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北冰洋,這個相對中國遙遠的海域,中國從未涉足。但是,近些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層融化,北冰洋的戰略意義和豐富資源突顯出來,眾雄展開了激烈的角逐。于中國而言,北冰洋的意義有多大,會日漸清晰。但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的核潛艇駛進北冰洋,等于把劍懸到了美國頭頂之上。
“北冰洋是人類的共同遺產”,經過1970年、197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幾次會議以后,這個概念為大家所接受,北冰洋視為人類的共同財產。但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冰洋冰層的融化,北冰洋在全球的戰略位置和蘊藏的豐富資源引起了環北冰洋國家在該地區的明爭暗斗。特別是近年來,美、俄、英、加、丹等國紛紛加強在該地區的軍事力量,為謀取各自的利益展開了一場空前激烈的角逐。
俄美——控制地域戰略優勢之爭,形成新的戰略對抗點
目前,俄羅斯為了突破北約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所形成的戰略包圍,在進行抗議、抗擊的同時,計劃把核威懾主要基地轉向北冰洋,以降低北約在歐洲反導系統的效能,并形成對美國后院的威懾。因為這片冰封的海洋離美國本土很近,破冰而出的潛射彈道導彈不用10分鐘就可打到美國腹地,使美國反導系統根本來不及攔截。2006年9月9日,俄在北冰洋的一艘核潛艇發射了一枚洲際導彈,其攜帶的3枚彈頭均摧毀了俄西北端靶場的預定目標。這是俄戰略核潛艇11年來首次從北冰洋發射洲際導彈。美國《新聞周刊》驚呼:“美國隨時面臨被人從背后捅上一刀的危險!”同時,俄羅斯軍事分析家指出,在美國四處圍堵的情況下,俄羅斯為了國家安全利益,加強北冰洋地區的遠程作戰能力很有必要。于是,2006年9月下旬,俄羅斯空軍在該地區進行了多年來最大規模的空中演習,70架遠程轟炸機參演,試射了18枚巡航導彈。一些遠程轟炸機飛越北冰洋,穿過北極。還有一些遠程轟炸機從北冰洋南下,逼近阿拉斯加美軍,爾后,進入太平洋,一直飛到日本西海岸上空附近。據俄媒體報道,為了增強北冰洋空中遠程威懾能力,俄軍還決定以每3年增加兩架的速度加強圖-160的部署。此外,俄羅斯海軍總司令弗拉基米爾·馬索林元帥今年7月9日在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市宣布,俄羅斯已決定撥款90多億盧布在堪察加新建最現代化的核潛艇基地,為了部署俄羅斯最先進的“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同時還計劃撥巨款新建水面艦艇基地,為未來部署核動力新型航母做好準備。按照俄羅斯未來海基核打擊力量要占俄“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57%以上的戰略規劃,戰略導彈核潛艇無疑是俄羅斯“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的基石。而俄羅斯又將所有的3艘“北風之神”級核潛艇放到了正在籌建中的堪察加基地,明顯表現出與美國爭奪北冰洋及北太平洋的戰略意圖。
