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我竟長別,多年患難同。我身惜后死,努力貫初衷。”這是新四軍陳毅代軍長在《哭彭八首》中的詩句。其中的“彭”說的就是在抗戰中犧牲的新四軍最高將領——彭雪楓。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的共同挽詞是:“二十年艱難事業,即將徹底完成,忍看功績輝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貞,是共產黨人好榜樣;千萬里山河破碎,正待從頭收拾,孰料血花飛濺,為國犧牲,滿腔悲憤,為中華民族悼英雄。”
他一生的時間都在戰場上
彭雪楓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杰出指揮員,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南征北戰,智勇雙全,戰功卓著。一生共指揮戰斗3078次,攻克據點117個,斃傷日偽軍25953人,俘虜日偽軍34044人,繳獲長短槍35981支。他的卓越才能受到黨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評價,是我軍杰出的軍事家。
1907年9月9日,彭雪楓出生在河南省鎮平縣七里莊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乳名隆興,學名修道。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爆發,率領同學上街演講愛國道理,動員同胞抵制日貨。1922年,到北京投靠在馮玉祥西北軍第一師任秘書的族叔彭禹廷,入馮部西北軍“第十六混成旅官佐子弟學校”讀書。1923年,第十六混成旅擴編為陸軍第十一師,學校易名為“陸軍第十一師官佐子弟學校”。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0月,為適應白區秘密工作需要改名為彭雪楓。
1930年5月,彭雪楓被派到蘇區,先后任紅軍大隊政治委員、縱隊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江西軍區政治委員、紅軍大學政治委員和中革軍委第一局局長等職。1934年10月調任中央軍委第一局(作戰局)局長,隨大軍長征,任軍委第1野戰縱隊1梯隊隊長、紅3軍團5師師長、陜甘支隊第2縱隊司令員、紅1軍團4師政治委員。1935年2月,部隊在扎西地區縮編,5師編為13團,任團長。19日,紅軍回師遵義,在二郎灘二渡赤水河。13團為先頭部隊,架設浮橋強渡,將敵擊潰,保證了大軍安全渡江。同月25日拂曉,13團攻占桐梓城。當天,接受奪取婁山關任務。率領13團先于主力兩日,向婁山關急進。經激戰,于是日午后5時攻占婁山關的制高點——點金山,晚8時攻占婁山關。3月1日,我軍再度占領遵義城,13團與12團為攻城主力。7月7日,指揮13團開始翻越大雪山——打鼓山。8月21日,13團開始過草地。9月19日,中央紅軍在哈達鋪整編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1軍團編為1縱隊,3軍團編為2縱隊,任2縱隊司令員。10月19日,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陜北吳起鎮。11月,中央紅軍進行整編,恢復1、3軍團建制,任3軍團4師政委。11月22日,回師參加直羅鎮戰役。
在中央紅軍進行的歷次戰斗中,彭雪楓無役不從,每次都披堅執銳,身先士卒,且多次擔任先鋒部隊的指揮員。1936年秋被派往太原等地,做團結各界愛國人士、聯合閻錫山抗日的統一戰線工作,并兼任中共中央北方聯絡局書記,此時化名彭雨峰。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總部參謀處處長兼駐晉辦事處主任。1938年春調赴河南確山竹溝,任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部長,組織訓練抗日武裝。同年9月組建新四軍游擊支隊,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領導開辟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任中共豫皖蘇邊區委員會書記。后任新四軍第6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八路軍第4縱隊司令員。9月30日,他率兩個新兵連373人,向豫東地區挺進,與活動于睢縣、杞縣、太康一帶的張震、蕭望東部配合,多次打退日軍的“圍剿”,聲威大振。隨著抗日隊伍的壯大,1939年,彭雪楓率部繼續向東挺進,建立了以永城為中心的抗日民主政權。
1940年,彭雪楓率領新四軍第6支隊在運河線、黃泛區,北靠隴海路、南跨渦河間與日軍展開游擊戰爭,并進入皖東北地區,與淮北路東地區活動的部隊會合,組建了騎兵團。2月5日,發表《豫皖蘇兩年來平原游擊戰爭的總結——在干部戰術研究課上的講授提綱》。5月2日,寫《兩年來平原游擊戰總結——游擊戰術指導法則》一文。4日,毛澤東在《放手發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頑固派的進攻》的指示中,指出:“彭雪楓支隊在淮北的堅決斗爭,是絕對必要的和絕對正確的”。
