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延伸了我們的肌肉,通信革命擴展了我們的意識,而今天的信息革命正在擴大我們的思維。”——貝爾實驗室第六任總裁和微電子專家I.M.洛斯
在琳瑯滿目的航空兵器中,“不起眼”的無人飛機似乎難與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等主流航空兵器“平起平坐”,但是,在海灣、科索沃、阿富汗等幾次現代戰爭中,無人機卻頻頻飛入人們的視線,偵察、轟炸可謂得心應手。世界一些軍事強國更是不僅限于運用無人機的某一功能,而是紛紛成立無人機中隊,以圖發揮無人機的綜合潛力。
“多米諾骨牌效應”式的舉措
2002年3月8日,美空軍正式成立第一個“捕食者”武裝無人機中隊——第17偵察中隊,也是美空軍的第三個MQ-1“捕食者”無人機中隊。該中隊將具備攜帶和發射AGM-114“海爾法”反坦克導彈的能力。第17偵察中隊共裝備新型的“捕食者”無人機20架,已于2005年達到全面執行任務的能力。
2002年12月3日,英國皇家陸軍炮兵32團成為該軍種的第一個無人機團,作為陸軍無人機應用擴展計劃的一部分。該團駐在威爾特郡的陸軍拉克希爾訓練基地。英國防部投入9億美元實施“警戒者”(Watch keeper)多用途無人機計劃,增強和取代“不死鳥”無人機,以滿足國防部未來的情報、監視、目標捕獲和偵察(ISTAR)需要。“警戒者”無人機在2004年前服役。
2006年1月6日,印度海軍首支無人機中隊在科奇成軍。印度南部海軍司令部司令S·C·班加拉中將稱,海軍首支無人機分隊已于三年前組建,其名稱為強化飛行和訓練分隊(IFTU),現正式成為一個中隊服役,駐地科奇,這將是印度海軍的首支無人機中隊,今后,海軍還將成立更多的無人機中隊。
2007年1月2日,英國國防部批準成立英國皇家空軍無人機中隊,該中隊將裝備兩架通用原子公司的MQ-9“捕食者”B無人機,該新飛行中隊將由兩個飛行小隊組成,B飛行小隊操作MQ-9,A飛行小隊將參加皇家空軍特遣部隊,該特遣部隊將成為在美國內華達州Nellis空軍基地的“聯合‘捕食者’特遣部隊”的一部分。“聯合‘捕食者’特遣部隊”操作美國空軍擁有的MQ-1“捕食者”無人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上空飛行。英國國防部花費7700萬美元的MQ-9采辦項目計劃在2007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英國希望明年5月份就得到首架“捕食者”無人機平臺來支持其無人機訓練。
2007年5月1日,美空軍第一個無人機系統聯隊——第432聯隊在內華達州克里克空軍基地正式成立。據第432無人機系統聯隊指揮官克里斯托弗·查姆布利斯上校稱,專門成立一個無人機系統聯隊,是維持美空軍在全世界的空中和空間優勢地位的合理和重要一步,對于美軍作戰人員而言也同樣關鍵。美空軍為成立這支無人機系統聯隊已經準備了4年時間,新聯隊的成立標志著美空軍無人機系統項目取得進展,同時也將為下一步發展中空和高空無人機系統鋪平道路。
第432聯隊下轄6個作戰中隊和1個維修中隊,共有6架MQ-9“死神”無人機和60架“捕食者”無人機。這些中隊今年計劃飛行75000小時,其中85%的時間用于執行作戰任務。
戰場“多面手”是成立無人機中隊的起始之因
光榮替身——甘為人梯的無人靶機
人們最早知道的無人機是以靶機的面孔出現的。作為無人靶機,其作用就是拖帶著靶子,在槍林彈雨中穿梭飛行,完成“向我開炮”的任務,或是給雷達搜尋提供目標,訓練完畢通過遙控回收,可以重復使用,因此,無人機也有“光榮替身”的美稱。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盡管無人靶機“不起眼”,但它的肚子里卻包含著許多高科技項目,比如:GPS定位導航系統、航向傳感器、高度傳感器、垂直陀螺儀、自動駕駛儀,遙測發射機、遙控接收機、發動機控制器、舵機、回收裝置以及各種偵察通信設備等等,只有這些高科技技術,才賦予了無人靶機來去自如的功能。
從飛行速度和高度上講,世界上的無人靶機采用的是兩類發動機,采用螺旋槳活塞式發動機的速度較慢,采用噴氣式發動機的速度較快。
空中諜影——無人偵察機
在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動用了多種無人偵察機。據不完全統計,這些無人偵察機有美國的BQM-147A“敢死蜂”、FQM-151A“短毛獵犬”和“瞄準手”,英國的“不死鳥”,法國的“瑪爾特”MKⅡ,加拿大的“哨兵”和以色列的“先鋒”等。“先鋒”無人偵察機是海灣戰爭中使用最多的一種,美國總共有6個“先鋒”無人機連參戰,總計進行了522架次的飛行任務,它成功地為炮兵與艦炮進行火力校正與戰果評估,并負責偵察與監視敵情,協同預警機探測地面目標。裝有前視紅外探測器與晝夜電視攝像機的“瞄準手”無人機更是成了“明星”,它在60架次、197小時的飛行任務中,引導部隊摧毀了伊方6個火箭炮連、120多門大炮、7個彈藥庫、1個自動化炮兵旅和1個機械化步兵連。