美國與俄羅斯在北冰洋的爭奪,并不是孤軍作戰,同美國其它軍事行動一樣,拉攏上英國等一些北約盟國。2006年6月,美國第一次12架F-22奔赴阿拉斯加參加空戰大演習,演練攔截俄軍遠程轟炸機和與俄軍戰斗機格斗的能力。2006年秋,美國空軍將在阿拉斯加正式部署一個聯隊大約36架F-22戰斗機。這將是美國第一次把如此多的最先進戰斗機部署俄羅斯東大門外,將對俄羅斯航空兵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的活動構成重大挑戰。不僅如此,美國還設法動員北約一些成員國從北冰洋西部遏制俄羅斯,形成東西夾擊的戰略態勢。2007年3月21日,美英海軍深入北冰洋水域舉行代號“2007·冰”的演習,雖然美國此前宣布,此次秘密軍演的目的是研究極地水域作戰的戰法及探索北冰洋的潛艇航道,但分析人士認為,美國頻繁在北冰洋進行潛艇演練,不排除含有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的戰略意圖。此后不久,美國空軍開始在阿拉斯加舉行代號為“紅旗-阿拉斯加07-01”的多國空戰演習,演練了空中預警機探測北冰洋俄軍遠程轟炸機、戰斗機攔截俄軍遠程轟炸機等科目。參演總兵力為1300多人,法國和澳大利亞派兵參加,其中,法國第一次派出了數架“幻影”2000戰斗機。由此可見,北冰洋地區,特別空中和水下,成為俄美戰略對抗的又一戰場,雙方都認為,“誰擁有北極,誰就掌握了戰略主動”,因為這個地區很適合核潛艇活動,并且俄美雙方的遠程打擊力量會很輕松地攻擊到對方的本土。
俄加丹——大陸架之爭,爭先圈地北冰洋
國際海底管理局認為,北極點周邊為冰所覆蓋的北冰洋屬于國際海域。根據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6條的規定,“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架邊緣的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起,到大陸邊緣外界不到200海里,陸架寬度可擴展到200海里;如果到大陸邊緣超過200海里,則最多可擴展到350海里。”同時,目前國際法規定,北極點及附近地區不屬于任何國家,也沒有哪個國家的大陸架延伸到北極點。但是,國際的法律,沒有阻止一些國家在北冰洋的“圈地運動”。俄羅斯、加拿大、丹麥等國家都企圖憑借大陸架為借口來對北冰洋提出主權的要求。
2007年5月,俄羅斯地質考察小組搭乘核潛艇對北極冰下地區進行了為期6周的勘探,6月25日,他們宣稱找到了以證明北冰洋水下綿延近2000公里的羅蒙諾索夫海嶺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北部地區大陸自然延伸的證據,應當屬于俄羅斯的大陸架。俄羅斯媒體甚至制出了一份新的北極地圖,并在這片“新國土”插上國旗。如果俄方這一主張成立,意味著俄羅斯將增加120萬平方公里領土(相當于法國、德國與意大利三國面積之和),同時,還將與丹麥的格陵蘭島、加拿大、美國的水下管轄區交界。俄羅斯此舉加劇了各國對北極地區的爭奪。此前,加拿大、丹麥都提出過這一主張,認為羅蒙諾索夫海嶺屬于本國的大陸架。
加拿大政府也宣布,羅蒙諾索夫海嶺屬于本國的大陸架。因此,在依據羅蒙諾索夫海嶺來申報大陸架而提出領土要求這個方面,兩國有共同的利益,如果申報成功,兩國可以共架,成為共架國,俄羅斯和加拿大兩國基本上就把北冰洋給平分了,包括主權和大量的資源。但是兩國相互不承認對方的觀點,位于圣彼得堡的北冰洋與大西洋研究所的國際合作處處長普里亞米科夫表示:“說實話,我也覺得這有些奇怪,加拿大也能提出完全相同的主張,他們可以說羅蒙諾索夫海嶺與北美大陸相連,這是不是意味著俄羅斯加上整個歐亞大陸都屬于加拿大管轄范圍了?實際上,為了爭奪在北冰洋部分地區的主權,早在2005年8月,加拿大皇家海軍正式派兩艘軍艦前往東北冰洋附近的丘吉爾港(加拿大政府于1942年在丘吉爾港建立空軍基地,1980年關閉,目前丘吉爾港只是季節性商船和游客的驛站,因此加拿大皇家海軍這是30年后首度重返北冰洋常駐。),“以捍衛加拿大在北冰洋部分地區的領土主權”。當時加拿大政府特別強調,北冰洋部分海域屬于加拿大領海,因此海軍艦船有權巡邏保護。今年,加拿大提出“保護加拿大的北冰洋”的口號,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行動上都加強了對北冰洋部分海域的主權要求。
