此外,法國海軍還在范圍廣闊的利益相關海域保持“機動”存在,即在熱點或是發生危機的地區部署一支機動性的海空力量,作為預防性措施。
實施遠程力量投送。法國海軍實施力量投送的核心兵力是航空母艦編隊和兩棲攻擊群。具體任務區分是:航母艦載機實施對敵海岸目標或海上兵力的打擊;兩棲攻擊艦實施對陸上的兵力投送進行瀕海作戰;構成編隊的大中型水面艦只和海上巡邏機負責警戒護衛,并向陸上實施遠程攻擊;配屬的攻擊型核潛艇負責奪取制海權,抑制敵海上力量的威脅,并向陸上實施縱深打擊;獵掃雷艦艇負責打通和維持港口航道,并保衛法國艦隊在國際水域的航行自由。
保衛近海水域的安全。首要的是保衛法國近海、近岸水域的安全。其次是完成國家賦予的各種海上執法和公眾服務任務。瑟堡、大西洋和地中海戰區司令,在總理領導和授權下,擔任各自正面海域的海上總督。在履行海上總督職責中,戰區司令直接向內閣國際海洋事務協調委員會及其秘書長負責,這部分海軍兵力(主要是中、小型巡邏艦艇,海上巡邏機,直升機,以及岸上的觀察通信站)履行類似美、日海岸警備隊的使命、任務。這部分活動占了法國海軍全年艦日和飛行小時總數的17%左右,由政府另外撥款。
迎著大西洋洶涌澎湃的大潮,法國海軍轉型之旅破浪奮進
保持核威懾能力的有效性,重點發展潛基戰略核力量,兼顧艦載戰術核打擊力量。作為一個中等核國家,法國核力量的規模將以“合理足夠”為原則,意即注重核力量的有效性。法國現有的核力量規模使得法國能夠保證始終有3艘戰略核潛艇處于作戰狀態,并且保證在任何時候都有1~2艘彈道導彈潛艇在指定海域執行作戰巡邏任務。進入21世紀后,法國更明確地把海基核力量視為核威懾的基石和第一要素,作為海軍發展的重中之重。依據1994年頒布的《國防白皮書》、1996年頒發的《1997~2003軍事力量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改革法規,法國于2003年8月決定取消陸基核力量,凍結空軍核兵力;并計劃在2008年前投資28.2億美元,90%以上用于海基核力量,堅持發展彈道導彈核潛艇。到2010年,法國海軍將以4艘最先進的“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核潛艇攜帶16枚最新型號的M-51型潛射戰略彈道導彈,全面取代現役的“無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此外,法國的戰術核打擊力量由空軍和海軍的核攻擊機組成。海軍的戰術核打擊力量將由21世紀初服役的先進的艦載“陣風”型攻擊機擔任,并承擔45%的戰術核打擊任務,每架“陣風”艦載攻擊機可掛載1~2枚ASMP-A超音速空地導彈,預計該導彈將于2010年左右服役,替代ASMP核導彈。
逐步縮編實現海軍職業化。在1997~2002年法國海軍進行了精簡整編,廢除了已實行了90多年的義務兵役制,逐步以職業軍人取代義務兵。目前法海軍總員額壓縮到4.56萬人(包括海航和陸戰隊,不含彈道導彈核潛艇部隊)。海軍軍區從4個壓縮為3個,撤銷2個艦隊,將海軍兵力整編為遠洋戰略核力量和攻擊型潛艇部隊、海外行動部隊、反潛作戰部隊、水雷戰部隊、艦載機部隊、海上巡邏機部隊、特種作戰及憲兵部隊等7大行政編組。在精簡指揮機構的基礎上,又重新設立了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4個戰區和6個分戰區,從而增強了實施海外干涉時的組織協調和指揮能力。
注重高新技術裝備,強調質量建軍。在海軍武器裝備發展方面,法國海軍注重使用有限的經費,發展高新技術裝備,強調裝備的質量而非數量。從上世紀90年代法國海軍重點發展了幾個高新技術裝備:“陣風”M型艦載戰斗攻擊機;“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M45和M51洲際多彈頭核導彈;兩艘核航母;“地平線”級驅逐艦;“梭魚”級新型攻擊型核潛艇,多平臺發射的超音速巡航導彈和反艦導彈;“紫菀”-15/30防空導彈等。上述高新技術裝備大多數都將于2010年前服役,屆時,法國海軍實施“核威懾和常規打擊雙重任務”的能力將成倍增長。
加強歐盟防務建設,發展與北約的海上軍事合作。歐盟防務一體化建設是歷屆法國政府的國策,是法國國防建設的重要目標。1999年,科索沃戰爭結束后,面對歐洲武裝力量在科索沃戰爭中暴露出來的無所作為的狀況,歐洲國家加快了組建歐洲共同防務力量的步伐。英、法、德、意、西等國的海軍力量在海灣戰爭中及戰后對伊位克長期實施的封鎖作戰,就是歐盟防務合作成功的戰例。2010年前,歐盟計劃將組建一支聯合陸、海、空三軍的軍事力量。法國在海軍裝備領域也大力開展了與歐盟各國的合作。為增強海外作戰的情報保障能力,法國與意大利、西班牙實施了“太陽神I號”海洋偵察衛星計劃,現在正與德國等西歐國家實施“太陽神II號”海洋偵察衛星計劃;法國與意大利合作研制了新一代“地平線”級防空驅逐艦;法國和英國正在合作研制新一代超音速反艦導彈及新型超音速、高精度遠程巡航導彈。法國雖然一直沒有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但法國繼續支持北約的發展,法國海軍從海灣戰爭后逐年增加了與美國和北約盟國的聯合軍事演習。法國在強調建立歐盟共同海上力量的同時,也看到了美國海上主導地位將長期存在的事實,贊成在北約框架內發展與美國及其它盟國的海上軍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