嘗到了無人偵察機的甜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為了獲取目標特別是運動目標的實時情報,保證大規模的空襲順利進行,再次動用了多種無人駕駛偵察機,如“捕食者”、“獵犬”等,為北約部隊獲取了大量信息。
阿富汗戰爭開始后,由于山多的原因,美軍就不得不加強空中偵察,以及時了解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活動情況,為此美國空軍派出了“捕食者”、“獵人”和“全球鷹”無人偵察機率先上陣。“捕食者”還露了驚人的一手:一天,“基地”組織的一名重要頭目正在一座樓房內秘談,不料想隔窗有耳,被正在“散步”的“捕食者”的銳利眼睛看個正著,地面控制站的人員將信息傳給情報中心,經過比對,確認是“基地”組織的一條“大魚”,于是美軍戰斗機氣勢洶洶地撲來,一頓狂轟濫炸,整個大樓立即灰飛煙滅。
“9·11”事件之后,“全球鷹”開始提前服役。該機是一種高空長航時無人偵察機,續航時間大于42小時,可以提供高質量的實時圖像,對大面積區域進行監視。該機實用升限20500米,活動半徑5560千米,是目前世界上無人機中最大的一種,內裝1臺渦扇發動機,主要設備有:對地搜索雷達、光電探測系統、紅外探測系統、威脅報警系統和雷達干擾箔條投放系統。“全球鷹”可通過衛星數據鏈把偵察到的圖像信息實時傳輸給地面站,該機能在20000米的高度準確識別停放在地面上的各種飛機、導彈和車輛的類型,故有“大氣層人造衛星”之稱。
沖鋒尖兵——無人戰斗機
為了讓無人機變成一把鋒利的“矛”,實現“無人戰爭”的理念,美國在無人戰斗機的研制上可謂絞盡腦汁。2001年2月,一架經過改裝的“捕食者”試射了1枚“海爾法”導彈,成功地攻擊了1輛試驗坦克。為了小試身手,2001年11月15日,“捕食者”向塔利班停車場發射了兩枚“海爾法”導彈,“基地”組織的第二號人物穆罕默德·阿提夫在這次空襲中斃命。
在2001年,美國還推出了X-47A“飛馬”無人機,用于X-47B海軍型無人戰斗機的低風險驗證機。據悉,未來的X-47B在攜帶900千克載荷執行攻擊任務時,作戰半徑可達2400公里以上,飛行高度12200米。它可以遠離基地1450千米自由飛行9小時,自部署距離為6435~8045千米。機上裝有探測/地面運動目標指示雷達,探測距離可達96千米。
自“伊拉克自由”行動開始,美空軍的無人機系統就成為重要的作戰裝備。例如,“捕食者”無人機具備全天候的情報、監視和偵察能力,這種新型無人機攜帶“海爾法”導彈,并能夠為之提供目標信息。在無人機的兩個機翼下設有兩個結構加固點,用于安裝“海爾法”導彈和多光譜目標瞄準系統傳感器球狀裝置。該裝置中裝有激光指示器和彩色光電與紅外相機。MQ-9“死神”無人機具備與“捕食者”相同的監視能力,但它的飛行速度更快、高度遠超過“捕食者”的7600千米,達到15200千米,可攜帶1800千克的彈藥,因此更是一種進攻性無人機。
此外,波音公司研制的X-45A無人戰斗機,飛行速度超過360千米/小時,飛行高度2280米,武器系統采用內掛設計,機身中線兩側各有1個武器艙,能夠根據作戰需要攜帶JDAM和小型精密制導炸彈等。
“非接觸”和“零傷亡”理念是成立無人機中隊的根本動因
信息化條件下,無人機等武器系統以C4ISR等信息平臺為平臺,戰場上一切戰斗力要素都在信息平臺的掌控之下,人可以躲在屏幕之后作戰,人與暴力分離的距離比機械化戰爭年代更遠了,這樣也實現了“消滅敵人,保存自己”這一戰爭命題。因此,作戰者在信息平臺上直接接觸,成為網格上的一個“結點”,戰場出現單向透明;人與武器之間實現信息一體化,人可以在屏幕背后通過鍵盤間接操縱軟、硬暴力部分,包括邏輯炸彈、機械化武器系統等;武器與武器之間以數字化信息為中介直接聯系,形成網絡一體化,互通互聯互操作;戰爭雙方屬于“完全非接觸戰爭”,即人、武器、領土三者只有武器的接觸,而沒有人、領土的接觸。
而且,隨著“介觀化軍事革命”(物理學把1nm以下劃為微觀,1~100nm劃為介觀,微米以上劃為宏觀。介觀性是21世紀先進軍事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的到來,人類將實現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歸一”,從而在戰爭雙方之間嵌入一種新的中介系統——介觀化智能系統,如各種各樣的無人飛機。屆時,介觀化智能系統將成為信息、機械、動能、生物、激光、電磁等各種武器的平臺,去完成人賦予的戰爭使命。人類戰爭從暴力部分離人的肉體越來越遠,但離人的智力卻越來越近。目前出現的以信息平臺為支撐的各種無人飛機,僅僅是人類智力表達的一種基本方式和初級形態,其高級形態將是那些擬人化的并服從人類意志的作戰替身者,即智能化的無人飛機和戰爭機器人。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無人戰斗機研制技術的逐步成熟,在未來的戰爭中,無人戰斗機將成為碧海藍天中一支不可忽視的空中力量,作為戰爭中的“沖鋒尖兵”,密密麻麻的無人戰斗機定會演繹出令人無法想象的戰爭奇觀。