并不是俄羅斯和加拿大兩個國家提出領土要求,丹麥政府也宣布對北冰洋擁有部分主權。在2004年,丹麥根據科考結果,格陵蘭島和北極點這個大陸架是連在一起的,屬同一條海底山脈,所以它們對北冰洋是有主權的,并且正式提出對北極擁有主權的申請。據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報道,丹麥政府希望能夠證明,北極地區是格陵蘭島的自然延伸,由此推出北極下方及周圍海床都屬于丹麥。
加美——西北通道之爭,是國際通道還是私家小路
加拿大為爭奪在北冰洋部分地區的主權,不惜與其親密近鄰的美國產生激烈爭執,爭執的焦點是一條海上通道——“西北通道”。2007年7月9日,在俄羅斯海軍總司令弗拉基米爾·馬索林元帥宣布俄羅斯已決定撥款90多億盧布在堪察加新建最現代化的核潛艇基地和水面艦艇基地的同一天,加拿大政府宣布將派出6~8艘巡邏艦進入北極地區的“西北通道”巡邏,并將在那里修建一個深水港,作為加拿大海軍基地和商運碼頭,拉開了與美國“西北通道”之爭的序幕。
加拿大政府所稱的“西北通道”主要是指從戴維斯海峽沿著加拿大北岸到阿拉斯加的北極地區航道。而整個“西北通道”是指從北大西洋經加拿大北極群島進入北冰洋,再進入太平洋的航道,它是聯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徑,由于常年冰封,“西北通道”長期以來無法用于商運,長期以來僅作為美國調動核潛艇的走廊。但是,隨著全球變暖導致冰層消退,“西北通道”的通航潛力越來越大,有望成為未來的一條“黃金水道”,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巴拿馬運河、馬六甲海峽海上交通咽嚨的作用。據悉,商船從歐洲到亞洲走“西北通道”比走巴拿馬運河將縮短2480英里的路程。
加拿大宣稱對“西北通道”擁有主權,在美國產生了激烈的反對之聲。因為,這條通道一直被美國稱為“國際通道”,這個地區一直被美國視為“國際水域”。在今年三四月份,美國駐加大使戴維·威爾金斯就宣稱“西北通道”是“中立水域”,并對加拿大加強在北極地區軍事存在提出批評。美國西北大學國際法教授安東尼·達馬托說,加拿大試圖將“西北通道”的利益“占為己有”,但這無法改變國際社會對該區域主權歸屬的觀點。加拿大則堅持“保護自己的主權無需美國批準。”加拿大海軍指揮官布拉克利準將說:“這就像你家屋后的小路,沒有人會在意鄰居走這條道,但你不能拿走我家花園里的蔬菜。”而總理哈珀也對此態度也很強硬:“捍衛我們在北極地區的主權時,加拿大必須做出抉擇。我們要么利用它,要么便會失去它。為了不犯錯誤,政府決定好好利用它。”
加丹——漢斯小島之爭,誰擁有主權
在北冰洋地區,加拿大與丹麥還存在著一個小島——漢斯島的主權之爭。漢斯島位于丹麥格陵蘭島與加拿大埃爾斯米爾島之間,在北極圈以內,面積1.3平方公里,還不到我國釣魚島的1/3,對幅員廣闊的加拿大而言九牛一毛,除了夏季基本都被冰雪覆蓋,不可居住也沒有野生動物。但是,就是這個小島,讓加拿大與丹麥爭的不可開交,已經持續了30多年,都宣布對它擁有主權。為什么呢?因為一是這個小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在加拿大的埃斯密爾島和丹麥的格陵蘭島之間是納勒斯海峽,大西洋水域通過巴芬灣,由此匯入北冰洋。納勒斯海峽中段有一處長130公里,寬24~32公里的肯尼迪水道。漢斯小島恰好位于水道的中線上,可以控制海峽,并且全球變暖使漢斯島附近海域成為新的海上交通要道,而納勒斯海峽還是未來“西北通道”的一部分,可見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在此海峽中有3個小島,兩個確認屬于丹麥,這個是加拿大爭奪控制海峽的惟一機會。另外,小島之爭還不在于島本身,也會涉及到附近的海域和資源,這些都增強了雙方爭奪的決心。