1941年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淮北軍區司令員,領導根據地軍民同日偽軍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行艱苦斗爭。時日偽軍15000人,分數路對淮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彭雪楓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實行外線作戰,同敵人展開戰斗33天,先后取得1942年冬季淮北反“掃蕩”和1943年3月山子頭戰役的勝利,鞏固和發展了淮北抗日根據地。期間他刻苦學習毛澤東軍事著作,博覽中外兵書,總結實踐經驗,對抗日戰爭的游擊戰術和政治工作問題進行了論述。親自編寫《游擊戰術》、《戰略戰術講授提綱》等教材,經常到抗日軍政大學第4分校授課。
1944年4月,侵華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發動了中原戰役,大舉向河南腹地進攻。中原大片河山淪于敵手,中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解救生活在日寇鐵蹄下的中原人民,是年8月,彭雪楓奉中央軍委和新四軍軍部之命,率四師主力部隊于泗洪縣豐夸大鎮誓師出征。
在誓師大會上,彭雪楓作了感人心魄的動員講話。他說:“3年前,我們忍痛撤出了豫皖蘇路西根據地。從撤出路西那天起,我們就發誓一定要把它收回。君子報仇三年不晚,現在三年時間到了。我們是豫皖蘇人民的子弟兵,豫皖蘇是我們的家鄉,那里有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妻室子女,我們的兄弟姐妹。3年來,我們日夜盼望著能早日收復失去的根據地。我們終于盼來了這一天。我們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敵偽軍消滅掉。為了路西倚門東望的父老鄉親,我們就是戰死疆場,也心甘情愿。”
從8月15日到9月11日,彭雪楓率領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路西地區,奪取了肖縣、永城和宿縣等城鎮,解放了200多萬人口。9月11日,彭雪楓親率3個團攻打八里莊。就在我軍取得節節勝利之時,在前沿指揮的彭雪楓不幸被一顆流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7歲。
那一年,他跟毛澤東
拍了桌子
彭雪楓文武雙全、軍政兼優,深得毛澤東的喜愛。可他卻曾經因為“山頭主義”同毛澤東互相拍了桌子,但這更加凸顯了他堅持原則、犯顏直陳的本質,始終是毛澤東心中的一名愛將。
1935年9月22日,中央紅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委。下轄1、2、3縱隊,彭雪楓任2縱隊司令員,這是彭雪楓政治軍事生涯達到的第一次巔峰。2縱隊是由原紅1、3軍團組成的,縱隊主要領導成員多來自原紅1軍團,加之主要領導血氣方剛、爭強好勝,工作中出現了矛盾,影響到了1、3軍團的團結,毛澤東對此事深有察覺。
11月30日,彭雪楓率紅1軍團4師的干部參加紅1方面軍營以上干部大會。大會之后,毛澤東主動和彭雪楓談了話,談話的內容正是關于1、3軍團的團結問題。彭雪楓說,2縱的矛盾一開始就有了,因為有部分干部戰士對縱隊主要領導成員的組成有意見,經反復做工作,思想問題基本已經解決。但是關系剛剛有所緩解,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這次派到3軍團工作的幾位領導同志,在生活上搞特殊化,常聚在一起改善伙食,從而引起3軍團一些同志的強烈不滿。因為生活極其艱苦,伙食條件極差,有些同志餓得受不住了,偶爾發生違反群眾紀律,偷吃群眾東西的現象。這本來應該是一個教育的問題,但是剛派過來的個別領導同志,把這類問題看得過于嚴重,認為這是對革命喪失信心的表現,因而提出要在3軍團整頓紀律和審查干部(實為搞肅反)。對那些被認為問題嚴重的人,甚至要采取處死的辦法予以懲罰,因而引起了多數人的反對,從而激化了矛盾。
毛澤東仔細地聽著。
彭雪楓接著說,當時黃克誠同志反對整頓紀律,他認為下邊的同志偶爾違犯群眾紀律,固然是不對的,但還應以教育為主,不能采取對待敵人的辦法來對待自己的同志。何況我們剛剛走出草地,大家已經被拖得精疲力盡,目前的情況仍然很困難,馬上進行整頓紀律和審查干部是很不合時宜的。
毛澤東問道,你對整頓紀律是什么意見呢?
彭雪楓堅決地說,我認為黃克誠同志的意見是正確的,我支持他的意見!但由于黃克誠同志提了上述意見,領導就認為他不可靠,不宜擔任領導工作,更不能帶兵,并召開各種會議對他批判了幾天……
毛澤東轉移了話題,讓他談談殺人的情況。
彭雪楓又詳細地陳述了向陜北進軍途中一個衛生隊長因為掉隊而被槍斃、阮平問題和被殺人員的情況。
毛澤東的表情慢慢變得嚴肅起來了,你們2縱隊出了那么多問題,但從你所談及的問題看,責任似乎都是對方的,你這個縱隊司令員就沒有責任?有人講2縱隊的問題,是彭與劉、羅矛盾的結果,這話雖不夠準確,但它說明雙方都有責任嘛!
事情雖然發生在2縱隊,但卻牽扯到與上級的關系和1、3軍團的團結問題,這讓彭雪楓左右為難。
后來談到了胡正國和胡保全兩個干部失蹤的問題。毛澤東火了,平時講“要愛兵如子”,你們卻不明不白地把他們給丟了,這樣如何向廣大指戰員交待!”彭雪楓想說什么,但話到嘴邊又停住了。
當談到部隊整編,恢復了1軍團建制,撤銷了3軍團番號,并把3軍團編為1軍團的一個師——第4師,3軍團廣大干部、戰士的情緒時,彭雪楓說:“那時干部、戰士的情緒很大,思想混亂。但他們卻不敢找彭德懷同志講,而是紛紛責問我:為什么只恢復1軍團建制,而撤銷3軍團的建制呢?為什么把3軍團編為1軍團的1個師呢?3軍團編成一個師后,原有的干部都用不完,為什么領導干部還要由1軍團派過來呢?……”
毛澤東從容不迫,鎮靜自若的神情不見了。他皺起眉頭,一股無名火從心頭竄起,聲色俱厲地說:“干部、戰士不了解情況,你們也不了解情況嗎!中央改編部隊的決定,你們向指戰員講了嗎!解釋了嗎!”
在任何急事面前都從不驚慌的彭雪楓,并沒有因毛澤東發火而退縮,這時他倒顯得格外平靜,并低聲慢語地說:“我們不僅傳達了中央的決定,而且做了大量說服解釋工作,大部分同志的思想問題解決了,但仍有部分干部、戰士仍想不通。思想工作是急不得的,只有慢慢來。俗話說‘性急吃不了熱米飯’,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總會有覺悟的那一天……”3軍團指戰員問彭雪楓的問題,實質上是在問毛澤東。
過了一會兒,彭雪楓用帶有試探性的口氣說:“還有一個問題,不過這純粹是對您個人的……”。
毛澤東說了一句:“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關于照相問題,大家都有意見,問為什么您只和1軍團合影不和3軍團合影?”
毛澤東沉下臉來,猛地將桌子一拍,用不容置辯的口氣厲聲說道:“這是山頭主義!完全的山頭主義!”
彭雪楓一聽“山頭主義”,霍地站起身來,也把桌子一拍,說:“不對,有山頭,但沒有主義!”
正在氣頭上的毛澤東指著彭雪楓嚷道:“那好,今天我要聽聽你關于有山頭,沒有主義的高論。”
“山頭主義”對彭雪楓來說,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于是他據理陳詞,奮力反駁:“1927年,您率領秋收起義的隊伍上了井岡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村根據地,同時,這也是我黨建立的第一個山頭。我們建立自己的山頭,是為了對付國民黨反動派那個更強大的山頭。以后,全國各地發動了上百次武裝起義,先后在河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陜西、四川等地建立了大大小小一批根據地,這每一塊根據地都是一個山頭。這些大大小小的山頭最終匯成了一個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山頭,那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和農村根據地。就國共兩黨而言,我們既有‘山頭’也有‘主義’,那就是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就各個根據地而言,它們則沒有各自的‘主義’。它們只是革命隊伍中的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一個組成部分。這些兄弟單位、部門之間有時也會有利益之爭,充其量不過是單位‘主義’、部門‘主義’,而不應該叫‘山頭主義’。如動不動就給扣上‘山頭主義’的帽子,那我們就不好說話了。”
彭雪楓侃侃而談,毛澤東一邊踱著步子,一邊思考著,然后慢聲慢調地說:“你講得有道理,也可能你是對的,但有些問題我需要再考慮考慮……”
通過這次談論,使毛澤東對2縱隊的內部情況和廣大指戰員的思想狀態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也更加了解了彭雪楓。
他的英名永存人間
1945年5月,淮北區黨委和行署決定,在彭雪楓墓地修建“淮北烈士陵園”,并建造“淮北抗日陣亡將士紀念館”。紀念館坐落于鎮平縣城北隅,毗鄰公路,占地面積9200余平方米。陵園中,迎面是彭雪楓的高大銅像,鐫刻著彭師長及淮北抗日陣亡烈士英名錄的石碑13塊,還有淮北解放區陣亡將士紀念塔等建筑物。銅像兩側的兩塊石碑,一碑介紹彭雪楓的生平事跡,一碑記敘建造紀念館的經過。陵園的大門上,為李一氓親筆題寫的匾額和對聯。對聯是:“半壁河山留戰績,兩淮風雨慰忠魂。”
1946年6月,內戰爆發。11月下旬,新四軍4師部隊和淮北地區黨政機關先后撤離。國民黨部隊和地主還鄉團進入淮北后,烈士陵園遭到破壞。1949年1月,淮海戰役剛剛結束,時任華東野戰軍參謀長的張震目睹了彭雪楓墓和烈士陵園遭受敵人瘋狂破壞后的慘景,無比憤怒,淚流滿面,當即指示重新修建彭雪楓墓和淮北烈士陵園,烈士英名永存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