丹麥宣稱對此島所有權的依據是它離格陵蘭島稍微近一點,并且其周圍的兩個小島都是丹麥的,同時還認為島嶼的名字根本就是北歐姓氏,跟加拿大沒有任何關系。但是加拿大對此島也進行了考證,稱此島最早是因紐特人到達的,因紐特人根本就是加拿大的原住民,而且在近代此島也是英國探險家先發現的,作為從英國獨立出來的國家和英聯邦成員的加拿大享有當然繼承權。兩國各說各有理,爭執30多年來一直不斷。1971年,丹麥正式和加拿大劃分海界,由于1933年的國際法庭沒有對這個小島的歸屬做出判決,于是爭端開始。不過,當時兩國都沒有派人登上該島。最先登上該島的是丹麥格陵蘭事務部長,1984年7月他乘坐直升機空降漢斯島,加拿大政府對此嚴重抗議。1988年,丹麥武裝護漁船登島豎旗,加拿大政府再次嚴重抗議。2002年和2003年,丹麥先后兩次派遣部隊進入北冰洋上一座荒蕪小島,并在島上升國旗,以宣稱自己對該島擁有所有權。直到2005年7月13日,加拿大小分隊才登島豎旗,同時立下一座因紐特紀念雕刻。2005年7月20日,加拿大國防部長乘坐直升機登島,丹麥政府嚴重抗議。2005年8月4日,丹麥再次派出武裝護漁船前往漢斯島確認主權。2005年8月15日,丹麥外長宣布,鑒于加拿大方面愿意談判,今年武裝護漁船暫不登陸,以避免事態升級。隨著對北冰洋爭奪戰的升溫,漢斯小島之爭也許會更加激烈,鹿死誰手還很難下定論,問題怎樣解決也很難說。
三大原因促使成為爭奪熱點
由此可見,對于北冰洋之爭,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爭奪重點。要求最多是的加拿大,他與俄羅斯、美國、丹麥等國家都存在著不同的爭端;俄羅斯存在著領土的要求,以及奪取北冰洋戰略優勢,以抗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東西兩線的戰略擠壓,從北冰洋地區找出戰略突圍方向。而美國一方面要和俄羅斯爭奪戰略優勢,另一方面還與加拿大爭奪海洋通道。而丹麥等其它國家主要是集中在主權、經濟利益之爭上。歸結起來,爭奪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以下三點:一是控制未來的海洋交通要道。從1972年以來,根據衛星觀測資料顯示,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每10年便減少約3%,冰層厚度減少了40%。加拿大魁北克學院國際部教授拉塞爾說,“隨著北冰洋的消融和航海制造技術的不斷進步,加拿大沿岸的‘西北通道’和西伯利亞沿岸的‘北方通道’將成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軸心航線’。”一旦北冰洋航道貫通,將使亞、歐和美洲之間的航線縮短6000~8000公里,巴拿馬和蘇伊士運河將無用武之地,世界貿易平衡將被打破。誰控制了通道,誰就能在未來爭取一定的主動權。二是獲取巨大的資源利益。我國有句古話:“無利不早起”。北冰洋之爭也是如此,最終的目的主要還是獲取經濟利益。北冰洋厚厚的冰層下蘊藏著大量金、錫、銀、鎳、鉬、金剛石、鉆石等珍稀礦藏和儲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挪威專家預計,世界上仍有25%的石油、天然氣未被開發,它們就在北冰洋,據估計北冰洋附近現在測算大概有200億噸左右的石油。單羅蒙諾索夫海嶺而言,就蘊藏著100億噸天然氣和石油。目前,除俄羅斯外,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芬蘭、西班牙和瑞典等國,紛紛宣布有權在那里進行開采。三是利用其軍事價值。交通要道本身就有很大的軍事價值,何況,北冰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對于軍事大國來說,軍事價值更加突出,主要體現在對水下和空中的控制上。對于核潛艇而言,由于衛星對該地區偵察比較少,而水面艦艇又不能達到,所以彈道導彈核潛艇活動相對比較安全,對俄羅斯和美國威脅更大,任何一國的核潛艇都可以很接近俄羅斯或者美國的領土實施攻擊。同時,如果能夠占據北冰洋上空的空中優勢,遠程戰略轟炸機可以從北冰洋附近地域出發,很快到達北半球的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